聖誕時節,各劇院會應景推出「嬉鬧劇」,從童話改編的劇情相當老少咸宜,也是大人小孩重要的節慶娛樂之一。而「嬉鬧劇」的票房盛況,是否能夠延伸到其他的演出上呢?相關劇院如何吸引「嬉鬧劇」觀眾也來觀賞其他類型演出?或許結合藝術家創作的「嬉鬧劇」或其他演出票券的促銷方案,可以嘗試……
時序邁入十二月,即將迎接耶誕節到來,此時戲劇表演也是英國人耶誕不可或缺的風景之一。除了小學裡讓學生排練演出、闔家欣賞的耶穌誕生劇(Nativity play)之外,不分年齡、適合舉家前往的節慶活動,還包括嬉鬧劇(Pantomime,俗稱Panto)。常見的嬉鬧劇劇目往往來自童話,如「小紅帽」、「阿拉丁」、「迪克.惠廷頓與他的貓(Dick Whittington and His Cat)」等許多英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特別的是,劇中的男主角傳統上也會由年輕女性反串。此形式的演出悠久,不但可以一演再演,還可看到順應潮流所做的改編,保證都讓大人小孩有個愉快的夜晚。每年年底至隔年二月,除了嬉鬧劇外,亦有許多固定的舞蹈節目,如「雪人」、「胡桃鉗」,或是「馬戲之夜」(La Soirée),可說是成為搭配節慶的定目劇。
嬉鬧劇觀眾多 如何引導到其他演出?
就倫敦的嬉鬧劇而言,演出場地往往不在眾多觀光客流連的西區商業劇場,多半在離市中心較遠的小型劇場中,票價也較為便宜。看場嬉鬧劇對不少英國人而言,也成了度過佳節的儀式之一,覺得少了它,就不像過耶誕節。比起許多正襟危坐的劇場演出,嬉鬧劇不僅常有誇張的服飾與搞笑情節,劇情中還安排與觀眾互動,帶動熱鬧的氣氛,例如觀眾提示大喊:「壞人就在你背後!」或是一起對受挫的角色表達安慰。
《衛報》的劇評Lyn Gardner日前便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劇院要如何讓看嬉鬧劇的觀眾不只在耶誕節來呢?」文中指出,既然每年嬉鬧劇的票房長紅,許多人將此視為佳節必備,那他們為什麼不看劇場的其他節目、成為常客呢?如果觀眾直覺認為嬉鬧劇合他們的胃口,那為什麼其他演出不行呢?
在原文中,Lyn Gardner提出的可能解釋是:包括受補助劇場的眾多劇院在內,嬉鬧劇被當成是平衡收支的製作,在未必受到重視的情況下,沒有將它規劃在整體的藝術走向和觀眾開發中;如此便造成嬉鬧劇與劇場其他節目失去連貫性,連帶地,也使得嬉鬧劇與其他製作的觀眾成為不同的分眾。儘管如此,依舊有劇場認真看待嬉鬧劇製作,放手讓較為前衛的藝術家參與其中,也賦予嬉鬧劇不同的面貌。
搭上聖誕列車 票券也可促銷
由此看來,娛樂與藝術性未必不能相容,端看劇場經營者以及製作人如何看待這有著濃濃英式傳統的闔家盛事。如果讓觀眾能夠受到某位編劇或導演的嬉鬧劇作品吸引,進而想嘗試該團體或藝術家的其他作品,未嘗不是吸引更多人嘗試不同作品的好方法。
如何拓展觀眾群、吸引更多人進劇場,向來是劇場行銷及經營的重要課題。每到年底,亦是許多公司發放紅利、舉辦耶誕餐會的日子,對於劇場而言,鼓勵企業將欣賞嬉鬧劇、馬戲演出和派對結合慰勞員工,也是銷售團體票券、吸引不同觀眾的好機會。佳節將近,除了嬉鬧劇之外,倫敦劇場協會也連續多年在此時推出聯合優惠,鼓勵觀眾買票或是戲劇禮券當耶誕禮物,促銷一二月淡季的節目場次;亦有西區商業劇場曾在耶誕節次日的「節禮日」(Boxing Day)推出折扣票券,讓民眾可以搶便宜。節禮日向來是英國各賣場百貨舉辦折扣促銷、出清存貨的日子,劇場利用這機會出清票券,亦是行銷新招。在看完了令人哈哈大笑、忘卻煩惱的嬉鬧劇回味無窮之際,或許順應時節、來得剛好的促銷,正是讓人想嘗試不同演出的契機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