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長大的密碼

失望,如果是從對他人期望落空中感受得到,它就是一種被拒絕。有些人不想再有類似的感受,就會逃避可能遇到相同結果的處境,這種逃避,其實和主動取消自己參與某種經歷的資格沒有分別,那就是,害怕被拒絕而以先拒絕別人來拒絕自己。

失望,如果是從對他人期望落空中感受得到,它就是一種被拒絕。有些人不想再有類似的感受,就會逃避可能遇到相同結果的處境,這種逃避,其實和主動取消自己參與某種經歷的資格沒有分別,那就是,害怕被拒絕而以先拒絕別人來拒絕自己。

以四星期創作了新戲《機場無真愛》,我了解到不願長大的人的密碼是,不能面對一件事:被拒絕。

於是,在他的人生裡學會以一件事來補償自己的被拒絕:拒絕他人。拒絕他人,則是以補償自己來報復他人。現在有那麼多人拒絕長大,就是因為這種補償與報復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並且其中的漩渦效應愈來愈大,是以造成集體性的「沒有人接受沒有人」:計較。

如果計較是一種氣候,那它又是怎麼形成的?這又要回到小孩的世界裡說起,如果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得不到該有的營養和滋潤,欠缺就會被放大了,而計較就是最現成的自保方式。那麼,成長中最不能沒有的養分是什麼?

愛。

有期望,便會有失望

你能記得小時候,是怎樣感受到愛的嗎?你能記得小時候,有誰對你說過你是他的愛嗎?你能記得小時候,你是怎樣感受到,你也愛那個愛你的人嗎?然後,你又記得小時候,從什麼經歷開始,上述的感受,再也不是理所當然的,卻是要靠某種努力某些表現去爭取,去換取的嗎?

大扺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愛,就成了條件的代名詞,它也讓人學到兩個名詞和一件事實:有期望,便會有失望。

失望,如果是從對他人期望落空中感受得到,它就是一種被拒絕。有些人不想再有類似的感受,就會逃避可能遇到相同結果的處境,這種逃避,其實和主動取消自己參與某種經歷的資格沒有分別,那就是,害怕被拒絕而以先拒絕別人來拒絕自己。

朋友認識一個九○後的青年才俊,對他說:「我相信愛情,但愛情只發生在有顏值的人身上。我不相信婚姻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我覺得婚姻就是找到對的合夥人,兩個人在一起,對雙方都有益處才是婚姻穩定的基礎,我一定會在結婚前買好房子,付完全款,這樣即使離婚,我也不用擔心財產分割的問題。我覺得我會愛上人,但很難找到愛我的人,因為他們愛的只會是我的條件。」

類似自白書的這段話,如果只聽表面,可以說沒有邏輯問題,儘管內裡的情緒是如此消極,但從個人態度來看,他只是「不求人只求已」。然而,既年輕又受過高等教育,人生才開始踏出上路的一步,為什麼他不是看見更遠的未來,而是選擇蓋棺定論?他說別人愛的只會是他的條件,其實同一句話又可會是在他口中的那些別人對他所判的「死刑」?條件,乍聽是客觀的,但當它們被放到秤上,它們的價值卻很難有劃一的標準。所以,這位九○後固然自視甚高,只是,先給自己開了的後門,誰知道又是不是給別人先關了前門?

「關注」這個詞己等同消費

繞了一圈,便回到原點:不能面對被拒絕。但對被拒絕的恐懼,又為什麼與「機場」有關?

機場,總是象徵別離,別暗示了分,離暗示了棄,所以,害怕長大的人,也是在逃避一種跟期待與臍帶的斷開,因為,一旦分開了,未知就成了一個黑洞。害怕長大,不就是由於不能獨自處理各種的未知?

從這角度來看,長大就是接受自己一個人去承擔不知名的未知,箇中苦樂,也是一個人去承受。這種孤獨,當然非小孩時常常是他人目光焦點可比的。

也許,這也解釋了不想長大的人的「夢想」,為何常常會跟「舞台」、「鏡頭」、「聚光燈」離不開關係,也說明了「關注」這個詞為何己等同消費。不想長大,就是要有很多很多的人「愛」自己,這種大可不牽涉彼此了解的情感,自然也沒法經歷播種、耕耘、收割的階段——那叫,成熟。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 等你來提問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