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摸索與希望/台北(一)

表演藝術生態評估

 

 

 

 

有了堂皇的劇院和音樂廳,有了多樣的表演形態,台北的舞者、歌者、樂者滿意於他們所擁有的空間嗎?我們爲此走訪了十餘位在國內表演藝術界孜孜多年的學者和工作者,想找出答案。

答案並不怎麼樂觀。硬體有了,但絕對不夠;表演者多了,但執著的心降低;演出的形態繁複了,但背後的理念恐怕相形薄弱;……怎麼辦呢?該從敎育著手,該改變政策,主事者的心態要調整,表演工作者必須自行檢討……。都對,但都是千頭萬緒的問題。

許常惠苦口婆心提出了台灣音樂界的「八大怪象」,並且擬出六大對策的「資治通鑑」。林懷民則說,「台灣是個很獨特的地方,千瘡百孔,卻又潛力十足」。唯一的遠客,台北愛樂的指揮亨利.梅哲的諫言是,讓年輕的音樂家累積舞台經驗,讓音樂的推廣從中小學做起。什麼是台北的表演環境?梅哲遺憾地說,在這兒,他拿出最好的節目時不賣座,不夠好的卻可能滿座。

台北的表演環境,簡單地說,正在它的靑少年期。消費能力和消費意念都在膨脹,但高層次的美感品味和文化評鑑能力卻因爲蒼白的童年和貧薄的藝術環境而不曾培養出來。這樣的現象,如果不找出根本對策,面對眼前强大的媒體文化和商業導向的價値觀,表演藝術界累積起來的一點成果,不一定能健康地發展下去。劇評家鍾明德便擔心,前十年劇壇曾經「無中生有」開拓出一片天地來,但是如今雖然意識型態解嚴了,邊界消失了,「打下的江山」卻沒有眞正的處理和建設。

我們不能抹煞許多表演工作者在紮根和開創工作上投注的心力,我們也不能否定許多公私機構對表演藝術曾作過的贊助和開拓。這塊土地,誠然是千瘡百孔然而潛力十足。我們的民衆,因爲付得起了,不惜繳大筆的學費讓孩子學舞學琴,雖然不一定知道這樣做是出於自己的虛榮還是對孩子的愛護;也因爲付得起了,願意拿兩天的飯錢去買一張音樂會的入場券,雖然不一定能判斷到底絲竹之樂樂如何;更因爲付得起了,願意在家裡布置起一個視聽空間,讓螢光幕、喇叭音箱和酒櫃沙發一起粧點生活……。這種種現象中,消費的意念誠然可能强過文化品味,但背後隱藏著某種潛力,孩子們有了較多的耳目刺激,前面展現著更大的可塑性。事實上,年輕的這一代,努力於許多形式主導的表現嘗試時,也必會逐漸凝結出意念。亂糟糟、鬧哄哄的許多摸索中,存在著廣大的希望。

這個主題的系列性報導,我們會繼續做下去,台北以外地區的表演生態,兒童的音樂、舞蹈、戲劇敎育,文化輔導政策的得失,都是我們將逐一探討的問題。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