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霍爾爵士(AP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為英國打造寶貴文化遺產 彼得.霍爾爵士辭世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創立者、前英國國家劇院總監彼得.霍爾爵士,於上月十一日辭世。他之能夠聞名劇壇、受封爵位並不因其戲劇創作,而是他為英國現代劇場帶來的重要影響與其所立下的基石。先創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打造莎劇品牌並處理當代文本,後更接下英國國家劇院總監,讓新建場館逐步站穩腳步,報社訃聞如是描述霍爾:「不只讓觀眾認識且明白過去的經典,更需無懼爭議地擁抱當下。」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創立者、前英國國家劇院總監彼得.霍爾爵士,於上月十一日辭世。他之能夠聞名劇壇、受封爵位並不因其戲劇創作,而是他為英國現代劇場帶來的重要影響與其所立下的基石。先創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打造莎劇品牌並處理當代文本,後更接下英國國家劇院總監,讓新建場館逐步站穩腳步,報社訃聞如是描述霍爾:「不只讓觀眾認識且明白過去的經典,更需無懼爭議地擁抱當下。」

十五歲那年,他在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莎士比亞紀念劇場」,觀賞了比他年長六歲的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執導的《愛的徒勞》,兩種野心因此萌生:一是成為莎劇導演,二是管理一座劇院。就讀劍橋大學時,他加入「馬羅社」(Marlow Society),畢業後在「牛津戲院」擔任導演,正式開啟他的職業生涯;隨後前往倫敦,入駐「藝術劇場」,並成為《等待果陀》英文版首演的導演,當時他廿五歲。

他是彼得.霍爾爵士(Sir Peter Hall),生於一九三○年,於今年九月十一日辭世,享壽八十七歲。

從RSC到NT  國家級的藝術總監

與布魯克不同,這位彼得為人所知、加封晉爵的成就,其實不完全在於他的戲劇作品,而是他為英國現代劇場帶來的重要影響與其所立下的基石。廿六歲時,霍爾受邀前往史特拉福,成為莎士比亞紀念劇場(Shakespeare Memorial Theatre)固定合作導演之一。一九六○年他成為該場館藝術總監,第一件事即是宣布成立劇團,以「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RSC)之名,開始莎劇在英國的新時代。

他的初衷是以劇團的形式,尋求並培養一群固定合作的演員、導演與設計群;既然是劇團,就不只在史特拉福演出,倫敦也要有新家;作品也不限於莎士比亞,要將莎劇的訓練基礎,應用處理當代文本(譬如與霍爾同年的哈洛.品特之作);目的則是希望從中建立一種獨特的演出風格。時至今日,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已是英國劇場最重要的劇團之一,也是全球最知名的莎劇品牌。

八年後,霍爾卸下藝術總監的龐大重擔,卻接下了另一個燙手山芋——一九七三年,他被指定為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NT)總監。這項工作從一開始就亂七八糟:消息提前曝光、前任總監勞倫斯.奧利佛(Laurence Olivier)不滿自己未受徵詢、保守人士的質疑聲浪與媒體的冷嘲熱諷,更有甚者,當時國家劇院工程延宕、預算超支,遲遲無法確定開館日期。

創作者兼經營者  對英國劇場貢獻卓著

他的首要任務是帶領團隊從原處所老維克劇院(Old Vic)搬出,移居泰唔士河南岸的新建築。搬遷在即,霍爾決定先花兩年時間,讓工程與演出同時進行,不疾不徐、逐步開放同一館內的三個劇場。接下來十三年間,霍爾維持總監與導演兩種身分,他知悉如此「國家級」場館,除了有其在世界劇場界的獨特地位外,也不能忽略那些現正活躍的創作者、如新星般的英國劇場人:「不只讓觀眾認識且明白過去的經典,更需無懼爭議地擁抱當下。」與霍爾相識數十載的記者比林頓在其訃聞中寫道。

霍爾長年兼具藝術創作者與經營管理者的雙重身分,看似游刃有餘地穿梭在媒體、官方與合作團隊之間,也讓他的真實性格被隱藏在長袖善舞、八面玲瓏的表象之下,人人各有解讀。然而,霍爾對於英國劇場的貢獻,或許比同時期任何劇場人的作品都更加歷歷在目、久而彌堅: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若沒有霍爾,它們可能無法倖免於難,甚至根本不會存在。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