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英國國家劇院

相關文章 17 篇
  • 英國劇場人士齊聚國家劇院開會討論與分享劇場如何永續。
    倫敦

    業界人士齊聚討論劇場如何永續

    英國劇場人於6月6日齊聚國家劇院( National Theatre )舉行會議,討論劇場生態與環境發展的關係,及業界各部門對氣候變遷的調整與反應。 建築師兼劇作家狄龍 (Paddy Dillon )去年提出《劇院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以指導劇場界如何實現永續發展,書中列舉劇院應遵守3個級別的環境標準,以減少製作和建築物運作時產生的碳排放。1年後,在上述文件發表的周年活動開幕式上,國家劇院藝術總監諾里斯(Rufus Norris)表示,劇場應加速對氣候變遷的應對:「在為舞台作品發展原創概念時,環境影響應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並更全面考慮創作過程所需資源與永續發展的關係。」環境非政府組織(environmental NGO)「茱莉自行車」(Julies Bicycle)的創辦人蒂克爾(Alison Tickell)表示氣候危機與社會正義密不可分,氣候正義運動推動者阿希庫(Simmone Ahiaku)更表示目前仍未有足夠的戲劇表演探討環境正義議題。 雪佛德劇院(Sheffield Theatres)藝術總監黑斯堤(Robert Hastie)與該劇院駐館設計師史東斯(Ben Stones)則展示了他們在新冠疫情中如何應對氣候變遷:舞台上的帆布結構 (canvas structure)必須靈活可應變不同的設計,且是可負擔的6500英鎊價格,不僅要能保護演員與觀眾免於染疫,也須具備藝術挑戰性;這個帆布結構提供了整季節目設計的基礎出發點,不僅為昂貴的音樂劇提供了舞台,也拯救了去年的聖誕節目。由此例出發,與會人士多同意「永續發展」不應是約束,而應是激發創造的推動力。 諾里斯承認要實現這些製作與環境保護共存的目標,意味著團隊需注入額外的精神與時間,因此他也宣布:此後在國家劇院的製作若與劇院配合探索並發展可行的永續發展方針,劇院將提供導演與設計額外的報酬,以促進雙方在環境議題上的合作。

    文字|林大貂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塵之書》一景。
    倫敦

    海特納將普曼《塵之書》三部曲搬上舞台

    近20年前,時任英國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 of England)藝術總監的海特納(Nicholas Hytner)成功搬演了普曼(Philip Pullman)的三部曲小說《黑暗元素》(His Dark Materials)。今年底海特納又帶來普曼另一個三部曲《塵之書》(The Book of Dust),探索這個設定在《暗黑元素》12年前的世界。海特納為普曼快速且幻化的敘事注入生命,以優雅精準的安排,為觀眾帶來眼花撩亂但從不失控的劇場經歷。

    文字| 林大貂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劇場電影《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羅密歐與茱麗葉在神父前許下婚約。
    倫敦

    劇場裡拍出新種莎劇電影《羅密歐與茱麗葉》

    疫情迫使劇場工作者開始嘗試用新的媒體創作,而過去這一年也證明了網路和影像擴大了作品的受眾。大部分劇場人還是相信「現場」的不可取代性。

    文字|林大貂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蘇黎世劇院外觀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國際篇

    「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

    他山之石,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對應與思考刺激?曾造訪歐洲考察劇院經營與劇場生態的導演許哲彬,透過本文介紹歐洲德語區與英國劇院的公共性面貌,在創作、活動企畫上,如何與社會緊密互動

    文字|許哲彬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獨角戲《英格蘭之死:德羅伊》以疫情為背景,對英國社會的種族與階級狀況進行提問。
    倫敦

    《英格蘭之死:德羅伊》的種族階級提問

    英國國家劇院在全國二次封城前推出《英格蘭之死:德羅伊》,才演出一場就被迫終止。此作以倫敦工人階級的黑人德羅伊為主角,在疫情背景下,藉著一個平凡人在平凡生活中經歷的事,針對英國當前的種族與階級現況,向觀眾提問。

    文字|林大貂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信仰,希望,與慈善》中,塞西莉雅.諾布爾飾演為大家提供熱食的社工海澤娥。
    倫敦

    《信仰,希望,與慈善》 低調描繪社會底層的溫柔一隅

    繼二○一四年《關懷之外》與一六年的《愛》之後,劇作家兼導演亞歷山大.札爾丁於九月份在英國國家劇院推出新作《信仰,希望,與慈善》,透過在老舊社區大廳中,一群志工與來此享用熱食的貧窮人們,讓觀眾看到現實生活的片段與人性溫暖。這齣戲踏實地透露生命的某種樣貌,而即便生命蒼涼,人類的意志、韌性與幽默感還是透過一鍋鍋義大利麵和參差不齊的合唱聲,微弱而堅定地站立著。

    文字|林大貂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舞台布景採極簡方式,全以透明隔間來分隔房間、以辦公室桌椅來虛擬各場景。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三人演繹百年興衰 金融海嘯席捲舞台

    二○○八的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事件,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對世界經濟影響深遠,英國國家劇院在事件十周年的今年,推出由導演山姆.曼德斯執導的《雷曼三部曲》,從家族史出發,全場只有三位演員化身家族中的各種角色,舞台與音樂設計以極簡風格呈現,充分發揮劇場魔力,在有限時間內,去蕪存菁地帶領觀眾回探這百年企業的風華興衰。

    文字|魏君穎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整體世界觀的塑造充滿奇幻和創意,又帶有個人孤寂的共感與存在課題的哲思,足以作為一個良好的商業劇場典範。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真實的建構與解構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和《美國獨立宣言之幸福大作戰》這兩齣內容截然不同的戲,形式上皆掌握了十足的劇場感。獨白敘事,富饒聲響,著重肢體,結合了戲劇、舞蹈和聲光,即使所訴諸的作用不見得相同,前者有助於觀眾進入情境,後者是刻意將觀眾抽離於情境之外,但兩者皆讓整個劇場體驗變得非常在場,藉由劇場內虛實的建構,來重省、破除生活中對於真實存在的迷思。

    文字|吳政翰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彼得.霍爾爵士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為英國打造寶貴文化遺產 彼得.霍爾爵士辭世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創立者、前英國國家劇院總監彼得.霍爾爵士,於上月十一日辭世。他之能夠聞名劇壇、受封爵位並不因其戲劇創作,而是他為英國現代劇場帶來的重要影響與其所立下的基石。先創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打造莎劇品牌並處理當代文本,後更接下英國國家劇院總監,讓新建場館逐步站穩腳步,報社訃聞如是描述霍爾:「不只讓觀眾認識且明白過去的經典,更需無懼爭議地擁抱當下。」

    文字|陳茂康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wonder.land音樂劇,以青少年的網際生活為主題。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戴門.亞邦音樂劇新作wonder.land 探究人際、網際互動

    由知名的布勒樂團主唱戴門.亞邦與國家劇院新任總監魯弗斯.諾里斯合作的音樂劇wonder.land,現正在國家劇院上演至今年三月。該劇將網路喻為《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青少年如同書中的愛麗絲,在奇幻、癲狂的網路世界中如何自處呢?國家劇院藉此機會希望能引發社會議題的討論,便與《衛報》合作舉辦辯論會,從不同面向來討論科技互動對人際之間的影響。

    文字|魏君穎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丹尼.鮑伊執導、班奈狄克和強尼.李.米勒輪替演出的《科學怪人》,讓班奈狄克與米勒獲得奧立佛獎最佳男主角。圖為該戲宣傳主視覺。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掩蓋不住的戲劇基因

    作為這兩年世界影壇的當紅炸子雞,班奈狄克.康柏拜區的備受矚目絕對不是偶然。出身演員家庭,戲劇科班訓練,加上從舞台、電視到電影,多元角色的扮演歷練,打造出深厚的功底,為了這綻放的時刻,班奈狄克.康柏拜區已經磨礪多時

    文字|魏君穎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尼可拉斯.海特勒
    特別企畫 Feature

    尼可拉斯.海特勒 掘探古今 雅俗之間自在縱橫

    現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的尼可拉斯.海特勒,是英國劇場界重量級的人物,在擔任國家劇院總監任內,不僅製作上經典劇碼與當代劇作並重,更開發出多元的經營方式,讓國家劇院的影響力益形深遠。而執導題材類型相當多元的他,不管是商業性音樂劇、嚴肅的莎劇或古典的喜劇,都能精采呈現,讓觀眾更能感受到劇場的獨特性。

    文字|梁文菁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凱蒂.米契爾在德國執導作品《茉莉小姐》,2013/14劇季在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凱蒂.米契爾 影像導入 多角度鑽探文本

    活躍於英國與歐陸的知名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以結合多媒體、劇場同步影像等劇場形式聞名。她認為生活中接收訊息的方式,並不像傳統劇場寫作一般,讓特定角色負責特定台詞,而是混亂、多元地同步接收到不同面向的訊息;在舞台上同時展現實地電影拍攝的過程及成果,則能反映出當代生活的混亂,而演員為了在舞台上展現多重訊息,卻需要精密的排練,排練的基礎,則在於文本。

    文字|梁文菁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王孟超接掌台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

    【台灣】 王孟超接掌台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 縱橫劇場卅年的資深舞台設計師王孟超,近日接掌台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於104年底啟用前籌畫軟硬體設施建置並規畫營運模式。作為台北的第二座國家級劇院,北藝中心人事運作採兩廳院行政法人架構,未來兩年也將持續推出論壇與教育訓練課程,活化行政效率。 王孟超提出「24小時劇場」、「使用者的劇場」概念,中型實驗劇場24小時供團隊排練、演出,將使用者至上理念落實至場館內部設計。除了設備提升至國際級水準,亦不忘著眼於優質節目,未來將以長銷式思維降低藝文團體表演成本、累積技術人才,醞釀潛力團隊亮眼登台。建築前衛、實驗性十足的台北藝術中心,讓王孟超得以馳騁想像、擘劃一座屬於民眾的未來劇場。 印度文化節 《少年Pi》女主角帶來印度舞蹈 由台北印度愛樂中心主辦的第10屆印度文化節將於11月2日盛大揭幕,在汐止夢想社區藝術村開幕現場將以遊行、香料美食市集、講座等,一網打盡食衣育樂全方位文化。往年活動亦曾邀請國家級古典舞蹈團蒞台演出,今年度推出的兩檔舞蹈類節目各為《寶萊塢傳奇》、《婆羅多舞奇幻之夜》,由Sridevi Nrithyalaya(SDN)舞蹈團與台灣印度舞團一同展現印度舞蹈的力與美。 活動更以以五光十色的寶萊塢電影為主題,邀請曾參與《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製作的編舞家Sheela Unnikrishnan領軍SDN婆羅多舞蹈團,偕同《少年Pi》女主角阿南蒂帶來印度古典婆羅舞蹈(Bharatanatyam),串連多部寶萊塢電影經典情節,與觀眾一同回味電影中神祕典麗的印度風情。更多資訊請參考www.india.org.tw/newsContent.aspx?id=211。 第二屆「香港周」 帶來四大主題展覽 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主辦的「香港周」邁入第二屆,11月29日起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國家劇院廣場上大紅色的木造「戲棚」,相當吸引人的目光。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歡慶五十施作改建 英國國家劇院蓋「戲棚」作實驗

    迎向五十大壽的國家劇院,也展開了空間大改建工程,為了改善空間不足的問題,劇院特地建構了替代性劇場「戲棚」(The Shed),同時也在此上演實驗劇作,第一炮為Tanya Ronder作品《桌子》,以一張傳了六代的餐桌為中心,講述六代人的家族功課。

    文字|魏君穎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主角馬兒「喬伊」原本生活於鄉間,被瘦弱的小主人亞伯特細心照料。
    倫敦

    英倫出品《戰馬》奔騰 跨海勇奪東尼獎

    由英國國家劇院製作的舞台劇《戰馬》,跨到大西洋彼岸,一舉奪得本年度東尼獎最佳舞台劇獎,更囊括最佳導演、舞台設計、燈光設計及音效設計等大獎。載譽歸國之際,也引發劇評討論,認為保守黨政府大舉刪減藝文預算之舉,恐有害未來藝術發展活水,期待政府要正視栽培基層劇場的創意生力軍。

    文字|魏君穎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英國人特親切》以誇張、反諷的方式來討論移民議題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英國人特親切》 引爆「種族歧視」爭議

    由重量級劇作家理查.賓編作、國家劇院總監尼可拉斯.希特納擔綱導演的《英國人特親切》一劇,上演以來爭議不斷。這齣挑戰英國社會不願談論的移民議題的諷刺劇,為了搞笑與誇張,以刻板印象呈現不同地方來的多種族群,惹惱了被「諷刺」到的各方人馬,甚至在該劇舞台上當場演出標語抗議劇碼。

    文字|劉郁青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上海

    上崑以全本《牡丹亭》迎接解封後的春天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

  • 音樂

    《木蘭》10年 展現「不得不勇敢」的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