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家劇院
-
藝@書
史詩與扮演:《雷曼三部曲》與表演傳統的恢復
一開始,是有人要說故事。 在沒有印刷術的年代,古老大地上的吟遊詩人,譬如荷馬,將八方搜集來的故事重新編纂,儲存到google時代的人會歎為觀止的龐大記憶中,接著,他輾轉漫遊,四處說給人聽。故事中有角色,有場面,有動作,說故事的人得自己全部包辦這就是最原初的扮演了。 等到《伊里亞德》、《奧德賽》透過文字保存下來,史詩就成了供人閱讀的文學經典,原來說故事的表演傳統則隱匿在書寫之後,逐漸被遺忘。 被遺忘,但是沒有消失。在後來希臘悲劇的劇場裡,或是英國文藝復興戲劇的舞台上,這個視語言與說話為中心的表演傳統以改頭換面的姿態繼續活躍,只因為在這兩個地方,文字一樣是被說的,被演出的,而不是被閱讀。 這個持續逾千年的表演傳統,後來還是式微了。不到兩百年前,角色開始成為戲劇的中心,演員工作的首要在為角色服務:角色要逼真,要立體,要有靈魂。這幾乎是現今演員對自己工作的全部認知,也占據了演員訓練大部分的科目。但也在不知不覺間,造成了今天表演視野的偏頗與狹隘。 根據《雷曼三部曲》中文版譯者朱安如的〈譯後記〉,義大利作家馬西尼(Massini)在2010年的時候,是以工作坊的形式開始醞釀《雷曼三部曲》,兩年後再以廣播劇的形式首次發表。換言之,從一開始,《雷曼三部曲》的創作就不是為了閱讀,而是為了演出。全書充滿了無數的人物,但多次搬上歐陸舞台的製作,則只用了12、15或其他數字不等的演員。一直到因為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T Live)而為台灣觀眾廣為熟知的《雷曼兄弟三部曲》這個演出,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更是只使用了3位演員。所有這些演員與角色數字的極度不對等,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認知:角色的優越性在這些演出中被降低了。演員的首要任務,再一次,是訴說故事,並在說故事時不但要一人分飾多角,還要包辦會出現的角色、行動與場面。角色在這裡不用逼真,不用立體,不用靈魂,或者用這個像病毒一樣流行但從不成立的字眼,不用「寫實」,只要做到讓觀眾與對手演員承認就好。就像小孩子玩扮家家酒一樣,沒有人(包括小孩與旁觀的大人)會因為小朋友不像扮演的爸爸或媽媽,就阻止遊戲的進行。角色只需要被承認就好,在扮家家酒的遊戲中,在《雷曼三部曲》的舞台上,一如荷馬在講述史詩的表演中。 《
-
柏林
以AI與深偽技術打造反極右藝術行動,藝術家組織ZPS引發爭議
政治美學中心(Zentrum fr Politische Schnheit,以下簡稱ZPS)是一個總部設於柏林的藝術團體,自2009年活躍至今,以挾帶嘲諷的政治倡議行動深入社會,反對極右派民粹主義並主張接納難民,實踐「積極的人道主義」。創始人為政治哲學家暨行為藝術家盧赫(Philipp Ruch),他在一次訪談中提及ZPS的藝術脈絡,是承襲自德國藝術家博伊斯(Joseph Beuys)與史林根希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開啟的政治藝術行動:「藝術必須讓人感到痛苦、深受刺激和困擾。史林根希夫將之稱為:『透過顛覆實現啟蒙。』(Aufklrung durch Verstrung)」 今年底ZPS發起一項藝術行動,利用AI技術製作幾可亂真的政府官方宣傳,包含影像、裝置、網站與周邊商品,宣傳聯邦政府正式通過法案,禁止並取締占有國會席次的極右派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r Deutschland,AfD),並宣稱該黨多位領導者已被逮捕。還透過總理府前設置的藝術裝置,以擴音喇叭重覆向路過民眾播放仿製的政府聲明,來闡述該虛構禁令的合理性。 同時,該組織架設了視覺上極其相似的總理府網站(afd-verbot.de),仿製總理蕭茲(Olaf Scholz)宣布正式禁止該黨的影片。甚至還偽造財政部長署名的公開信,為該活動募款。 在深偽技術和人工智慧的運用下,整個宣傳活動真假難辨。 各大媒體評價兩極,但不難察覺主流輿論對此行動合法性的強烈質疑。政府發言人赫貝斯特雷特 (Steffen Hebestreit)指出,目前只能「提出警告」(該組織)不要用欺騙性的仿真圖像、影像和語言。但會否產生相關法律後果,政府持保留態度,以待後續調查。他提到:「這項藝術活動展示了應用人工智慧會有的後果:深度偽造將會愈來愈滲透到公眾場域中。」赫貝斯特雷特呼籲所有媒體專業人士,協助提高公眾對假新聞和虛構資訊的認知。
-
倫敦
茹巴辛姆接手領軍英國國家劇院,成為首位非白人女性藝術總監
英國皇家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於上月中宣布茹巴辛姆(Indhu Rubasingham)將成為其新任藝術總監,於 2025 春天接下諾里斯(Rufus Norris)的棒子,為業界帶來新的動力。茹巴辛姆也將成為國家劇院的共同執行長,與執行董事娃拉(Kate Varah)一起工作。這是國家劇院從成立以來,第一次由非白人女性站上領導的位置,也因此劇場藝術從業者皆對此消息感到興奮不已。 2012 年,茹巴辛姆成為倫敦西北邊的窯劇院(Kiln Theatre)藝術總監,當時她也是業界第一位經營倫敦大型劇院的非白人女性,不僅監督900萬英鎊的資金運作,於 2018 年重建與重新塑造窯劇院的建築與品牌(前為三輪車劇院 Tricycle Theatre),也讓新創劇作 (new writing)成為該劇場的發展重心之一。 茹巴辛姆在國家劇院的3個舞台皆有作品展演,其於劇院最大舞台奧利維耶(Olivier theatre)的作品《印度國父與其殺手》(The Father and the Assassin)於 2022 年5月首演,因其受歡迎程度,去年中又再度重回此舞台。 諾里斯自 2015 年成為國家劇院藝術總監,他認為過去8年可謂多采多姿,帶領劇院經歷了英國脫歐、新冠疫情、「黑人的生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5個首相及10個文化部長的替換等,這些社會變動都為劇院帶來刺激,諾里斯也成功帶團隊走出困境。他專注於前瞻性的作品,並給予經典作品新生命,而在窯劇院引進新創劇作的茹巴辛姆接下總監位子後,人們也期待她如何更擴展國家劇院舞台給更多元背景的藝術家創作空間。53 歲的茹巴辛姆認為能成為國家劇院藝術總監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劇場具有改變的力量透過分享經驗和故事將人們聚在一起,而沒有什麼地方比國家劇院更能體現這個能力。」曾在國家劇院舞台上導戲的茹巴辛姆將更走入幕後,為這座標誌性的建築開啟下一篇章。
-
倫敦
業界人士齊聚討論劇場如何永續
英國劇場人於6月6日齊聚國家劇院( National Theatre )舉行會議,討論劇場生態與環境發展的關係,及業界各部門對氣候變遷的調整與反應。 建築師兼劇作家狄龍 (Paddy Dillon )去年提出《劇院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以指導劇場界如何實現永續發展,書中列舉劇院應遵守3個級別的環境標準,以減少製作和建築物運作時產生的碳排放。1年後,在上述文件發表的周年活動開幕式上,國家劇院藝術總監諾里斯(Rufus Norris)表示,劇場應加速對氣候變遷的應對:「在為舞台作品發展原創概念時,環境影響應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並更全面考慮創作過程所需資源與永續發展的關係。」環境非政府組織(environmental NGO)「茱莉自行車」(Julies Bicycle)的創辦人蒂克爾(Alison Tickell)表示氣候危機與社會正義密不可分,氣候正義運動推動者阿希庫(Simmone Ahiaku)更表示目前仍未有足夠的戲劇表演探討環境正義議題。 雪佛德劇院(Sheffield Theatres)藝術總監黑斯堤(Robert Hastie)與該劇院駐館設計師史東斯(Ben Stones)則展示了他們在新冠疫情中如何應對氣候變遷:舞台上的帆布結構 (canvas structure)必須靈活可應變不同的設計,且是可負擔的6500英鎊價格,不僅要能保護演員與觀眾免於染疫,也須具備藝術挑戰性;這個帆布結構提供了整季節目設計的基礎出發點,不僅為昂貴的音樂劇提供了舞台,也拯救了去年的聖誕節目。由此例出發,與會人士多同意「永續發展」不應是約束,而應是激發創造的推動力。 諾里斯承認要實現這些製作與環境保護共存的目標,意味著團隊需注入額外的精神與時間,因此他也宣布:此後在國家劇院的製作若與劇院配合探索並發展可行的永續發展方針,劇院將提供導演與設計額外的報酬,以促進雙方在環境議題上的合作。
-
倫敦
海特納將普曼《塵之書》三部曲搬上舞台
近20年前,時任英國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 of England)藝術總監的海特納(Nicholas Hytner)成功搬演了普曼(Philip Pullman)的三部曲小說《黑暗元素》(His Dark Materials)。今年底海特納又帶來普曼另一個三部曲《塵之書》(The Book of Dust),探索這個設定在《暗黑元素》12年前的世界。海特納為普曼快速且幻化的敘事注入生命,以優雅精準的安排,為觀眾帶來眼花撩亂但從不失控的劇場經歷。
-
倫敦
劇場裡拍出新種莎劇電影《羅密歐與茱麗葉》
疫情迫使劇場工作者開始嘗試用新的媒體創作,而過去這一年也證明了網路和影像擴大了作品的受眾。大部分劇場人還是相信「現場」的不可取代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國際篇
「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
他山之石,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對應與思考刺激?曾造訪歐洲考察劇院經營與劇場生態的導演許哲彬,透過本文介紹歐洲德語區與英國劇院的公共性面貌,在創作、活動企畫上,如何與社會緊密互動
-
倫敦
《英格蘭之死:德羅伊》的種族階級提問
英國國家劇院在全國二次封城前推出《英格蘭之死:德羅伊》,才演出一場就被迫終止。此作以倫敦工人階級的黑人德羅伊為主角,在疫情背景下,藉著一個平凡人在平凡生活中經歷的事,針對英國當前的種族與階級現況,向觀眾提問。
-
倫敦
《信仰,希望,與慈善》 低調描繪社會底層的溫柔一隅
繼二○一四年《關懷之外》與一六年的《愛》之後,劇作家兼導演亞歷山大.札爾丁於九月份在英國國家劇院推出新作《信仰,希望,與慈善》,透過在老舊社區大廳中,一群志工與來此享用熱食的貧窮人們,讓觀眾看到現實生活的片段與人性溫暖。這齣戲踏實地透露生命的某種樣貌,而即便生命蒼涼,人類的意志、韌性與幽默感還是透過一鍋鍋義大利麵和參差不齊的合唱聲,微弱而堅定地站立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三人演繹百年興衰 金融海嘯席捲舞台
二○○八的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事件,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對世界經濟影響深遠,英國國家劇院在事件十周年的今年,推出由導演山姆.曼德斯執導的《雷曼三部曲》,從家族史出發,全場只有三位演員化身家族中的各種角色,舞台與音樂設計以極簡風格呈現,充分發揮劇場魔力,在有限時間內,去蕪存菁地帶領觀眾回探這百年企業的風華興衰。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真實的建構與解構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和《美國獨立宣言之幸福大作戰》這兩齣內容截然不同的戲,形式上皆掌握了十足的劇場感。獨白敘事,富饒聲響,著重肢體,結合了戲劇、舞蹈和聲光,即使所訴諸的作用不見得相同,前者有助於觀眾進入情境,後者是刻意將觀眾抽離於情境之外,但兩者皆讓整個劇場體驗變得非常在場,藉由劇場內虛實的建構,來重省、破除生活中對於真實存在的迷思。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為英國打造寶貴文化遺產 彼得.霍爾爵士辭世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創立者、前英國國家劇院總監彼得.霍爾爵士,於上月十一日辭世。他之能夠聞名劇壇、受封爵位並不因其戲劇創作,而是他為英國現代劇場帶來的重要影響與其所立下的基石。先創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打造莎劇品牌並處理當代文本,後更接下英國國家劇院總監,讓新建場館逐步站穩腳步,報社訃聞如是描述霍爾:「不只讓觀眾認識且明白過去的經典,更需無懼爭議地擁抱當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戴門.亞邦音樂劇新作wonder.land 探究人際、網際互動
由知名的布勒樂團主唱戴門.亞邦與國家劇院新任總監魯弗斯.諾里斯合作的音樂劇wonder.land,現正在國家劇院上演至今年三月。該劇將網路喻為《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青少年如同書中的愛麗絲,在奇幻、癲狂的網路世界中如何自處呢?國家劇院藉此機會希望能引發社會議題的討論,便與《衛報》合作舉辦辯論會,從不同面向來討論科技互動對人際之間的影響。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掩蓋不住的戲劇基因
作為這兩年世界影壇的當紅炸子雞,班奈狄克.康柏拜區的備受矚目絕對不是偶然。出身演員家庭,戲劇科班訓練,加上從舞台、電視到電影,多元角色的扮演歷練,打造出深厚的功底,為了這綻放的時刻,班奈狄克.康柏拜區已經磨礪多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尼可拉斯.海特勒 掘探古今 雅俗之間自在縱橫
現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的尼可拉斯.海特勒,是英國劇場界重量級的人物,在擔任國家劇院總監任內,不僅製作上經典劇碼與當代劇作並重,更開發出多元的經營方式,讓國家劇院的影響力益形深遠。而執導題材類型相當多元的他,不管是商業性音樂劇、嚴肅的莎劇或古典的喜劇,都能精采呈現,讓觀眾更能感受到劇場的獨特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凱蒂.米契爾 影像導入 多角度鑽探文本
活躍於英國與歐陸的知名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以結合多媒體、劇場同步影像等劇場形式聞名。她認為生活中接收訊息的方式,並不像傳統劇場寫作一般,讓特定角色負責特定台詞,而是混亂、多元地同步接收到不同面向的訊息;在舞台上同時展現實地電影拍攝的過程及成果,則能反映出當代生活的混亂,而演員為了在舞台上展現多重訊息,卻需要精密的排練,排練的基礎,則在於文本。
-
藝視窗 News
王孟超接掌台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
【台灣】 王孟超接掌台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 縱橫劇場卅年的資深舞台設計師王孟超,近日接掌台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於104年底啟用前籌畫軟硬體設施建置並規畫營運模式。作為台北的第二座國家級劇院,北藝中心人事運作採兩廳院行政法人架構,未來兩年也將持續推出論壇與教育訓練課程,活化行政效率。 王孟超提出「24小時劇場」、「使用者的劇場」概念,中型實驗劇場24小時供團隊排練、演出,將使用者至上理念落實至場館內部設計。除了設備提升至國際級水準,亦不忘著眼於優質節目,未來將以長銷式思維降低藝文團體表演成本、累積技術人才,醞釀潛力團隊亮眼登台。建築前衛、實驗性十足的台北藝術中心,讓王孟超得以馳騁想像、擘劃一座屬於民眾的未來劇場。 印度文化節 《少年Pi》女主角帶來印度舞蹈 由台北印度愛樂中心主辦的第10屆印度文化節將於11月2日盛大揭幕,在汐止夢想社區藝術村開幕現場將以遊行、香料美食市集、講座等,一網打盡食衣育樂全方位文化。往年活動亦曾邀請國家級古典舞蹈團蒞台演出,今年度推出的兩檔舞蹈類節目各為《寶萊塢傳奇》、《婆羅多舞奇幻之夜》,由Sridevi Nrithyalaya(SDN)舞蹈團與台灣印度舞團一同展現印度舞蹈的力與美。 活動更以以五光十色的寶萊塢電影為主題,邀請曾參與《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製作的編舞家Sheela Unnikrishnan領軍SDN婆羅多舞蹈團,偕同《少年Pi》女主角阿南蒂帶來印度古典婆羅舞蹈(Bharatanatyam),串連多部寶萊塢電影經典情節,與觀眾一同回味電影中神祕典麗的印度風情。更多資訊請參考www.india.org.tw/newsContent.aspx?id=211。 第二屆「香港周」 帶來四大主題展覽 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主辦的「香港周」邁入第二屆,11月29日起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歡慶五十施作改建 英國國家劇院蓋「戲棚」作實驗
迎向五十大壽的國家劇院,也展開了空間大改建工程,為了改善空間不足的問題,劇院特地建構了替代性劇場「戲棚」(The Shed),同時也在此上演實驗劇作,第一炮為Tanya Ronder作品《桌子》,以一張傳了六代的餐桌為中心,講述六代人的家族功課。
-
倫敦
英倫出品《戰馬》奔騰 跨海勇奪東尼獎
由英國國家劇院製作的舞台劇《戰馬》,跨到大西洋彼岸,一舉奪得本年度東尼獎最佳舞台劇獎,更囊括最佳導演、舞台設計、燈光設計及音效設計等大獎。載譽歸國之際,也引發劇評討論,認為保守黨政府大舉刪減藝文預算之舉,恐有害未來藝術發展活水,期待政府要正視栽培基層劇場的創意生力軍。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英國人特親切》 引爆「種族歧視」爭議
由重量級劇作家理查.賓編作、國家劇院總監尼可拉斯.希特納擔綱導演的《英國人特親切》一劇,上演以來爭議不斷。這齣挑戰英國社會不願談論的移民議題的諷刺劇,為了搞笑與誇張,以刻板印象呈現不同地方來的多種族群,惹惱了被「諷刺」到的各方人馬,甚至在該劇舞台上當場演出標語抗議劇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