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網站發布會現場,部分受訪劇人與顧問、嘉賓合影。(IATC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戲劇歷史終能保存 資料庫網站開張面世

作為「當下的藝術」,表演藝術的保存著實不易,可喜的是透過政府的計畫資助,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在努力兩年後,終於完成「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網站的建構並上線發表,讓有心了解香港戲劇歷史者有爬梳之處。首期計畫將二○○六至一四年的香港劇場資料統整及電子化,並進行了四十五位劇人的訪談。

作為「當下的藝術」,表演藝術的保存著實不易,可喜的是透過政府的計畫資助,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在努力兩年後,終於完成「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網站的建構並上線發表,讓有心了解香港戲劇歷史者有爬梳之處。首期計畫將二○○六至一四年的香港劇場資料統整及電子化,並進行了四十五位劇人的訪談。

香港劇場研究處於學院與業界的邊緣,資料庫藏的工作則研究者的個人熱情、民間團體的實踐、不穩定的官方藝術資助,以及偶然的學院合作。本地的研究型大學不設劇場研究的學系,香港演藝學院則實踐為本;與此同時,香港的表演藝術資源主要用於場地營運、團體資助、演出計畫等,劇場資料的庫藏工作只得依靠個別的計畫資助,當計畫告一段落,便無以為繼。最近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下文簡稱IATC)於九月發布的「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網站,此後可讓關心香港戲劇的朋友可於網上免費瀏覽,透過文字和光影細看香港劇場的軌跡。

首期工程  留下○六至一四年資料

 IATC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藝能發展資助計畫」的「項目計畫資助」,於二○一五至一七年度進行為期兩年的「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第一期)」,將二○○六至一四年的香港劇場資料統整及電子化;研究團隊與四十五位劇人進行了六十六次訪談;與此同時,並進行六場公眾講座,介紹香港劇場歷史與庫藏文化等題目。於發布及分享會上,項目經理陳瑋鑫先談進行庫藏計畫的苦與樂。部分口述歷史受訪者如張秉權、麥秋、林尚武、王添強、崔婉芬、傅月美、袁立勳、蔡錫昌、周志輝、茹國烈、黃志強和毛俊輝更到場祝賀,分享資料庫面世的喜悅。劇人們倡議政府和民間合作,利用新科技保存表演藝術記錄,讓全球朋友認識香港演藝文化。

大會更於發布會現場率先播放口述歷史訪談片段,嘉賓講者來個即場回應。毛俊輝與黃呈欣對談香港演藝學院的戲劇教育發展,蔡錫昌與甄拔濤討論本地劇本寫作,察看兩代劇作家的異同。茹國烈與彭秀慧點評香港藝術中心作為非官方場地的靈活性與創意空間。借毛俊輝的話,不同年代的劇人在台上展開自己的黃金歲月,帶來一道道劇場風景。對我來說,資料庫正是收納風景的百子櫃,讓後來者看到曾經的演藝風華。可惜的是,這個劇場百子櫃單靠有心人支持,未有官方資助作後台,實難穩固永續。

補助未來難預期  如何永續是下一步

回想這個「藝能發展資助計畫」的源起,二○一○年時任財政司司長向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注資卅億元作為種子基金,並利用基金的投資回報作為年度撥款之用。政府每年均透過這個資助計畫,發放約三千萬元撥款,以期「強化香港的文化軟件(軟體)和提升本地藝術界的能力」。至於IATC獲得的「項目計畫資助」條款是:下限八十萬,上限兩百萬元,資助期最長兩年。IATC終能因這計畫的出現,得到資源建構一直來念茲在茲的戲劇歷史資料庫。

弔詭的是,IATC同樣因這計畫的規範處於兩難:兩百萬的資助上限,局限了規模,導致資料庫僅能處理電子資料,未能有空間庫藏實體藏品;兩年資助期,預視終點,難以永續。而且,政府或隨時調整資助計畫條款或用途,這些因素也讓資料庫前景不明。此時IATC完成第一期工作,高高興興發布網站後,便得苦惱資料庫的未來,申請一期又一期的資助,勉力維持香港戲劇庫藏。期待政府未來能設立表演藝術資料館,又或長期資助民間團體庫藏戲劇,這才能真正保存香港文化軟實力之道。

 相關網站: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 www.drama-archive.hk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