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戲劇評論

相關文章 14 篇
  • 國際青年劇評工作坊讓來自各國的劇評人透過交流,認識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專業人士、不同國家的劇場發展、不同體系背後的處事思維。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元文化下的戲劇評論

    在「烏鎮戲劇節」參加國際青年劇評工作坊

    二○一七年的第五屆烏鎮戲劇節,除了如過往幾屆一樣匯集多國豐富多元的劇目,讓年輕創作者施展身手的「青年競演」,涵蓋講座、論壇、工作坊等的「小鎮對話」系列之外,今年還與「國際劇評人協會」合作了「青年劇評工作坊」,邀請各國劇評人共聚一堂,一起看戲、討論、交流。拓展美學視野之外,更重要的是,劇評人透過交流認識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專業人士、不同國家的劇場發展、不同體系背後的處事思維,及每一個鮮明而獨特的個人特質。

    文字|吳政翰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網站發布會現場,部分受訪劇人與顧問、嘉賓合影。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戲劇歷史終能保存 資料庫網站開張面世

    作為「當下的藝術」,表演藝術的保存著實不易,可喜的是透過政府的計畫資助,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在努力兩年後,終於完成「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網站的建構並上線發表,讓有心了解香港戲劇歷史者有爬梳之處。首期計畫將二○○六至一四年的香港劇場資料統整及電子化,並進行了四十五位劇人的訪談。

    文字|張翠瑜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上海音樂學院製作的《湯顯祖》,巧妙植入「臨川四夢」再現戲劇大師不同尋常的一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音樂學院《湯顯祖》 評論風暴看始末東

    一位研究生發文評論母校上海音樂學院製作的歌劇《湯顯祖》,點出七大硬傷,隨後發了一封親筆道歉信自稱評論行為無知、愚昧,反而引爆討論個人觀感被指稱為人身攻擊,發文行為被指為不尊師重道,一不小心學生成了網紅網論沸騰,連中共機關報《光明日報》都以文章反問:如果目光倒回明朝,湯顯祖怕批評嗎?

    文字|李翠芝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安妮看戲」微信公眾號的「觀劇評審團」頁面。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一紙「道歉信」 揭露中國劇評圈「公開的秘密」

    五月初,一封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發出的「道歉信」在表藝相關圈子中廣為流傳,該信作者因之前對母校的製作發文評論,隨即被關切,所以發了公開道歉信「承認錯誤」。由此事件看出中國劇評圈的人情壓力與價值混亂,但仍有人企圖從中突圍「說真話」,如匿名寫評的獨立劇評人「北小京」,單位如「安妮看戲」與「奚牧涼文字倉庫」兩個微信公眾號合作的「觀劇評審團」等。

    文字|王泊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多倫多的網路媒體Musical Toronto刊登了這篇評論Maometto II演出的原文,圖為該文頁面。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演出者抗議下紙媒撤評論 引發評論人反彈與焦慮

    評論人Arthur Kaptainis評論加拿大歌劇團的文章,被加拿大的《國家郵報》網站撤下,引發了爭議討論。原因是加拿大歌劇團要求《國家郵報》更正這篇評論中的兩處錯誤,卻被說成是施壓,因而公布往來e-mail自清,卻從中看出編輯對表演評論在數位時代中缺少讀者的不滿,也引發了表演評論人對未來的焦慮。

    文字|謝朝宗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杜甫》是今年國話劇院集結了各路高手打造的重磅戲。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中國國家話劇院搬演《杜甫》 引來「詩聖」發「密函」

    整修六年、終於重新開張的上海美琪大戲院,定位為「精選劇場」,並將每年四月演出季命名為「琪遇季」。今年首個「琪遇季」邀來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杜甫》,由王曉鷹執導,以杜甫曲折的人生經歷為主要線索,塑造他正直憐憫、憤世嫉俗、錚錚鐵骨的知識分子形象。但《杜甫》上演後,網路卻瘋傳一封來自「唐朝詩人杜甫」的「密函」,原來是評論者假托杜甫口吻,對演出表達「意見」。

    文字|李翠芝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影音視綜覽》週刊不只提供電影與廣播的訊息,也報導各類文藝時事與評論,是法國民衆最喜愛的雜誌。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依附在大衆文化之下的法國《影音視綜覽》

    盧貝松的電影《聖女貞德》為媒體舉行的首映會結束後,電影公司方面要求《影音視綜覽》週刊Telerama先不要做評論,等影片上市後一星期再評論。該刊果眞沒登出評論,卻在電影評論欄中將電影公司的要求複述了一遍,影片在法國上市後深受此舉的影響而遭逢敗績。每期銷售量達八十萬份的《影音視綜覽》,不僅在法國電影界具有權威性,它同樣在電視、廣播、音樂、戲劇、美術各方面影響廣泛。筆者最初以為它只不過是一份「電視週刊」罷了,後來終漸漸瞭解它,深受到這個「法國文化界奇蹟」的吸引與震撼! 剛在二〇〇〇年慶祝創刊五十周年的《影音視綜覽》週刊,一九五〇年創刊時稱為《廣播電影》週刊Radio-Cinma,五個工作人員,銷售量八萬份左右,它在廣播電視上嚴謹的報導與評論逐漸受到歡迎,隨後陸續將電視及其他各類藝術納入,規模與銷量與日俱增,終演變成今日具有一百八十位職員、銷量突破八十萬份的大格局。 在兩百頁左右的篇幅中,主要電視台與文化性廣播電台的節目表已佔了將近一半的比例,但這些節目是經過描述與評論的。評論則以「搶先報」的方式呈現,也就是說,節目尙未播出之前,記者早已到各電台聽、看或瞭解過節目的內容與水準;所有評論過的節目依水準分成三級:三個T字記號到一個T,讀者只要依照這個指示,就足以選定、瞭解該週想收看或收聽的節目了。 另外的一百多頁篇幅,則留供各類文藝時事的報導與評論,由於每門藝術所分配到的篇幅相當有限,記者們必須以最精簡有效的方式去呈現:豐富而吸引人的圖片、扼要而中肯的敘述。某些較大的文化事件,則另出「號外」,以專冊詳加介紹。例如半年前,布烈茲(P. Boulez)指揮管弦樂團演奏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伴奏「吉普賽人馬戲團」(Zingaro)的演出即有專冊介紹。 《影音視綜覽》週刊的奇蹟在於:將文化送進大部分法國家庭,讓大部分法國人在「懂得」看電視、聽廣播之餘,還會受到各類藝術的吸引。薄利多銷的策略(一期不到五十元台幣)更有助於此奇蹟的蔓延。 文字|陳漢金 東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文字|陳漢金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戲劇筆記》是古典戲迷喜讀的雜誌。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文本之外的文本

    總地來說,戲劇與語言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本篇企圖從從德、美、法、日等不同語系,或鄭重推薦,或區域分析,分別窺探這些語系裡的戲劇類雜誌所包裹的現象。

    文字|楊莉莉、張明傑、林于竝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台德劇評人交流座談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傳統」照見彼此 探討網路時代的劇評未來

    台灣與德國,近幾年來在戲劇上的交流頻繁,這次更有德國資深劇評人約爾根.貝爾格應邀訪台,並與四位台灣劇評人紀慧玲、傅裕惠、郭亮廷、吳思鋒共聚,對兩國的評論專業養成、劇評傳統影響,與應對網路時代評論的方式,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

    文字|林立雄、吳如斐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十年影像精選/美國充氣佛列德劇場(1999)
    十週年專題

    永遠的十三角關係

    是遇上知音的快樂,或是愛恨交錯的糾結?創作者與評論者之間,總是有這麼一層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藉著問卷的導引,我們試著釐清這複雜的糾葛情結,發現沒有宿世怨仇,一切都是愛之深責之切。

    文字|傅裕惠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村聲》戲劇版主編布萊恩.帕克斯。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很資本主義,但也很另類藝術

    紐約《村聲週報》是美國規模數一數二的免費週報,幾乎每個在紐約市的人都翻過這份週報,除了另類走向的文章、詳盡的藝文娛樂情報,戲劇舞蹈方面的藝文評論的權威性更與紐約時報齊名。該刊戲劇版主編布萊恩.帕克斯說道:舉辦歐比獎有助於讓大家知道村聲週報的存在,而給獎本身有助於將外百老匯劇場活動「合法化」。它告訴大衆,在那些小劇場中也有好的作品。

    文字|張明傑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經典解剖室

    從戲劇評論的無聊舉動說起──

    我第一次閱讀《不可兒戲》的印象是,這部人人譽為經典的劇作實在乏善可陳,純屬無聊之作,更不了解他何以如此狂傲。後來有緣拜讀他的小說The Picture of Dorian Grey才對他稍有敬意。真正體認到王爾德的鬼才是多年之後,為了評論一位學者對《不可兒戲》的評論,重新品嚐《不可兒戲》,才驚覺這是一部劃/跨時代的巨著。

    文字|紀蔚然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孤獨者返家時,若至少有一隻動物快活相迎,他就不必再嚐天涯孤客的滋味。
    回想與回響 Echo

    也聽露露說些什麼

    與其將《露露聽我說》解釋成婚姻的第三者,筆者寧可將之視爲現代人的心靈失衡。許多人在世紀末的光怪陸離中失去了自己,期望透過別人的經驗、算命、風水、心理分析等方式,找到一個可以依循的方向。

    文字|于善祿
    第79期 / 1999年07月號
  • 戲劇學者至今仍不斷地為《娃娃之家》所牽渉的諸多議題爭論不休。圖為《娃娃之家》劇本封面。
    經典解剖室

    變性、變種、變革

    本刊新闢「經典解剖室」一欄,邀得編劇家紀蔚然前來主持「操刀」,以每月連載的方式,逐一剖析《櫻桃園》、《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真正的西方》等十二部歐美現代戲劇經典作品的骨架與血肉,透過詳細的文本分析,檢視這些名作的結構與内容,重新探索它們的時代意義。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它禁得起反覆的閱讀與詮釋。本期首先端上解剖檯面的,便是在歷史上引發多重解讀及爭議的易卜生代表作《娃娃之家》。

    文字|紀蔚然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音樂

    殷巴爾重磅回歸 以經典樂曲回應國際局勢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