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代表性紀錄劇場團體之一的She She Pop,二月演出新作《論壇》,討論與揭露所謂「財產所有權」的各種面相,演出中,表演者從觀眾席陸續走上舞台,或獨白或合誦,描述著一個個關於「我擁有什麼?」或「我理應擁有什麼?」的生命片段與宣言,理解的笑聲不斷,所有的陌生人在此時被連結起來……
與去年在台北藝術節呈現《遙感城市》的里米尼紀錄劇團同為德國代表性紀錄劇場團體的She She Pop,其成員也大多來自後戲劇劇場搖籃的吉森大學應用劇場學系(Gießener Institut für Angewandte Theaterwissenschaft)。在今年二月,於柏林HAU劇院 (Hebbel am Ufer)推出新作《論壇》Oratorium,討論與揭露所謂「財產所有權」的各種面相。關於創作動機,成員之一的麗莎.盧卡森(Lisa Lucassen)在接受德國rbb電台訪問時提到:「從自身背景出發,我們年齡相仿,我們都來自舊西德,來自同溫層的市民階級,即便如此,我們對待『所有權』的態度亦十分的不同,也因此,我們開始思考,那在我們這個小世界之外的其他的人呢?那絕對是不一樣的。」
實踐布萊希特的戲劇與文化觀
She She Pop的獨特之處在於:成員多為女性、集體創作並專注於自身出發的議題;視劇場為公眾場域及沒有觀眾就無法成立的實驗場;語言的使用充滿知識分子自我調侃與互侃的黑色幽默,面無表情的表演方式,巧妙運用大眾心理學引領觀眾參與演出。
一九九○年代成立的She She Pop,成員涵蓋劇作家、演員、劇場創作者、戲劇構作等。布萊希特的戲劇與文化觀根植在這群人的真實生活與劇場實踐之中。那骨子裡的彆扭怪異,如同粗糙的水泥牆般,表面質地堅硬且不精細的舞台美學,乾燥甚至有點無趣的表演方式,是他們創作上理所當然的選擇。
《論壇》開演時,空無一人的舞台,觀眾僅僅從投影幕上開始看到一連串像是劇本台詞的字幕。在尚未完全反應過來時,觀眾席便開始傳來複誦投影台詞的聲音:你是誰?我們是誰?為什麼我們在這裡?
緊接著各種角色台詞出現,觀眾開始理解,這是一個必須對號入座的情境對話。表演者從觀眾席陸續走上舞台,或獨白,或合誦,中性而不帶感情的聲音描述著一個個關於「我擁有什麼?」或「我理應擁有什麼?」的生命片段與宣言。
柏林人如是說,德國的德國人如是說,德國的外國人如是說、有房產的人說,住在柏林的國外藝術家說,繼承了遺產的人說,母親們說……
理解的笑聲不斷,所有的陌生人在此時被連結起來,舞台上的合唱與獨白繼續,有時也邀請特定身分的觀眾上台繼續說。
將觀眾納入劇場共感的實驗場
我們還看到表演者的多樣性:男人的、女人的、南美洲的、歐洲的、侏儒症患者的身體,都一視同仁地被剪裁怪異、從天而降的大小旗幟服裝同質化。描述故事同時,表演者也不停切換,扮演著不同社會階級的人物,譬如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直到暗場,最令人感到驚喜的是,過去九十分鐘所有看似中性、冷調與粗糙的戲劇片段,已組合成筆者過往經歷中,最為溫情的紀錄劇場作品。
但前提是:妳╱你必須跟這群創作者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過,才更能得到那份具體而微的共感:你是否曾經為擁有一份德國房產、歐盟公民的身分、國籍、社會福利資格、工作簽證,甚至住在一個能享受稀少陽光的房間裡掙扎過?或者這一切早已隨著出生的家庭而注定可以不勞而獲。世界本不公平。
She She Pop 並不教條式地奉行布萊希特的關於史詩、疏離與辯證的戲劇理論,而是將之內化,經過漫長討論、共同決策並用力與自身生命處境連結,嘗試轉換到他者語境(當然,並非每次都是成功的),不吝於調侃當代德國社會的弔詭,也盡所能地將來自世界各地,與共同生活在這土地上的觀眾納入劇場共感的實驗場中。
二○一七年六月在漢諾威的試演之後,《論壇》贏得了《新媒體》Neue Presse記者史提芬.高立胥 (Stefan Gohlisch)一句評價:「就連布萊希特本人,也會為之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