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光》以歌舞劇形式呈現豐富多元的客家藝術元素,並突顯客家女性扮演的重要角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提供)
企畫特輯 Special

音樂劇《天光》 看見客家女性的精神

以屏東六堆為背景 護鄉抗爭中的深刻情感

將於五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登場的客家音樂劇《天光》,是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第三次合作,以屏東六堆的客家庄落為故事背景,改編自施如芳與六堆鄉親及文史工作者共同發想的原創劇本。編導試圖利用三代女性角色的對比呈現台灣時代變遷及重大政治事件之下的庶民身影,導演韋以丞說:「希望藉由這齣戲,讓觀眾了解客家文化裡女性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

將於五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登場的客家音樂劇《天光》,是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第三次合作,以屏東六堆的客家庄落為故事背景,改編自施如芳與六堆鄉親及文史工作者共同發想的原創劇本。編導試圖利用三代女性角色的對比呈現台灣時代變遷及重大政治事件之下的庶民身影,導演韋以丞說:「希望藉由這齣戲,讓觀眾了解客家文化裡女性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

《天光》客家音樂歌舞劇

5/19  19:30   5/20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28910718

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合作推出的客家新創歌舞劇《天光》,即將於五月中旬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該劇以屏東六堆的客家庄落為故事背景,改編自施如芳與六堆鄉親及文史工作者共同發想的原創劇本,並由韋以丞擔任導演,與作曲家顏名秀、編舞家董怡芬,劇場設計張哲龍、林恒正、高一華、王奕盛共同打造《天光》豐富多元的視聽元素,並特邀金鐘獎演員謝瓊煖以及影視舞台雙棲演員徐麗雯(台北場)演出女主角「春妹」,另外包括葉文豪等一票優秀歌舞劇演員參演。希望藉由跨越三代女性的動人劇情,呈現客家人面對動盪局勢的團結與凝聚,並以歌舞劇形式呈現豐富多元的客家藝術元素,與觀眾分享客家文化之美。

撕掉客家既有標籤  呈現「南客」故事

客委會與北藝大已是第三次合作,從九六年《福春嫁女》、一○五年《香絲.相思》到這次的《天光》,雙方已有良好的默契與共識。導演韋以丞雖非客家人,但自從《香絲.相思》擔任副導及執行導演,到《天光》扛起執導重任,已能聽懂約九成的客語日常對話,「卅多位演員其實多數都不是客家人,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做口語聽說的教學,理解戲中引用客語詩詞的涵義,才能在舞台上將台詞背後的情感表達出來。」另外,施如芳在書寫原著劇本時引用許多現成的客語詩詞或歌曲,但如今要將劇本做成歌舞劇的演出,必須重新替這些並非為音樂劇而寫就的歌曲,找到能被順利演唱且符合角色內在動機的表演方式,「讓現成的文字變成連結劇情的鑰匙,讓歌曲符合音樂劇的需求並與戲劇情節更為貼合,是這次導演的一大挑戰。」

客家族裔分布的地域其實很廣,大多人認知的客家聚落都是聚焦桃竹苗一帶的「北客」,但「南客」其實也有相當豐富的生命故事,比如《天光》取材的屏東六堆,是台灣客家文化指標性的聚落所在。「六堆原來是『六隊』,是六個為了抵禦外侵而分出的聚落總稱。」韋以丞表示,「客家人有許多被強調甚至已標籤化的精神比如好客和勤儉,但當編劇施如芳做功課研究卅多年前的美濃反水庫事件,發現客家人其實一直也有勇於爭取權力、保衛生存土地的反抗精神,決定在這齣戲裡傳達這樣的客家精神。」

《天光》講述女主角春妹歷經白色恐怖、美濃反水庫等重大事件,重新省思自己對家人及土地情感何去何從的動人故事。導演韋以丞將春妹塑造成一位沉默封閉、不太與他人接觸的長輩,不去宗祠參加婚喪喜慶,也不像印象中客家人那樣好客熱情;當春妹的孫女在台北的社運現場遇見了隔壁庄的鄰人,才將春妹埋藏心中的話語翻攪出來。編導試圖利用三代女性角色的對比呈現台灣時代變遷及重大政治事件之下的庶民身影,用年輕人的衝動或對時局的不滿映照阿婆輩的生命糾結,夾在中間的中生代則如大家熟見的台灣母親,希望孩子平安,也想拉攏上一代與下一代的感情,乍看並無太大志向,但其實整個家都維繫在她手中。

志工真心話&答客問廣告圖片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