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空場藝術聚落和鳳甲美術館共同舉辦的「Video on the Phone」,共邀集十七位藝術家、廿三件錄像作品參展,除了在鳳甲、空場展出,兩者間的北投區八仙里戶外空間,觀眾都可按圖索驥,找到散置在現實世界的錄像作品。透過錄像與現實場域的參照相映,讓觀眾體驗不同的虛實感知經驗。
Video on the Phone
即日起~9/23 台北 鳳甲美術館至空場之戶外空間
INFO 02-28942272(鳳甲)、02-28982647(空場)
站在鳳甲美術館入口的櫃檯前,透過Google Cardboard螢幕觀看蘇匯宇十八禁作品《羞恥的男性》,雖說置身大庭廣眾,卻因著Google Cardboard像是某種掩護似的遮住雙眼處,稍稍減緩觀看《羞恥》的扭捏,帶著觀看小電影的心情看完這件作品。在「Video on the Phone」展覽,只要帶上自己的手機——不是去抓寶可夢——以及Google Cardboard,就能到戶外挖掘藏身在不同地點的錄像作品。
由空場藝術聚落和鳳甲美術館共同舉辦的「Video on the Phone」,共邀集十七位藝術家、廿三件錄像作品參展,除了在鳳甲、空場展出,兩者間的北投區八仙里戶外空間,如森永製菓公司、三將軍廟、二手傢俱行、西安橋和璜港溪周邊等,觀眾都可按圖索驥,找到散置在現實世界的錄像作品。觀看方式很簡單:手機掃描作品QR Code、連上Youtube,手機放進Google Cardboard後就能觀看VR錄像,領略沉浸式體驗,只不過,得隨時留意真實世界的車子、狗以及腳下高低不平的障礙物。
錄像作品與展出地點相映成趣
還記得傳統手機的年代?其實距今不遠,人們用手指在面板上滑動操作手機,是近十年的事情,蘋果發表第一代iPhone智慧型手機之後,人們的生活與觀看的視點產生巨大的改變,手機不再只是語音通話的媒介,而是影像的載體,與之搭配的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之精進,讓昔日對現實和虛擬世界的認知與定義,今日都得改寫。
「Video on the Phone」定點展出的作品當中,只有寧森的《圓》是以VR技術拍攝而成,其餘為軟體轉檔的「仿VR」錄像舊作,展出地點都是經過悉心安排,讓錄像內容與現實環境有所連結,如在服飾店展出張徐展的《影像日誌:DJ-ZIPPERS》,手繪動畫的拉鍊上上下下發出「伊歪聲」;陳萬仁空拍的《泳者》對應西安橋下的璜港溪,蔡宗勳的《預售屋》正對空場對面的兩幢高樓,情境都令人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