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新銳藝評 Review

光的反面

評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光年紀事》用詩意與純度極高的美感,一開始就取消了隱喻的線,讓我們的回憶與意識可以是宇宙,是海洋裡的探險。避免哲學與宇宙觀的論述陷阱,可以安心去訴說關於一個人內心私密的話語。動用整個劇場的「光」,亦借喻了指涉到「黑」。我們看到的,是個提煉出來,甚至有點過度潔亮的光之劇場,記憶的劇場。只是終究借喻出來的,是無邊的黑暗與遺忘。也許是為了看見黑暗,才召喚了光;為了面對遺忘,才召喚回憶。

《光年紀事》用詩意與純度極高的美感,一開始就取消了隱喻的線,讓我們的回憶與意識可以是宇宙,是海洋裡的探險。避免哲學與宇宙觀的論述陷阱,可以安心去訴說關於一個人內心私密的話語。動用整個劇場的「光」,亦借喻了指涉到「黑」。我們看到的,是個提煉出來,甚至有點過度潔亮的光之劇場,記憶的劇場。只是終究借喻出來的,是無邊的黑暗與遺忘。也許是為了看見黑暗,才召喚了光;為了面對遺忘,才召喚回憶。

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8/11~19  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進場,領著3D光學眼鏡後入座,預想著未知體驗,在尚待開發的技術中沉浸看著「未來」。劇場裡可以看的當然很多,無論是演員的肢體與聲音,舞台空間配置與象徵,燈光的細微角度與色溫變化,還有戲本身的訴說。不過劇場吸引人處,還有彷彿共享著某種孤獨,像觀看著他人之夢的體驗。《光年紀事》的觀劇體驗,似乎精煉出某種鄉愁,是呼應著劇場的最初體驗的體驗。

《光年紀事》是關於回憶的,這回憶的指涉非常直接,關於童年的、原初回憶,不見得是快樂的。那是逝去的,無法挽回的時光,以至於以掃描建模並以投影重現在舞台上的童年大屋,在演員魏雋展壓低聲音訴說時,我們看到的不是童年再發生一次,而是童年的覆滅,就像其中一幕,一切沉入水中。

回憶的機制實則在抹去隱喻

從戲一開始,背景的黑暗中的星點。接著,角落靠近觀眾那端的演員現身。基隆老宅,充滿水的意象,不斷溢出。《光年紀事》的回憶機制是預先布置的。意思是,整個舞台空間,完全重疊在回憶空間本身,加上投影系統,在初期的適應光影粒子後,蔓延到觀眾的視線前,像是眼珠被影像溫柔觸碰了。

《光年紀事》的回憶機制,乍看像是充滿隱喻,只是沉澱後,會發現它的效果真正發揮在於抹去隱喻。古典隱喻機制裡喻體與喻依,實則一再一再地,在光影構成的輪廓(譬如兩個演員的頭顱立體投影)與消散間,一個隱喻到下個隱喻間抹去了界線,原來應該有一連串的隱喻召喚的過程,混淆在一起。台灣敘事主體與丹麥敘事主體的故事,成了彼此的夢境對照。導演動用了巨大,其實有些過度巨大的隱喻:宇宙、海洋、人的意識深沉的回憶。這三者原來應該在某種清楚的修辭系統下建立起關係,憑著光,三者互融。一方面如此安心,也同時召喚某種哀傷,就像兩位演員的童年場景,坐在孤暗的樓梯間,想尋找母親,卻在母親與自身之間,有團巨大的黑。

漂浮的光之粒子與線條,輝煌的廳,溫柔的海洋,廣闊的宇宙,儘管讓我們暫時轉移注意力,卻終究無法填滿的,無盡的「黑」。或許,《光年紀事》用詩意與純度極高的美感,一開始就取消了隱喻的線,讓我們的回憶與意識可以是宇宙,是海洋裡的探險。避免哲學與宇宙觀的論述陷阱,可以安心去訴說關於一個人內心私密的話語。動用整個劇場的「光」,亦借喻了指涉到「黑」。我們看到的,是個提煉出來,甚至有點過度潔亮的光之劇場,記憶的劇場。只是終究借喻出來的,是無邊的黑暗與遺忘。也許是為了看見黑暗,才召喚了光;為了面對遺忘,才召喚回憶。

幼年的樓梯場景,黑暗中尋找母親,呼喊被沉默逼迫出來,然後人,便成了光的輪廓,消散。在那美感與詩意下,所謂童年的存有疑惑被調度上舞台,回應的,可能是生存最大的疑惑。譬如五十二赫茲鯨魚的無盡孤獨,或是植物人父親的無可知曉的意識。那麼孤獨。

那麼孤獨。

立基於高度感性的製作

整齣劇的製作,立基於一種高度的感性。那幾乎是種信念,去相信五十二赫茲鯨魚可以最孤獨地發出訊號。不用理性去困窘於巨大宇宙論,也不過度濫情,專注在美感與詩意,甚至是高度科技,本身就像是最溫柔的慰撫,告訴我們為什麼始終喜愛藝術,為劇場著迷。

最後,回到丹麥安徒生的美人魚故事。因為在海裡,鹹鹹的淚水無法流出的人魚之悲。像是你只能有意識,卻無法去「意識到意識」的悖論,無法在夢裡在尋夢。相較而言,虛構出來的儲淚瓶是多麼善意的發明,像是有了這瓶子,淚才終於有了機會化為實體,就像藝術也許不是為了某個情感、慾望、回憶才發明,而是有了藝術,才使得這些事物,得以發現自己,緩慢成形,誕生在我們眼前。

即使無法觸碰。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本單元徵稿啟事】

為培育發掘華文地區表演藝術類評論人才,本刊以公開方式徵求表演藝術類評論,入選者即可於本單元刊出。徵求評論之條件如下:所評論的作品須在台灣演出,並於首演起兩個月內投稿有效,投稿作品必須為首次發表文章,包含不曾公開於平面媒體或電子(包括網路網站、部落格、BBS站、Facebook等)發表,每篇字數1,200字。入選刊登作品可獲獎金NT$2,400元。投稿評論文章請e-mail至mag13@mail.npac-ntch.org信箱,主旨標示「新銳藝評」投稿,並註明真實姓名、地址、電話。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