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瑟吉.梅荷蘭(AFP 提供)
巴黎

德法劇場 齊聲哀悼大師殞落

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多少人能把藝術視為一生職志,直到終老仍不懈探索表演的奧妙?在稍縱即逝的演出中,有多少演員能帶給觀眾銘刻於心的感動?今年二月十六日,歐陸劇場失去了兩位登峰造極的資深表演者,留給觀眾無限遺憾:布魯諾.岡茨(Bruno Ganz)和瑟吉.梅荷蘭(Serge Merlin)。

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多少人能把藝術視為一生職志,直到終老仍不懈探索表演的奧妙?在稍縱即逝的演出中,有多少演員能帶給觀眾銘刻於心的感動?今年二月十六日,歐陸劇場失去了兩位登峰造極的資深表演者,留給觀眾無限遺憾:布魯諾.岡茨(Bruno Ganz)和瑟吉.梅荷蘭(Serge Merlin)。

這兩位偉大的演員,愛看電影的觀眾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岡茨不僅是《慾望之翼》中俯瞰柏林蒼芎,為愛墜入凡塵的天使,也在《帝國毀滅》讓觀眾感受到納粹獨裁者人性化的一面。梅荷蘭則在《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中扮演罹患「脆骨症」的老畫家。其實,他們不但都從劇場發跡,更是努力自學、畢生鑽研舞台表演的大師。他們的現場演繹不只是賦予經典文學動人的靈魂,更讓劇場藝術回歸精煉、純樸的本質。

開創德國當代劇場的瑞士演員

岡茨年輕時曾參與蘇黎世國家劇院的業餘表演訓練,一九七○年他離開故鄉,加入胥坦(Peter Stein)領軍的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成為該團創始團員。六年間,他每天與夥伴研習表演、登台演出,透過集體工作開啟德國劇場全新風景。在《洪堡王子》Prinz Friedrich von Homburg(1972)中,他將憂鬱敏感的男主角表演得絲絲入扣,成功表現出浪漫主義的色彩。即使退團發展電影事業,岡茨仍數度應邀重回舞台、擔任要角。(註1)二○一二年,岡茨更在七十歲時登上法國奧德翁國家劇院(Théâtre de l’Odéon)舞台,與邦迪(Luc Bondy)重探品特筆下的荒誕世界。對岡茨而言,「劇場是一個讓人填滿想像的空間。戲結束之後,它仍存在著生命的軌跡,就像回聲一般。但隔日一切又一掃而空。」(註2)

用生命演繹文本的法國表演者

生於一九三二年的梅荷蘭曾說:「舞台是唯一可以讓我感覺到生命的地方。」(註3)生於北非的他童年悲慘,但傳教士的教導卻讓他品嘗到文學的美妙。戰後他獨自前往法國,儘管他無法融入任何體系,但他卻無師自通地在劇場圈嶄露頭角。一九五二年,在法國現代戲劇先鋒巴侯勒(Jean-Louis Barrault)執導的《哥倫布》Christophe Colomb中,他一鳴驚人,開啟了演員之路。梅荷蘭曾與卡謬(Albert Camus)、薛侯(Patrice Chéreau)、藍高夫(Matthias Langhoff)等大師合作,見證法國近代劇場的演變。但他卻非家喻戶曉的名伶,視表演為神聖之職的他,從入行起就慎選文本,決不輕易答應演出,他說:「我是劇場界的邊緣人,因為我只能專注於舞台表演。」(註4)

親眼見識梅荷蘭的舞台演繹,無人不折服於他的專注神情、磁性嗓音與充滿爆發力的情感,尤其是他對文本深入淺出的詮釋。年邁的他曾兩度主演《李爾王》(1986、2013),完美體現這個在垂暮之際陷入瘋癲的君王。此外他也鍾情於現代劇作,無論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或是貝克特的劇本(註5),梅荷蘭都能將意味深長的文字化作抑揚頓挫的音樂,用豐沛情感帶領觀眾深入作者的生命思辨。對他來說,「唸詞並不只是聲音,而是一股動力(…)若是全心投入這股力量,表演者的能力自然會被啟動,漸漸進入全然出神的境界。(…)伯恩哈德曾說:『作者必須用文字迎擊演員,演員也要透過聲音還擊作者。』或許這樣才能讓藝術誕生。」(註6)

這兩位偉大的表演者用心詮釋作者書寫的意境,透過激情咀嚼每一個字句,用生命體會舞台上的細微情感與呼吸流動。他們的辭世也許不代表劇場風華年代的殞落,而是提醒當代觀眾思考何謂表演的真摯、及文本的魅力。

註:

  1. 如:劇場大師古柏爾(Klaus Michael Grüber)導演的《哈姆雷特》(1982)、《被縛的普羅米修斯》(1986)、《伊底帕斯在柯隆納斯》Ödipus auf Kolonos(2003)及胥坦導演的《浮士德》Faust I u.II(2000)等。
  2. Bruno Ganz, entretien avec Jacques Morice, « le théâtre est le lieu de l'imagination » in Télérama, 16 novembre 2011.
  3. Sophie Jouve, « Serge Merlin dans "Le Réformateur" : ça, c'est la magie du théâtre ! » in Culturebox, le 22 septembre 2015.
  4. Alexis Campion, « Serge Merlin, mort d’un "aliéné du théâtre" » in Le Journal du dimanche, le 16 février 2019.
  5. 近年來,梅荷蘭常演繹兩位劇作家作品,且多是獨角戲。在《米內提》Minetti(2009)、《滅絕》Extinction(2010)和《改革者》Le Réformateur(2015)中,他精采的演繹獲得作者弟弟的讚許,推舉他是最能詮釋伯恩哈德文字的演員。而在法朗松(Alain Françon)的導演下,梅荷蘭也數次重探貝克特作品:《最後的錄音帶》(1987、2012)、《終局》(2011、2013)、《失落的人》Le Réformateur(1987、2003、2016)。
  6. Entretien de Serge Merlin avec Jean-Pierre Thibaudat, « Serge Merlin allume Extinction de Thomas Bernhard » in L’OBS, 11 mars 2010.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