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利用了布鞋鞋底摩擦等方式,意想不到且細膩地改變了聽眾的聽覺感知。(Klangradar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放牛班的舞台 從生活發生的音樂

藝術家入駐柏林校園 帶領學生激發聲響創作

德國「聲響雷達」機構致力將藝術家帶入學校、帶入課堂,讓音樂表演藝術,真正進入學生的日常。近期在柏林,由三組高中「放牛班」學生呈現的演出,即是其成果之一。其中在藝術家Steffi Weisman指導下、由學生創作的《擲好運》,從實驗日常聲音為起點,透過舞台投影,玩一場比大小的擲骰子競賽,學生利用鎖鏈、布鞋鞋底摩擦、兩壺茶水相倒等,意想不到且細膩地改變了聽眾的聽覺感知。

德國「聲響雷達」機構致力將藝術家帶入學校、帶入課堂,讓音樂表演藝術,真正進入學生的日常。近期在柏林,由三組高中「放牛班」學生呈現的演出,即是其成果之一。其中在藝術家Steffi Weisman指導下、由學生創作的《擲好運》,從實驗日常聲音為起點,透過舞台投影,玩一場比大小的擲骰子競賽,學生利用鎖鏈、布鞋鞋底摩擦、兩壺茶水相倒等,意想不到且細膩地改變了聽眾的聽覺感知。

孩子能有什麼現代藝術上的表現?一場柏林放牛班的演出,演出很短,各約十分鐘,一共由三組高中生團體,創作以「幸運」為主題的相關作品。演出緣起,簡單來說是作曲家帶領的音樂課:從對環境聲音的實驗,開啟新的聆聽經驗,一起投入新音樂創作!一群高中生,在八週的音樂課訓練後展現出的作品,牽出藝術、生活與社會圖景,從實驗日常聲音為起點,透過舞台投影,玩一場比大小的擲骰子競賽。賭徒劇場,現場配樂,在即興與預置錄音下進行。

一群被社會視為牛鬼蛇神的青少年,在藝術培訓計畫中,投入自己選擇的題材,稱之為《擲好運》。情境與內容類似台灣香腸攤販與客人玩的「十八豆仔」:四顆骰子中,必須有兩顆相同,再比較另兩顆加起來的點數。舞台上,演出人員分成三組,視覺中心在兩位對賭的客人間,以投影直播呈現,舞台兩側分別是兩組即興樂隊。透過劇場、對聲響的琢磨與呈現,讓師長畏懼的問題青少年,這回叫人頭皮發麻的卻是他們帶來的聲響創作,帶給觀眾的翻轉震撼。藝術,真的溫暖了蒼生。

環境聲響與現實哲學的交會

聆聽經驗的實驗,同時也是對聲音本身的實驗,一場哲學思辨的過程。莊子從「聽昭文鼓琴」有感「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歐洲作曲家則是調皮幽默地實驗著:女歌者要唱得像癩蛤蟆(J.P. Rameau,Platée,1745);鋼琴要彈出像狗吠一樣(C. V. Alcan,Le festin d'Esope,1857)。在這些零星的先驅者之外,一直等到廿世紀中葉,好不容易在西方音樂的領域上,漸漸才透過「具象音樂」,將生活中所聽見的雲、雨、風,拉進藝術範疇。

當我們反問,今日讓自己最深刻的聲音是什麼?捷運的聲響,巷弄間的冷氣風扇,便利商店電動門的開轉,或麵攤前停機車的聲音?還是鍵盤、語音輸入?聲音最常見的主題,恰巧豐富而多樣地圍繞著生活,城市裡發生了那些細微場景,便決定於取材者的個人生活經驗,因此面對校園子弟們,聲響實驗成了音樂課最好的素材,可以跳出高門檻的古典音樂框框,從個體出發,體察新聲音時代與我們的關係是什麼。

專業的藝術團體諸如交響樂團,有年度的駐團音樂家、駐村藝術家,傳統劇團邀請國際導演合作,目的都是在注入新的活水。德國新興的「聲響雷達」(Klangradar)機構,則致力將藝術家帶入學校、帶入課堂,藝術家走訪班級,讓音樂表演藝術,真正進入學生的日常。孩子將瞬間發現的基本要素,藉由藝術家的指導,相互激盪、整合成為作品,透過一次次的排練,藝術家分享多年累積而來的手法,在不斷的嘗試與淘汰中,引導孩子創作。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