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壓力、社會的動盪中,又面對因疫情再度緊繃而恐懼焦慮的生活,香港的民眾情緒都需要宣洩的出口,之前《一水南天》的演出因共鳴有感,在謝幕時有觀眾大喊口號;而企圖透過劇場讓參與者尋回生命力與自信的「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畫」今年也持續舉辦,許多創作「與時代同行」,呼應當下社會現況,直面現實也直面人心。
疫情持續,近日香港的確診個案突然倍增,本來開始逐步放寬的抗疫措施又再收緊。劇場曾經有數個星期重啟,雖然限制了入場的觀眾數量,但畢竟大家餓了現場演出一段時間,製作團隊都很希望重拾有掌聲的演場感。「香港舞蹈團」與「演戲家族」合作的大型原創《一水南天》醞釀經年,於六月底在這樣的情況下上演過程都充滿挑戰,劇中最後講述在香港打拼出自己一片天的主角陳一水不屈服於日軍,情願把辛苦得來的米糧全部燒毀,歌詞振奮讓大家都不自覺共鳴於當下的社會狀況,據說觀眾甚至在謝幕時大叫口號,在疫情和逆境時觀眾的情緒都需要出口。
透過戲劇 找回生命力與自信
對這一代成長的年輕人而言,生命中有很多說不出的壓抑,迷失在城市,對身分的懷疑,前景的未知,有些年輕人甚至自己選擇結束生命。關心香港和迷失心靈的劇場導演甄詠蓓有感於戲劇的治癒力量,於是與著名國際形體劇場大師David Glass在港開辦為期三年的「迷失兒童計畫」(Lost Child Project),這計畫其實於一九九七年創辦,並已經在超過廿個國家進行,這次香港版的策劃名為「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畫」以原來計畫的創意培訓為藍本,「集合藝術界、社福界等專業人士與社區協作,結合藝術和心理防治」,讓參與者透過劇場尋回各自的「élan」—— 綻放的生命力與自信。「動戲.童迷」由大館主辦,在疫情還未轉壞前,剛進行了一系列的現場和網上展演,包括形體及舞蹈表演、社群問題劇場、私密故事説唱、大師工作坊和公眾論壇等。
正如計畫所言,重點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玩轉問題,從另一角度看問題可能根本不是問題,雖然「動戲.童迷」在開展於社會風起雲湧之前,但過程中香港已然變得複雜,可能累積的情緒更是梳理不清,這些都成為了參與者分享和創作的素材,正如甄詠蓓所言計畫是「與時代同行」。這次展演的演出部分在大館不同地方進行,也因為疫情關係除了同步網上直播外,有些節目在設計上結合了現場表演和後期錄影製作的播放。
在動盪中發展創作 真實分享直面人心
其中,《無人是孤島》以疫情下人人宅在家如孤島的意象出發,以網上平台聯繫參與者,家中日常和環境成為了創作舞台,短片以踢踏舞節奏配合剪接.把各自在鏡頭前的孤獨並置,產生出虛擬地共處的趣味。這樣的形式雖已有不少嘗試,如各地音樂人各自在家演奏同一曲目,不過這過程參與者分享對孤獨的看法,探索日常行為在虛擬空間的表演性,想法很有意思。《相見好……還是不如不見》也有類似的在家主題,每天留在家中到底是幸福還是壓力?作品以章節方式呈現不同處境,形式也因此多有變化,可惜有部分的處理雖照顧了演出的趣味,卻未及深刻的探索。
不少作品在社會事件的介入下看得別有興味。《混亂與秩序的距離》由年輕人在計畫展演的一週內每天以廿分鐘展示他們的「生活狀況」,大館這場地前身是警署、裁判司署和監獄建築群,展示的空間是幅巨大的石牆,形體語言的張力與高牆渾然天成壓迫感構成獨特的空間美學,年輕的身體真實地透露著他們的不安,但同時又在竭力尋找安定,如此真實的分享,直面人心。
相關網站:「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畫」節目重溫 www.taikwun.hk/zh/programme/detail/our-social-land-series/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