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劇場排練演出的李京曄。(真雲林閣掌中劇團 提供)
焦點專題(二) Focus 順勢,逆流而上:跨越濁水溪的掌中戲世代 40-50世代

無懼改變 為掌中戲找到更多觀眾

真雲林閣掌中劇團李京曄

真雲林閣近年作品多從經典改編,包含《李爾王》、《竇娥冤》與《哈姆雷特》等,所思考的是,怎麼改變布袋戲說故事的方式;以及,怎麼把過去的好東西(包含布袋戲、經典故事)用現代人能理解的方法演出。同時,李京曄也持續找尋不同領域能合作的夥伴,而這其實是掌中劇團從「個人全能」到「專業分工」的陣痛期——但他充滿希望,在「苦求人才」下不畏懼任何接受改變的契機。

真雲林閣近年作品多從經典改編,包含《李爾王》、《竇娥冤》與《哈姆雷特》等,所思考的是,怎麼改變布袋戲說故事的方式;以及,怎麼把過去的好東西(包含布袋戲、經典故事)用現代人能理解的方法演出。同時,李京曄也持續找尋不同領域能合作的夥伴,而這其實是掌中劇團從「個人全能」到「專業分工」的陣痛期——但他充滿希望,在「苦求人才」下不畏懼任何接受改變的契機。

採訪前,真雲林閣掌中劇團第二代團長李京曄(1978-)還領著學徒,畫起其他掌中劇團委託的布景,不偏不倚、穩妥端正的字體,加上陰影去製造3D效果。這個畫面,至少顯現兩件事情:一是,掌中劇團主事者的「全能」,從操偶、口白到製作;另一則是,不同劇團的連結與互動關係。李京曄從逐漸釐清掌中戲創作與存活的過程裡,開始定位自己的角色。

走入劇場,找尋觀眾

「為什麼得改變?」是李京曄好些年來的自我問答。其中關鍵是「要有觀眾!」他不假思索地說,「劇團要活下去」就必須意識到有些演出是讓「現代人」看的,而不只是演給神鬼。除自我意識的察覺,近年來的政府補助與鼓勵,也讓傳統掌中劇團嘗試走近/進現代劇場。李京曄提及,傳藝中心的青年主演大車拼,以及國藝會的布袋戲製作與發表專案,都帶給這批布袋戲創作者創新的勇氣,在保存傳統的同時接觸新觀眾。

當然,與現代劇場合作的過程並非如此順利。真雲林閣約莫在10年前開始走進劇場,也是較早有此企圖的掌中劇團;但李京曄記得,剛進劇場做戲,就有與劇場導演爭執「懂不懂布袋戲」的狀況。摸索間,他開始去拿捏兩者差異,舉例來說,野台演出節奏較快,因為必須無時無刻抓住觀眾注意力;劇場則可以用比較緩慢的方式去鋪陳情節、凝聚氛圍,他笑說:「畢竟觀眾比較跑不掉。」因此,走入劇場或許是找尋新觀眾的必須,卻也得先找到與現代劇場溝通的方式。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