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文活動參加者的行為模式研究—非實體形式參與藝術活動之調查報告》(截自香港藝術發展局相關網頁)
香港

研究報告指出觀眾仍愛參與實體活動

疫情爆發初期,各表演場地首當其衝,如何讓演出繼續以不同方式接觸觀眾,是表演藝術界各方探索的實驗。那段時間線上表演藝術節目大量推出,香港也不例外;今年場地陸續鬆綁,觀眾似乎又習慣了戴口罩看演出,進場觀賞演出似有回復「正常」的狀態。

疫情爆發初期,各表演場地首當其衝,如何讓演出繼續以不同方式接觸觀眾,是表演藝術界各方探索的實驗。那段時間線上表演藝術節目大量推出,香港也不例外;今年場地陸續鬆綁,觀眾似乎又習慣了戴口罩看演出,進場觀賞演出似有回復「正常」的狀態。

香港藝術發展局最近發布了委託調查公司進行的《藝文活動參加者的行為模式研究—非實體形式參與藝術活動之調查報告》(https://pse.is/3vnc2g),共訪問1,500名受訪者,報告指出,疫情期間有61%受訪者曾參與最少一項藝術類活動,大部分是透過非實體形式參與;但報告也指出「相比透過非實體形式參與藝術活動的人數,有更多過往實體參與者於疫情期間停止參與藝術活動」。

事實上,報告亦列出非實體參與的優勢,如不用考慮交通問題、參與時間較具彈性等,但「活動中不時出現技術問題」仍是讓觀眾未能充分滿足參與感的主因。此外,報告也指出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有意於疫情過後參與藝術活動,而他們普遍傾向親身入場,多於透過非實體形式參與」,表演具儀式感的現場性看來仍然是觀眾的追求。

香港表演團隊在疫情期間和往後所謂「新正常」情況下,如何配合政策急速變化以讓前後台都安全順利,仍然是重重挑戰。最近多數演出場地都要求進入者使用政府研發的「安心出行」App,以方便在需要時追蹤感染者,已令有些觀眾卻步,最近則有消息傳出正在研究要求進場者打疫苗的措施,表演團隊面對不同措施只能被動應付。如果場地真的不易進入,觀眾是否會重新考慮參與非實體演出,仍有待驗證。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