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依據李沐恩2017年臺北文學獎舞台劇本組優等獎的同名作品改編,於決審會議上,劇場導演魏瑛娟已提出原作有「劇本單薄」、「角色塑造點到為止難以深入」、「明明是個很悲傷的故事,寫得也不夠狠,力道不夠」等瑕疵。初次看到斜槓青年創作體—青年自造《公寓》的文宣,首先想到的幾個關鍵詞便是「異化」與「疏離」——雖是在人文領域中早被反覆翻攪無數次的老梗,但標榜「青年發聲X末日預言X特定場域」,搭配COVID-19確診人數日益增加的2022,人人皆有難以從家屋中出走的生命經驗,的確應景。
沒有出口的死局
2022年朱怡文導演版本保留原作對時間的辯證,咬緊公寓爆炸前5分鐘的時間軸。2017版本著力在語言,角色扁平情節單薄的問題,到2022年版本為強化敘事,重要台詞與劇情至少皆以不同形式重演兩次以上,以投影與拳擊賽形式,製造局中局、戲中戲的效果,免去不少臆測,讓觀眾能輕易抓出故事梗概;演出空間選擇在台南人劇團團長李維睦的工廠(李維造物),第一個難題便是如何在寬敞平坦的橫向空間,呈現劇本裡的垂直墜落的仄迫感?劇組先是用養生膠帶鋪滿座位,隔出四方形空間,演員依循前人的重複走位,讓生活彷彿是一場徒勞的遊戲,時間與空間皆陷入沒有出口的死局。
公寓本身便是現代建築裡大量複製貼上的居住單元,戲一開場便強調此棟建築散發的氣味,譬如經年雨水與回收物的惡臭、地下室滲水的潮濕感、衣服放在洗衣機裡過久的霉味,覆蓋了溫暖、舒適、安穩、歸屬感等家屋的既定印象,公寓搖身一變成為充滿敵意的場所——生活的快樂太過千篇一律,由小事誘發的創傷卻狠狠咬進住戶髮膚。
故事圍繞著公寓的1樓垃圾場、2樓、4樓、5樓等空間,由6位主要演員撐起:一樓清潔員早先職業是槍殺死刑犯的法警,退休後義務處理大樓回收垃圾,將所有髒污與「難以回收的過去」藏於垃圾場。2樓住著父子女3人,父親強暴女兒後,女兒為掙脫命運拉攏弟弟,遂與之亂倫。4樓情侶交往多年感情生變為晚餐與遙控器大打出手。5樓住客則是失婚又投資失敗想自殺,爬到頂樓後點燃一支菸。結尾導向全體演員異口同聲說出「5樓,這好像是我的名字」,每張面孔再度回到自己的無間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