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許多人初聞「非洲現代舞」一詞,會感到訝異。非洲的傳統舞蹈歷史悠久,擁有與音樂、戲劇密切結合的特色,功能多屬祭典或社交娛樂。但想理解非洲當代舞蹈劇場化的趨勢,不得不提起歐非兩大洲──尤其是西非與其前殖民者法國──近百年來的密切關係。非洲新型舞蹈直到最近十年,也就是九〇年代開始,在前歐洲殖民者(如法國)的贊助下,逐漸開花結果,並受到歐美各地的邀約。

這整個發展的過程應該從來自塞內加爾的傑緬.阿肯妮(Germaine Acogny)談起。阿肯妮是從體育界轉到舞蹈發展的教育家。她小時曾向擔任巫師的祖母學習非洲尤陸巴(Yoruba)祭典舞步,後來和法國舞蹈界的頭號人物──莫里斯.貝扎(Maurice Bejart)習舞,被他的西方舞蹈訓練所吸引。往後便致力於推廣歐非兩地的舞蹈交流。

一九七六年,法國與塞國合辦貝扎舞蹈學校(Mudra)的非洲分校時,阿肯妮出任主任。雖然後來因塞國新政府不支持,經費不足而僅維持了六年,但在這短短期間,讓不少非洲年輕人首度接觸到西方現代舞,同時也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到非洲學習非洲舞。

非歐文化交融生長的代表

八〇年代正逢法國當代舞蹈的迅速發展期,編舞中心相繼成立,培養不少編舞者與舞者。位於法國南部蒙布里耶(Montpellier)市的編舞中心,因地理位置的關係,與非洲交流甚密。現任藝術總監莫妮耶(Mathilde Monnier),在一九九三年接任早逝的著名法國編舞家巴古葉(Dominique Bagouet)之位。九二年,她爲了編排探討非洲文化的舞作《安提歌妮》(For Antigone,1993)和《夜》(Night,1994),而到非洲尋找合作的舞者。來自西非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的舞者薩力亞(Salia Sanou)與劇場工作者席渡(Seydou Boro),就是因此與莫妮耶結緣,而受邀到法國推廣非洲舞蹈,以及發展他們編舞方面的才華。其中,薩力亞在非洲時,還向阿肯妮習過舞。

九〇年代,法國政府積極協助非洲當地推廣舞蹈創作。九二年在巴黎成立的「非洲創作」組織(Afrique en Créations),於九五年在非洲飽受戰亂的安哥拉首都盧安達舉辦第一屆的「非洲編舞大賽」(Rencontres de la chóregraphie Africaine),目的在促進非洲舞蹈人才發表反映非洲現今社會的作品。前三名除可獲得鉅額獎金(約十萬法郎)之外,還能將作品到法國各地巡演,並接受進一步的舞蹈訓練。

九七年,阿肯妮受聘爲「非洲創作」舞蹈組主任,並在九八年與九九年相繼舉辦成果甚佳的第二、第三屆編舞大賽。即將來台演出的薩力亞與席渡舞團(Salia Ni Seydou),就是在第二屆比賽脫穎而出,得獎作品《碎眼》(Figninto,1997)已經在法國、澳洲、加拿大、德國等的藝術節中獲得肯定。其中蒙特婁國際新舞蹈節(簡稱FIND)在九九年以非洲爲主題,推出如薩力亞與席渡等數名非洲新一代的編舞家,讓他們與世界舞壇當紅的編舞家,如比利時的羅莎(Rosas)舞團及日本的勅使川原三郎同台演出。


文字|林亞婷 美國加州大學河賓分校舞蹈博士班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