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五月開始的一波藝術節熱潮之後,七月下旬在台北登場的將是「第三屆華文戲劇節」,來自上海、天津、香港、澳門、新加坡等五個城市的劇團,將與台灣的「國立藝術學院」及「台灣藝人館」兩個演出團體一同獻藝。
第三屆華文戲劇節
國家戲劇院 |
《X小姐》 |
國立藝術學院 |
7/22~24 |
|
19:30 |
|
《仲夏夜之夢》 |
香港話劇團 |
7/28 |
|
19:30 |
|
|
|
7/29 |
14:30 |
19:30 |
|
《商鞅》 |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
8/1~3 |
|
19:30 |
實驗劇場 |
《「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 |
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 |
7/23~25 |
|
19:30 |
|
《狂藍》 |
台灣藝人館 |
7/29~31 |
|
19:30 |
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
《蛐蛐四爺》 |
天津人民藝術劇院 |
7/27~29 |
|
19:30 |
新舞台 |
《夕陽無限》 |
新加玻實踐劇場 |
7/29~31 |
|
19:30 |
邀集國外表演團體來台演出的中、大型藝術節活動,在今年的表現要比以往熱絡而多元。繼五月開始的一波藝術節熱潮:「第二屆國際巨星音樂節」、「2000台北.國際城市藝術節」、「新舞臺、新舞風2000──炫.白」之後,七月下旬在台北登場的將是「第三屆華文戲劇節」,來自上海、天津、香港、澳門、新加坡等五個城市的話劇團,將與台灣的「國立藝術學院」及「台灣藝人館」兩個演出團體一同獻藝。
華文戲劇節源起於一九九六年在北京舉行的「華文戲劇交流曁學術研討會」,是一次華語界的戲劇交流活動,有來自大陸、香港、澳門及台灣的戲劇工作者與會。在研討會及座談活動之外,也有以觀摩爲名的戲劇表演同步進行,綠光劇團的《領帶與高跟鞋》便是台灣方面的演出代表。當時並在研討會中確立了往後以兩年一度、各個城市輪流主辦的活動運作模式。一九九八年由香港主辦,並正式定名爲「華文戲劇節」,擴大演出活動部分的規模,而將九六年北京的交流活動追認爲第一屆。
現代人性浮世繪──《X小姐》與《狂藍》
此次在台北舉行的第三屆華文戲劇節,國內部分推出的節目《X小姐》與《狂藍》,都是首度製作的新戲碼。開幕戲《X小姐》的編劇是已故的劇作家姚一葦,以荒謬而病態的社會情境刻畫,寓意現代人性的失落。這齣戲動員了國立藝術學院師生共同製作演出,也隱含向姚一葦這位劇場界導師致敬的紀念意義。
同樣以現代社會裡的人性浮世繪爲張本,《狂藍》則是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都會裡的「同志」衆生相。《狂藍》由台灣藝人館的陳培廣擔任編導,他以美國的Joseph Pintaro原著劇本爲底,加上個人對台灣同志社會現象的觀察,探討同性戀的家庭關係。台灣藝人館在去年底以重新演出改編自《芳心之罪》Crimes of the Heart的《寂寞芳心俱樂部》引起注意,整體的製作水準相當整齊。當時同樣擔任編導的陳培廣,將《芳心之罪》劇情的時空背景搬到五、六〇年代的台中,而這種以寫實化的人物、時空將外國原著劇本「本土化」的改編方式,儼然已成爲陳培廣近年來的作品特色。這次演出《狂藍》的幕前、幕後人員,大多是《寂寞芳心俱樂部》的班底,因此,在既有的製作默契上,《狂藍》的編導風格與整體表現會有什麼新的發展,値得觀察。
以歷史故事與經典名著為本的邀演戲碼
此次戲劇節邀請來台演出的團體,多是首度與國人見面,帶來的節目則爲該團近年的代表作,例如新加坡「實踐劇場」的《夕陽無限》,去年便曾在新加坡藝術節中演出。《夕》劇和國內「表演工作坊」的《紅色的天空》(1994)一樣,創作靈感均是源自荷蘭Shireen Strooker的著名劇作《黃昏》Avenrood。而同樣取材於名著的戲碼,則有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的狂想小品《「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以名不見經傳的兩名押解宋江充軍的小衙役爲主角,渲染一部另類的《水滸傳》外傳。相對於《水》劇無厘頭式的嬉笑怒罵,「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悲劇《商鞅》則以正史人物爲本,描述戰國時代商鞅的變法圖強事蹟,是本屆戲劇節的壓軸大戲。
繼美國莎士比亞劇團的《哈姆雷特》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馴悍記》之後,本屆華文戲劇節的「香港話劇團」,又以導演楊世彭中譯的《仲夏夜之夢》,無巧不巧地搭上了台灣今年的莎劇演出列車。曾經擔任美國科羅拉多州莎士比亞戲劇節藝術及行政總監長達十年的楊世彭,製作莎劇演出的經歷相當豐富,此次帶領全港最具規模的全職劇團前來,更是所費不貲,引進德國的光纖科技,用強力霓虹燈管及玻璃纖維構成的華麗舞台佈景,是其設計上的重點,也將與以蒼涼雄偉之氣勢取勝的《商鞅》,在舞台視覺意象的經營上互別苗頭。
大陸話劇名角齊聚台北獻藝
另一齣來自大陸的戲碼《蛐蛐四爺》,是天津人民藝術劇院一九九五年的作品,由導演許瑞生根據天津作家林希的同名小說改編,以「鬥蛐蛐」這項具有道地「津味」的民間活動爲背景,刻劃二〇年代天津一個大家族的家道興衰與世態炎涼。
《蛐蛐四爺》的男主角張金元,雖然出身話劇舞台,卻長期活躍於電影、電視界。《蛐》劇裡的「余四爺」是他重返話劇舞台後的第一個角色,頗獲好評。而曾經隨同導演陳薪伊來台演出《皇帝變》(1998)的《商鞅》主角尹鑄勝,則是身兼中國「梅花獎」和「白玉蘭獎」兩大戲劇表演獎的得主,也是「上海青年話劇團」的當紅小生。此外,爲了搬演北京話版的《仲夏夜之夢》,香港話劇團也向大陸戲劇界借將,其中最著名的是扮演仙王奧伯朗(Oberon)與公爵希西阿斯(Theseus)的宋國鋒,目前擔任「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是曾獲兩屆梅花獎的罕見「二度梅」得主。在《仲》劇裡飾演賴山德(Lysander)的林熙越,則是北京的「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主力演員。來自大陸南北各大文藝重鎭的幾位話劇界名角齊聚台北,同台較勁、互飆演技,將是此次華文戲劇節的一大看頭。
本屆華文戲劇節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與中華戲劇學會共同主辦,分別負責節目演出與學術研討會兩大部分。有趣的是,這場華語戲劇界大拜拜在台北舉辦的時機,恰是新政府上任之初、海峽兩岸猶爲「一個中國」頻頻進行虛實互見的隔空喊話之際。透過劇場交流所反映出來的文化表象異同,是否能比目前兩岸政治角力所累積的修辭成果,具有多一點値得參考的意義?
(本刊編輯 安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