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III(Yun-Pei Hsiung 繪)

YC

記得有次聊起,你我跟著陳偉誠老師訓練身體的時間,遞嬗綿延,也有7、8年。我們認識彼此正好在研究所階段。我2004年來台深造,翌年碰巧看見了「劇場身心工作坊」暑假招生,4天3夜在三芝密集訓練,沒有半刻猶豫,馬上報名。就是在那同時認識了你們,Dog、筱芳、小六、小頭、嘉容、怡璉等。

說來有趣,在沒遇見偉誠老師之前,我已經「認識」陳偉誠。更早是1998年在吉隆坡,華總(註)邀請他來帶為期一週的身體訓練,圈內非常轟動,因為我們都從啟蒙老師孫春美那裡聽過葛羅托斯基訓練體系的傳聞,加上之前閱讀過台灣《表演藝術》雜誌「劇場訓練」專題,對90年代初的小劇場氛圍有種莫名的嚮往。在那資源相對不足,知識系譜的傳播皆經過多重轉譯,卻缺乏實體參照範例的年代,有位曾在報導中讀過的人物來到吉隆坡現場教課,正是讓我們有機會去驗證二手得來的理解,和移植他方實踐所造成的誤讀。可惜那時我已是個上班族,因課程需全程參與,幾經思量,礙於生計而缺席。木心說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沒想到當時的缺憾就一直伴隨後來的自己,反覆提問,生命孰輕孰重的選擇。更沒想到,這份牽掛在來台隔年便得以圓夢。

讓我把場景拉回17年前夏天的三芝。那次工作坊以「表演、肢體開發與真實內在」為主題,為身體行動與情緒展現搭建橋梁與編造符碼,每天行程都很密集,早上8點早餐,9點工作身體,中午用餐,1點半繼續練習,傍晚5點用餐,6點半分組討論和分享,10點半就寢。第3天凌晨5點去海邊waking up,第4天下午是各小組呈現,然後彼此觀察和交流。「當學員很幸福。」我回想當時種種情景:「你們輪流幫老師打點,照顧每組學員,專注而用心,而更重要是,你們齊心打造了安心放鬆的學習環境,並親身示範自己怎麼在訓練與生活作息間拿捏,讓我們可以更放心地把自己交出去。」

那次的集訓讓我對身體的抽象感受有了很堅實的落點。過往認知總建立在幾經轉折的理論拼貼和輪廓拼湊,總帶點傳說色彩,總帶點冥思意味。那次經驗莫過於發現自己對自己的身體竟那麼陌生,而陌生的同時卻又帶著許多制式成見和自以為是的想像。我就是屬於人家說的:「沒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覺都特別良好。」所謂訓練,正是鬆動自身疆界的契機,然後紮紮實實重新搭建的過程。身心有其物質性的存在,無需急著往靈性推。工作身體,並非把自己身體操到疲累狀態而超越的精神勝利法,而是踏實地面對自己在工作的身心狀況,不逃避經驗當中所承載的脆弱、卑微或自傲,覺察此刻所經歷所感受,推己及人,理解自我不是建立在孤單的小個體,而是處在世界與他人流動的映見當中。追根溯源,便是希臘神殿銘文的警示:「認識你自己」。

偉誠老師以西方力學原理和身體解剖概念來拆解京劇動作,分析動作的前置準備,進而討論動作的力量、形態、方位和美的生成關係。欲左先右,欲進先退,動作邏輯連帶影響造型意識,其形塑又有其背後相匹配的審美原則和文化想像。再來,工作身體意味著求學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身心建構,有意識的狀態並非一蹴可幾,要先具備覺察習性的能力,覺察之前,要有良好的工作紀律,而紀律的維持,有賴於穩定的心理基礎作後盾。連動式的推進提問,身體經驗的累積實踐,呼應的是表演者的長久提問:「學習如何學習」,以及「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暑假之後,看到你們幫老師繼續籌辦每週常態訓練,早午分京劇武功和身心工作兩個主題,我就一口氣全報,這之後,寒暑假密集和每週常態交替行進著。直至有天筱芳打電話問我:「要不要參與小組工作?」「好。當然好。」很簡單的想法,我想回饋。再來,則是更近距離跟老師工作,可以更好好整理身體與思想的對應關係。過往的迷思,常認為訓練就是要找各種技巧提昇身體能力,卻忘了更重要的提問:「方法之前是什麼?」此刻回顧,我想,訓練體系不僅是實務操練的方法論,更是認識論的發軔。如何問題化所學脈絡,文化淵源的養成,甚而對劇場形式的期盼,與現實處境的挑戰,是念茲在茲的渴望。

K

註:全稱「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由各州華團組成的總機構。

 

文字|高俊耀 窮劇場聯合藝術總監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