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父陳慶松(前)展演同時吹奏4把嗩吶的絕技,鄭榮興(後)替祖父扶著其中2把。(鄭榮興 提供)
少年往事

客家八音界的「音樂神童」

戲曲樂師鄭榮興的年少回憶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使其幼年即學會吹拉彈打,方能於日後肩負「榮興」客家戲曲衰微之勢。

鄭榮興的名字是祖父陳慶松所取,這位客家八音界的一代宗師,像是有雙預見未來的雙眼,知道這個從小帶在自己身旁捏拔的長孫,將承擔起為客家戲曲續命的重任。2022年文化部授證,鄭榮興獲封人間國寶,為客家八音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從「戲曲小神童」到「人間國寶」,鄭榮興儼然是一部客家戲曲的活字典,得天獨厚的家學背景,讓他責無旁貸地扛下傳習之責——他說自己是「佛渡有緣人」,恩師們對他的勉勵則是「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使其幼年即學會吹拉彈打,方能於日後肩負「榮興」客家戲曲衰微之勢。

鄭榮興的名字是祖父陳慶松所取,這位客家八音界的一代宗師,像是有雙預見未來的雙眼,知道這個從小帶在自己身旁捏拔的長孫,將承擔起為客家戲曲續命的重任。2022年文化部授證,鄭榮興獲封人間國寶,為客家八音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從「戲曲小神童」到「人間國寶」,鄭榮興儼然是一部客家戲曲的活字典,得天獨厚的家學背景,讓他責無旁貸地扛下傳習之責——他說自己是「佛渡有緣人」,恩師們對他的勉勵則是「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八音小神童

4歲學揚琴,6歲灌唱片《金星記》,11歲學嗩吶,12歲吹薩克斯風⋯⋯說鄭榮興是客家八音界的「神童莫札特」也不為過,小學畢業之前,已經是祖父率領的「苗栗陳家八音團」成員之一。

鄭榮興第一次「登台」亮相,是4歲的時候,苗栗市玉清宮慶祝恩主公(關聖帝君)聖誕(農曆6月24日,慶祝活動為6月22、23、24日),廟方照慣例邀請「陳家八音團」來祝壽助興,鄭榮興也跟著長輩去拜拜,就這樣被眾人起鬨「小孩子來唱一下」。在沒有麥克風的現場,嘹亮的童聲依舊吸引眾人圍觀叫好,消息傳開了,有人專程跑去拍照,原本就是八音界響噹噹的「陳家八音團」,此後多了一個小小生力軍,「知道這個小鬼會吹會唱,來請我家八音團時就會說:小朋友也一起帶來。」

因應「通告」需求,鄭榮興要學的曲子、樂器愈來愈多,逐漸具備「民間藝人」十八般武藝皆通的唱奏底蘊,而這也不過是「陳家班」成員基本的常態水平而已。

「陳家八音團」團長陳慶松曾獲民族藝術薪傳獎,以能「同時吹奏4把嗩吶」著稱,此外,胡琴、打擊、北管及九腔十八調的唱腔都難不倒他,組成「陳家八音團」傳授門徒和演出,足跡遍及新竹、苗栗、高雄、屏東、花蓮等地。直到2015年「第26屆傳藝金曲獎」,陳慶松和得意門生郭鑫桂1962至1963年在「美樂唱片出版社」錄製的《客家八音》唱片,經重製後還獲得那屆出版類「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質樸的客音歷經逾半世紀後依然感動人心。

陳慶松入贅鄭家,妻子是採茶戲名旦、人稱「採茶美」的鄭美妹,1959年夫妻倆合組「慶美園」採茶戲班,聲勢浩大。

鄭榮興1953年生,打從在娘胎,就聽著年方14、甫來拜師的郭鑫桂拉著不成調的胡琴,或許也因此,他對稱呼為「大師叔」的郭鑫桂是情如兄長。鄭家三代同堂,前來拜師的學徒也同住家中,直到學成得花上3年4個月。家裡有高手濟濟的八音團,爾後又有採茶戲班,得天獨厚的家學淵源像是遺傳也是耳濡目染,鄭榮興像是上「八音速成班」,加上客家戲曲傳統上傳子不傳女,鄭榮興的3個妹妹沒能加入「陳家班」陣容,性別的規範直到鄭榮興自組劇團、從事傳習後方才改變。祖師爺既賦予天分和優勢,伴隨的是得和長輩一同出團的小童工歲月。

鄭榮興猶記得,小學一年級放學就被長輩帶出門工作,「以前交通不方便,去苗栗獅潭的客運站站停,花一、兩個鐘頭到了獅潭車站還要走一大段路,到目的地已經下午3、4點,吹一下就吃晚飯,半夜拜天公,弄完再睡一下,天還沒亮,大人專程把我背到獅潭車站,送我去搭早上6點第一班車,到苗栗7點多,媽媽會在車站等我,書包、作業都帶來了」,家裡的工作固然要幫忙,作業也不能空白,隔天要交的作業「是媽媽幫我寫的,我想老師都知道,因為老師是隔壁鄰居。」

祖母的「慶美園」

要不要帶小孩上工?是道難題,「小孩去表演,賞金紅包會多一點,大人也會稍微輕鬆點,所以工作一來就叫我去,但爺爺又要我認真讀書,以後去當工程師,於是,我就在這樣的矛盾中長大。問我真的喜歡做這個嗎?以前小孩沒有喜不喜歡或反駁的權力,長輩叫你做,你就得去做,而且要做到好,不然會被K。」

祖父對鄭榮興的管教嚴格。上小學之前,鄭榮興已學毛筆字,也跟祖父學描繪神像;上學之後,作業若得「甲下」回家就等著挨棍子,更遑論吹奏打擊上若有失誤,少不了被瞠目怒視、鼓槌敲頭,「有效嗎?當然有效!那麼疼,下次一定會記得。」

鄭榮興生長的1950年代是客家八音興盛時期,廟會、喜事等場合都需要八音團,甚至同時邀請十多團拚場,好不熱鬧。生意好時,「陳家班」一年3、4百場邀約,鄭榮興記得祖父每年都用毛筆寫下一整年到哪裡表演的記錄,年終燒掉,隔年再寫,「如果那些能留下來,現在是多麼珍貴的文史資料。」

當時也是「內台戲」盛期,到苗栗演出的戲團會去鄭家「拜碼頭」:一是對採茶戲名旦鄭美妹表達敬重,贈票看戲;另一若是劇團缺人,還能向「陳家班」尋求支援。

儘管祖父是入贅,家裡仍是他當家作主,祖母管錢,上小學前,鄭榮興都以為自己名叫「陳榮興」。

祖父教八音,祖母鄭美妹教他客家戲。鄭美妹是採茶戲第一代女演員,此前演出者清一色是男性。鄭美妹家中有7姊妹,家貧,5、6歲被帶去拜師「梁阿才」學「三腳採茶戲」,十來歲適逢「採茶大戲」風行,「採茶美」之名不脛而走。和陳慶松結婚後退出表演舞台,中年罹病,四處求醫卻查不出病因,最後醫生開的藥方竟是「讓阿美姊回舞台演戲,身體應該就不會痛了」。於是,夫妻倆從名字中各挑一字,成立「慶美園」戲班。傳說中的「採茶美」復出舞台,鄭家老少全投入戲班,鄭榮興因而成了「客家有戲」的見證者,「整團都是長輩,我年紀最小,到我這一代之後很久沒人學客家採茶戲,就斷層了。」

冥冥中,祖師爺就是安排鄭榮興要走在客家戲曲這條路,躲都躲不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