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曼瑰與「復興崗戲劇」。時為立法委員的李曼瑰指導政工幹校影劇系學生排練。((創作者: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應用藝術學系。建檔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數位物件授權:CC BY(姓名標示)。發布於《國家文化記憶庫》)
特別企畫 Feature 感覺亞洲|路徑01:地緣(二)

劇場現代主義與文化冷戰

李曼瑰「再現歷史」的隱藏動能

在我們熟悉的台灣戲劇史敘事裡,李曼瑰往往是反共抗俄劇的同義詞,她一個人幾乎等同了黨國威權時代的戲劇文化。因此,她的劇本必然是改革前的老派話劇,服膺於反共抗俄的正邪二分套路,千篇一律,了無新意,除了歷史的考據價值,應該沒有美學的價值。但事實上,正如同鍾明德把小劇場運動的起點拉到她返台後所開始的計畫,李曼瑰在台灣戲劇美學的變遷上應占有轉折性的重要歷史位置,對我來說,這便是劇場現代主義美學的引入。

李曼瑰為了「新世界劇運」,開啟了系列歷史劇寫作,比如《漢宮春秋》(1956)與《大漢復興曲》(1957),一開始固然受到黨國意識形態的指導,但她在西遊之後,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戲劇美學的洗禮,回國後積極推行小劇場運動,企圖在戲劇思想與形式實驗上突破,而因此出現了創作風格的微妙變化,而其中關於「歷史再現」的議題成為了其劇作實驗的核心。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李曼瑰(1907-1975)

為劇作家、劇場教育家、台灣早期女權運動者、戲劇運動領導者。1930年代赴美深造,隨國民政府遷台後,任「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委員,創立中央話劇運動輔導委員會、三一戲劇藝術研究社、小劇場運動推行委員會等團體,活躍於1950至70年代,積極推動新世界劇運、小劇場運動。曾獲霍普渥德獎戲劇與文學批評雙首獎、教育部文藝獎金戲劇獎等獎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