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修.伯恩(聯合數位文創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英國編舞家

馬修.伯恩 引爆青年震盪,讓經典活出當代模樣

馬修.伯恩《羅密歐與茱麗葉》

2024/7/31~8/4  19:30

2024/8/3~4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2024/8/9~10  19:30

2024/8/10~11  14: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劇院群聚的倫敦西區,英國編舞家馬修.伯恩(Matthew Bourne)的名字代表著驚喜。將經典芭蕾舞作賦予當代的改編與詮釋,是他獨樹一格且風靡西區的標誌。1995年他推出全男性芭蕾舞者版本《天鵝湖》(Swan Lake),天鵝成為充滿攻擊性的強壯生物,王子更愛上男天鵝,對比過往的柔情詮釋,柴科夫斯基的音樂在有力的肢體表演下展現全新風貌,隔年就獲得英國劇場奧利佛獎;兩年後前往紐約百老匯巡演,更獲得美國劇場界最高榮譽東尼獎導演與編舞的肯定,成為21世紀初的重要舞劇經典。

然而馬修並沒有在高峰停下腳步,而是放手展開一系列充滿野心與挑戰的創作,他成立的「新冒險舞團」至今已推出35部舞作,其中由馬修擔任導演與編舞的有13部,包括改編經典的《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2005)、《灰姑娘》(Cinderella,2010)、《睡美人》(Sleeping Beauty,2015)、《紅舞鞋》(The Red Shoes,2016)等,以及即將在今年巡演至亞洲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2019)。而集口碑與票房於一身的馬修,也在2016年獲英國皇室授予爵士的榮譽。

從小種下的創作啟蒙

1960年出生,成長於英國倫敦,裨益於地緣,馬修成長過程就常跟著父母造訪電影院和劇院,他回憶:「印象中他們沒有太多錢,所以我們總是坐在最頂層,最便宜的座位區。」然而馬修正式學舞的時間相對地晚,22歲才進入倫敦拉邦中心,畢業後跟著拉邦中心的過渡舞團(Transitions Dance Company)進行兩年的巡演。很多人以為他是先跳舞才編舞,其實不然,馬修早在5歲就開始頻繁參與社區、學校的大小演出,儘管沒有正式學過表演,但他從小就會試著用不同的方式處理演出,「換個方式試試看」的念頭可說是他編舞的啟蒙,過程中他也一路自學舞蹈,直到長大才正式進入學校學習。而父母為他培養的看戲興趣,則是他從小就身兼影迷、戲迷,最終更投入劇場工作的重要啟發。

隨著他為電視、劇院和其他舞團的編舞工作變多,表演次數減少,最終他在1986年創立公司開始個人創作。如今64歲的他,依舊充滿熱情地表示,這是他一直以來最喜歡做的事,未曾改變。

《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男女主角的相遇,透過舞蹈呈現既青澀又濃烈之愛。(聯合數位文創 提供)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我的作品裡,沒有秘密語言」

芭蕾舞劇的經典無數,改編作品不勝枚舉,而馬修的改編更是徹底敲碎結構,僅汲取故事核心與角色名稱,賦予作品全新的背景脈絡與人物關係。「我想換個方式講故事,給經典全新的詮釋。」他認為,觀眾喜歡經典,但也想要看點不一樣的東西,尤其對英國的戲迷來說,造訪劇院的頻率之高,延續傳統的經典舞劇反而會讓他們失望。至少,對土生土長跑劇院長大的馬修來說是如此。

「選擇經典的好處是,觀眾對故事本身不陌生,或至少對角色、故事線有基本的輪廓。」他用經典消弭觀眾與創作的隔閡,讓他們知道自己可能會看到什麼;接著,再讓走進劇院的人看到一齣充滿驚喜的改編。「沒有任何一個觀眾需要具備特定的知識才能看懂,也不需要事先閱讀大量的資訊,我的作品裡沒有秘密語言(secret language)。」

說一個大家都能看懂的好故事,配上不受語言限制的舞蹈詮釋,讓不同背景、國家,甚至跨文化和跨語境的觀眾都能在他的舞作中享受並產生共鳴,這是馬修在追求藝術性的同時,也獲得商業成功的重要關鍵。

當經典故事放到當代,角色會怎麼反應?

他擅長在作品中埋入不同議題,除了當年驚天動地的《天鵝湖》,2019年推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更隨著時代演進,大膽碰觸當代青少年面對的全球議題。

馬修會在改編時對故事丟出大量提問,「改變這個角色的性別,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反應?」「改變這個決定,對他有什麼影響?」以及最重要的,「當這個故事的情境放在現代,故事會如何發展?」因此《天鵝湖》譜出同志戀情,初始設定為需要被拯救的《灰姑娘》、《睡美人》女主角,在他的舞作中活成掌控自己命運的現代女性寫照。

作為經典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場景直接設定在現代,一個關著許多年輕人的精神病院,他們在裡頭被管束、被矯正,有男有女,也有非二元性別,故事就從千禧世代的各種議題切入。全劇沒有一句台詞,但隨著舞劇推進,能看見劇中穿插了壓抑、衝突、妄想等心理疾病的環節,也帶入犯罪、槍枝、幫派與性暴力等當代社會問題。

要將嚴肅的議題轉成舞劇,可不只是改寫劇本與編排動作,馬修還會給劇中每個角色完整的人生設定。舞者會知道自己扮演的是誰、人生有什麼問題需要面對,而他也會在開排前要求每一位舞者寫下所扮演角色的人生細節,從父母、朋友、性向、感情關係,到恐懼、喜好、夢想,與出現在這裡的原因。他強調,「將任何一個角色拉出來,他都可以跳一段屬於這個角色的獨舞。」而當這個角色的「自傳」被舞者寫下來,就注入了屬於這位表演者的靈魂。因此即便是群舞,每個舞者依然有自己背負的故事,與獨一無二的詮釋。

2019年首演過後,英國表演藝術媒體《Stage》盛讚《羅密歐與茱麗葉》為一場引爆青年震盪(註)的舞作,也是一部屬於千禧世代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廣告圖片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場景直接設定在現代,一個關著許多年輕人的精神病院,他們在裡頭被管束、被矯正。(聯合數位文創 提供)

永遠不要安於現狀,保持滾動跟上

巡演是國際舞團的日常,舞者一個月多半表演多場,為了讓團隊保持活力,他除了在巡演過程與舞者保持大量對話,也總堅持在每一次排練給予導演筆記。透過對話與討論,激發新的想法,不斷地帶給舞者對同一齣舞作的全新視角。「老實說,即便是同一齣作品,我也常常在巡演過程中提出一些微調。」而他也總是告訴舞者:「永遠不要安於現狀,保持滾動跟上。」(Never living it settle, keeping it.)

此外,他也習慣輪替舞者陣容,讓大部分舞者在同一齣戲裡參與2-3個角色。「我的舞者會在同一檔巡演中,扮演某個角色3場、另一個角色4場,諸如此類。」他強調,重複跳同一個角色容易讓舞者開啟「自動駕駛」,失去活力,但在他的舞團裡,舞者永遠不知道下一場要跟誰一起跳舞,舞伴一直在換,每一次演出都很新鮮。他也鼓勵舞者間組織角色討論小組,分享彼此的詮釋與解讀,為每一個跳這個角色的舞者建立信心,「必須讓他們感覺表演是流動的活水,不是凍結的。」

與觀眾平行,感受作品的共鳴與文化衝擊

 馬修從來不待在後台,控台,或任何靠近舞台的位置。

「我總是坐在觀眾席,感受觀眾笑、觀眾哭,有沒有get到我埋的點。」他興致勃勃地分享,自己會在散場後主動問旁邊的觀眾:「你看到什麼?哪一段故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他笑說絕不會問對方喜不喜歡,「當他們知道自己在跟誰說話,當然只會說喜歡。」馬修認為,創作者必須試著了解觀眾,尤其他們會巡演到不同城市,一定要試著了解不同觀眾的想法與感受。

多年前《灰姑娘》巡演至俄羅斯,當地觀眾對於場景中放了二次大戰的海報感到震驚,劇情中提及英國首相邱吉爾,更是一個十分奇怪且不尊重國家領袖的舉動。「他們的反應對我來說也很奇怪,」他笑說:「我從來不知道在舞台上描繪某個歷史人物是不尊重對方的事情,是一次有趣的文化衝擊。」

如今所有舞團都在朝多樣性發展,讓多元族群的人都能在舞台上看到自己、認同自己,這對馬修來說,也是他一直以來都堅持投入的事情。撐過3年疫情,過去的舞作在今年陸續開啟全球巡演,馬修也即將在今年夏天執導倫敦西區經典音樂劇《孤雛淚》(Oliver!),工作依舊滿檔。他同時也觀察到,如今娛樂變多,年輕人進劇院就少了,馬修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帶給年輕人全新的體驗,讓他們願意再次走進劇院,甚至投入這個產業。

而對於新生代的編舞家與創作者,他則語重心長地表示,「不要因為喜歡某個作品就去做一樣的事,你只會做出它的複製品。去找到啟發自己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去做,就會是最好的藝術。」他相信,做好自己,即便此刻不受大眾青睞,未來有一天也可能會成為他人追隨的潮流。

註:青年震盪(Youthquake)—指年輕人的行為或影響力引起政治或社會文化產生重大變化的現象。根據牛津詞典的資料庫統計,這個字在2017年的使用次數,每月高達1.5億次。

馬修.伯恩會給《羅密歐與茱麗葉》中每個角色完整的人生設定,舞者會知道自己扮演的是誰、人生有什麼問題需要面對。(聯合數位文創 提供)
《羅密歐與茱麗葉》聚焦在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戀愛自由、權力拉扯、愛慾情感及壓迫衝突四大核心。(聯合數位文創 提供)

人物小檔案

  • 1960年生於英國倫敦,2001年創立新冒險舞團(New Adventures Company),多從文學、電影、流行文化中汲取靈感,自1986年以來已推出13部長篇與3部短篇作品。
  • 重要作品有:《天鵝湖》、《紅舞鞋》、《羅密歐與茱麗葉》、《剪刀手愛德華》等;也參與熱門音樂劇《孤雛淚》、《窈窕淑女》、《歡樂滿人間》、《舞動人生》等編舞工作。
  • 曾獲重要獎項有:5次奧利佛獎,也是目前唯一同時獲得東尼獎最佳編舞獎和最佳導演獎的藝術家,2001年成為現代舞領域第一位獲頒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的藝術家,2016年獲封騎士爵位;此外,亦曾獲頒英國劇場傑出貢獻獎、漢堡莎士比亞藝術獎和英國精神大獎等。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7/09 ~ 2024/10/09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