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學院課程進行現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學院,到台灣表演藝術策展的現實與夢(二)

策展能教嗎? 抗拒機構化思維的培育策略

Curatoké的辦理或許是一個契機,讓我們重審環境對策展(人才)的需求,面對開展策展行動與機制的疑惑。從超越在地的課程框架,可以看出Curatoké對於透過引介實戰經驗來擾動藝文生態的野心,並同步推進到國際交流的層面。

策展與節目策畫的不同,在於策展往往是透過策展意識和提問,同步對創作端和觀眾做出邀請,打開創造與對話的空間。今天藝術形式與內容分歧,策展不僅回應著多元的實踐,不同策展類型的目的也不盡相同(例如社群建構、議題探索、美學突破等)。然而,多元的景致也為專業傳承帶來挑戰。Curatoké這個以「學院」為名的培育計畫,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在今天,策展還能教/學嗎?

在我的觀察中,Curatoké大概用了幾個方法來面對這個難題:一、學員們首日就自身「策展和藝術上的實踐及研究」進行分享,但不須在課程期間提出策展計畫。二、策展人導師根據學員的分享,以自身策展實踐為例,選定特定主題授課,例如:機構、與藝術家工作、為下一個時代策展、國際共製與連結等。三、保留最後4天早上沒有預先規劃的時段。四、結合亞當計畫和臺北藝術節,讓演出與交流自然融入課程安排中。

在一個由機構發動的計畫裡,這些安排一方面善用並結合其他現有活動,一方面抗拒了機構化思維,像是成果導向、高度明確而僵化的行程。首先,由於學員們背景殊異,大家的實踐及研究分享,為當今策展樣貌與意圖回應的事物,建構出一個框架,成為相互觀摩的基礎,也為所有師生提供了思考和對話的參照脈絡。

再者,雖然要求進行分享,但並未營造出競爭和比較的氛圍(包括不須提出策展計畫)。這看似簡單,但在我經歷與觀察過的人才交流或培育計畫中,並不總能保有這般調性。尤其國際交流計畫往往由大型機構推動,容易傾向要明確落定所有安排細節。同時,這樣的場合總是匯聚資歷相異的專業工作者,怎麼甩開代表資源和地位的隱形帽子,並不容易。Curatoké的課程安排,和參與成員的高度意識,很大程度上拆解了伴隨計畫體質而生的各種權力關係。因此,雖然我使用「導師」和「學員」,但我相信其他參與者會同意,在實際相處上更接近與同行共學的氛圍。

與會學員交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保留協商空間,營造平等交流的社群

此外,保留課程安排上的彈性,也是創造出面向未知和更為平等關係的方法。導師們表示他們的課程是根據學員們的分享,以及其他人已經觸及哪些主題,來決定自己的授課內容。最後4天早上則是經由全體成員商討,決定先進行一對一/二的深度對話,之後再就還未觸及、但大家都感興趣的議題進行團體討論。

這其中的細緻度在於:即便導師們都有初步構想的主題,他們在課程籌備會議中也曾討論過一對一諮詢,但因為在實際操作和心理層面都保留了協商空間(如課表上簡短標題——某人的工作坊、晨間反思討論——的效果),因而能夠真正建立一個敢於提問、樂於分享知識和疑惑的安全空間。這樣的安排,也可以說運用了某種策展思維。基於當今多元的策展樣貌,加上表演策展特殊性帶來的繁複挑戰,Curatoké創造的環境,更像是一個能共同面對、思考策展及其美妙與困境的暫時性社群。

這樣的暫時性社群,也融入到北藝中心建立多年的另一個社群:亞當計畫。策展也許難以教授或學習,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基礎觀念和概念思考能力之外,需要很多做中學。這個「做」也包括策展的預備工作,例如建立人脈、掌握文化生態與趨勢等。像亞當計畫這般以藝術家為核心的國際交流場合,加上臺北藝術節和臺灣表演藝術櫥窗,就是一個策展人可以大量做功課的環境。

表演策展人和國際交易/交流場合的關係是另一個大主題,在此無法多做討論。但作為一個表演策展培育計畫,Curatoké讓學員有機會與世界各地、各種角色的國際同行近身觀摩與交流,在身、心上都開啟了一個策展中十分重要的過程,那就是實踐(策展和為策展做功課)與思考(建立策展思維及設計工作方法)交織的養成模式。多年下來,亞當計畫已構成超越自身的交流網絡,Curatoké中資深和新銳、視覺與表演的異質性組成,或也能逐步形成新的專業支持網絡,打開彼此接觸他方藝訊與趨勢的窗口,進而開拓、媒合潛在的演出及交流機會。

〈從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學院,到台灣表演藝術策展的現實與夢(一) 策展及其培育的再想像〉

〈從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學院,到台灣表演藝術策展的現實與夢(三) Curatoké的國際架構所撐開的策展討論空間〉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1/01 ~ 2025/02/01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