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臺大劇場基地創作徵件計畫《青春》
2024/11/9 19:30
2024/11/10 14:30
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不存在的地方滿地都是愛
2024/12/27 19:00
2024/12/28~29 14:00、18:00
台北 濕地Venue B1
劇場作品有各種形式,屬於陳品蓉的那一種,則像植物一般。
從2019年的《剩人》到2023年的《R&J and others》,陳品蓉擅長如拼貼之鏡頭影像,捕捉抽象的時代氛圍——不過,標籤是人在貼的,所謂風格者,她也沒真的放在心上過。「與其說形式多元,倒不如說,我可能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吧?從小如此,一個主題也想著如何能多方發散。」今年11月推出新作《青春》亦然,她集結了20到60歲的人聚於一個舞台上,共同蔓生,如植物循著光走那樣,他們位在各自的座標上,試圖與青春對話。
排練過程是共構與纏綿
「我最常自問的一個問題就是:陳品蓉,妳夠了沒?」陳品蓉說。
她是非常需要「期限」來提醒自己的人,不是提醒自己該加緊腳步,而是不斷告誡:「夠了夠了,不可以再發展下去了。」她說,若無所謂期限的存在,她真的會像是藤蔓那樣,無法收束,沒完沒了地生長下去。
沒錯,是「生長」,而不是創作。陳品蓉自認:「我的創作企圖心很低。」但學戲劇的人說這種話,到底什麼意思?
我們應該從另一個方向來理解陳品蓉。雖然在節目單上,她經常得掛導演、編劇,事實上她也總是在做著導演與編劇的決策,可是排練現場,她多是在從演員群的呼吸、聊天之中,捕捉轉瞬即逝的靈光。在那之前,她擁有的是概念,是一種對於當下的疑問,「但是你說我拿著這個概念最後要完成什麼?這沒辦法一開始就知道。」她說。以至於,往往最後的成品好像不是「她的」創作,而僅僅是她所看見、所理解的世界,並邀請這群演員一同再現。
「戲劇的文本當然重要,可是在排練的過程中那文本未必發生,常常是跟著演員自發性對於身體的流動的想像而慢慢產生的過程。」陳品蓉說,她知道自己不是特例,這樣的共作狀態在國際間屢見不鮮,舞作如碧娜.鮑許與舞者同步的發想過程,戲劇如法國陽光劇團之緊密相依,「整個排練過程是共構纏綿的,很像植物帶狀的根系,交纏、創生。」
其實,陳品蓉最初大約就是感受到了這一點,才把自己帶到劇場裡來的。
陳品蓉
不二容戲劇工作室負責人,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劇場創作研究所導演組、臺灣大學中文系暨政治學系。專事編導,工作方法集結素人共創、田調與跨領域交流。近期作品見於劇場、展場與現地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