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嚴選:海恩納.郭貝爾《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
2025/3/8~9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空曠舞台上,看似日常卻又被顛覆,在跨域合作之間產生奇異的火花,人物行動、聲響與裝置形成了畫面,語言、物件、象徵……一再推翻重整,在這種種元素之間,露出的縫隙讓觀眾自由填寫想像,謎樣的詩意充滿視聽感官——
即將來台演出的《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and would happen),是享譽國際的作曲家╱劇場導演海恩納.郭貝爾(Heiner Goebbels)的音樂劇場作品。郭貝爾生於1952年,求學歷程攻讀社會學與音樂,早期為前衛爵士樂團Cassiber一員,其聲響作品(Hörspiel)不只傳達文本內容,更以音色和聲響創造氛圍的實驗型創作表現。他在現代音樂界與劇場界享有40年的盛名,2012年更成為易卜生獎(Den internasjonale Ibsenprisen)得主。他的創作超越了藝術框架,擴充了作曲的概念,「郭貝爾的劇場藝術旨在追尋另一種關於劇場性的夢想。」德國劇場學家漢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在其著作《後戲劇劇場》中如是說。

郭貝爾的音樂劇場作品中,精準創造出的「機遇」(chance)和「有機」(organic),總使人感到新奇又震撼。《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的文本取自捷克作家帕特里克.奧瑞德尼克(Patrik Ouředník)的《歐洲簡史》(Europeana. Eine kurze Geschichte des 20. Jahrhunderts)片段,及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反歌劇》(Europeras 1 & 2),更融入歐洲新聞頻道(Euronews)的《No Comment》即時新聞畫面,表現生活聲響、朗讀敘事與現代編曲的融合,表演者與音樂家來自多國,難得一見的馬特諾音波琴(Ondes Martenot)更登上舞台。

首演於2018年的《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其世界巡演因疫情而暫歇,在歷經改版後,如今已更加精練,其中對人類歷史的反諷仍反映當下局勢。當燈光暗下,如同夢境般的動態畫面展現,煙霧與光形成隧道,舞者與物件彼此角力,人與被造物竟交換位階,仿若物件成為主體;噪音與旋律並存,時而拉扯嘶吼,時而柔緩綿長,巴洛克式建築的軟景與新聞畫面投影貼合,世界的現實滲入劇場,是歷史與當下的交織,在奇異聲響中讓意識自由流通,時間性在往返間疊合;舞台在拆解與重組之間,觀者清楚眼前皆是暫時的幻覺,空間仍是空的……正思想時,突有巨響迸發,巨石滾入台上,提示人類的歷史盡如希臘神話中的薛西佛斯般反覆徒勞,此刻,表演者朗讀著「有人說了……歷史學家說了……誰也說了……」彷若眾聲喧嘩,話語展現著意志力並未消滅,仍持續搏鬥,由此提煉出精神的勝利,讓內在自由。

郭貝爾曾在訪談中說道:「不要搶走觀眾心裡的故事。」(註)其音樂劇場作品呈現出的風景(Landscape)和以複調(polyphony)處理的導演理念,讓表演者、音樂家、物件、空間彼此合作,共創出豐富深刻的「時空」,以讓觀眾主動聯想屬於自己的敘事。因此觀眾何妨放下固有慣習,帶著放鬆而開放的心境,享受音樂與畫面在劇場時間中的流動,任由視聽感受牽引,進入人類歷史進程中,那建造與毀壞的循環。郭貝爾「位階均等」的劇場美學,如同阿多諾所說的「藝術作品見證了不和諧(disresonance)才是和諧的真面目」,是離心力與向心力並存,突來的巨響重擊,是使人醒覺的警鐘,然而帶出感性旋律的片刻,則讓思想在感官實踐中,得到圓滿昇華。
註:參照陳元棠:〈等待,物件的生命與無意之間的驚奇——郭貝爾創作方法與教學〉,《PAR表演藝術》雜誌311期,2018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