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新北市一名吳姓男子因簽賭欠下了鉅額債務,便起了策劃「詐死」騙取保險金的念頭。他在醫院埋伏多日,找到一名身患重病且無家人探望的羅姓男子,假扮其家屬為他辦理出院。羅姓男子很快去世,在醫生不知情的情況下,吳男冒名頂替,成功開立自己的「死亡證明」,透過不識字的母親辦理了除戶手續,再由自己年僅16歲的兒子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成功詐得一千萬。多年後,吳男自首,但因追訴期已過,未受法律制裁。
24年後,吳男的兒子竟如法炮製,試圖偽造父親的死亡證明,再次向保險公司請求理賠,因時效逾期遭到拒絕。兒子提出申訴,反而引起保險公司的懷疑。法院審理後,認為兒子試圖利用和父親相同的手法詐欺,最終判處兒子3個月徒刑。
最近,我對於「詐欺」相關題材的創作很感興趣。詐欺,是對人與人基本信任的挑戰,對社會制度漏洞的精密運算,也似乎愈來愈像是某種「生存策略」。其中牽涉到對人性的掌握、精采的布局,而身為編劇的我發現自己在書寫劇本的過程中,似乎也同樣以此為目標——故事是對於真實的模擬,說到底也是一種對觀眾的「詐欺」的行為,到最後觀眾能否在虛假故事中投射出片刻的真情實感,便是身為「劇本詐欺師」的功力了。
近年來,與詐欺相關的影視作品也層出不窮,無論是經典的《信用詐欺師》系列,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地面師》,抑或是以真實事件為基礎的《孤注一擲》等等,都不再是單純描述犯罪事件,而是深入探討人性、道德與社會結構的問題。
這則新聞是一樁荒誕的保險詐欺案,一對父子在20年間竟先後試圖用「死亡」獲利,詐領巨額保險金。在我看來卻不僅僅是一宗簡單的犯罪事件、一場關於詐欺的遊戲。金錢在人生中的意義究竟為何?當死亡變成交易手段,親情是否也隨之變得微不足道?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探討、想像與玩味的。
在改編時,希望能融合黑色幽默與心理懸疑的質感,透過父與子二人探討金錢、親情與人性之間的矛盾。故事的敘事風格將採用雙線交錯,一條線是回溯當年父親如何策劃詐死,一條線則是兒子對父親的懷疑、及「翻轉人生」的計畫。
父親曾因簽賭人生落入低谷,然而卻成功「詐死」,領取千萬保險金,成為一名「傳奇」詐欺師。兒子成年後,偶然得知了父親的過去,更發現自己出生後竟被父親投保了一份巨額壽險,而他從不知情。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他開始懷疑,這一切都是父親的精心布局。自己或許只是父親的某個「投資標的」,一張等待被兌現的保險契約。
意外之後,種種跡象讓兒子陷入對父親深深的恐懼與不信任,他不再相信父親,決定在這場博弈中先發制人,讓父親「再死一次」,繼承所有的財產,翻轉這場父親一手創造的詐欺遊戲。最終,當他成為掌控局勢的人後,卻驚訝地發現,一直以來自己所害怕的東西根本不存在,他懷疑了一輩子的父親,或許從未設計過自己。當兒子終於理解父親的真實意圖,一切都已經無法回頭。
這不只是一則普通的犯罪故事,而是關於人性和選擇的考驗。當金錢的價值凌駕一切,人的性命可以用金錢衡量,親情的價值是否真的能夠被利益所取代?當一個人將欺騙視作生存之道時、當我們生存在計算與謊言交織的社會裡,我們究竟能相信情感有幾分真?我們是否還能夠分辨,到底什麼才是真實本身?
從「奇情與怪誕的警世」到「內心與社會的探索」:犯罪紀實改編戲劇的內涵轉變
劉天涯
南京大學戲劇影視文學系畢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畢業,主修劇本創作。生於江蘇徐州,2012年來台定居。盜火劇團團長、駐團劇作家。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新響藝術季策展人(2019-2022)。所作舞台劇曾於台灣、中國大陸、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等地演出逾百場。創作亦涵括小說、散文、繪本故事等,並擁有豐富的海內外劇場製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