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是威爾第於1853年創作的三幕歌劇,改編自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的同名小說。故事圍繞著巴黎交際花薇奧列塔(Violetta)與青年阿弗列多(Alfredo)之間因社會與命運所阻而終究走向悲劇的愛情。作品中的旋律優美且情感深刻,從第一幕的相逢展現女主角掙扎與矛盾、第二幕父親與薇奧列塔的對唱,到第三幕的悲劇終結,威爾第巧妙運用音樂推動劇情,結合樂器配器與情感強烈的節奏對比,使整體音樂戲劇性十足。
今年,小澤征爾音樂塾選擇這部經典作品作為成果演出,由長期合作的導演大衛.尼斯(David Kneuss)執導,並邀請來自委內瑞拉的指揮家迪亞哥.馬修斯(Diego Matheuz)擔綱指揮。整體看來,不僅是一場音樂演出,更是一場藝術教育的傳承與再創。
國際陣容與專業指導 打造極致詮釋
指揮馬修斯為備受矚目的拉丁美洲年輕指揮家之一,曾與多個世界頂尖樂團合作,以充滿活力且富有詮釋力的風格聞名,為小澤征爾在世時欽點邀請擔任指揮的人選,從2022年開始合作至今指揮過4部製作。男女主角方面,由亞美尼亞女高音妮娜・米娜斯揚(Nina Minasyan)飾演薇奧列塔,華裔澳洲籍男高音王亢(Kang Wang)則飾演阿弗列多。兩位歌者不僅具備極佳的聲音條件與技術,更能深刻詮釋角色的內在掙扎與情感波動。而導演大衛.尼斯同樣為本次製作的重要靈魂人物,作為國際樂壇極具分量的歌劇導演,他曾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與倫敦皇家歌劇院等世界頂尖場館執導演出,風格洗練、敘事節奏明快,深受觀眾與評論界肯定。他與小澤征爾長年合作無間,是小澤征爾音樂塾的核心創作夥伴之一,多次擔任歌劇製作導演。尼斯不僅延續了小澤對藝術品質的堅持,也成為將其精神傳承予下一代音樂人的關鍵人物,讓本次《茶花女》不僅是一場音樂盛宴,更是對小澤精神的致敬之作。
現代視角與重塑薇奧列塔的藝術世界
從第一幕描繪巴黎的藝術圈與愛的悸動,導演尼斯便直指他重要的概念:「第一件事情,我的工作就是要清楚地說《茶花女》這個故事,讓每個人了解故事情節的整體樣貌。」為了讓現代觀眾產生共鳴,他選擇將故事背景設定在20世紀早期到中期,因為這個年代的時尚很有特色,例如名牌的興起,有著風格、時尚、金錢的象徵。受到美國影星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拉娜.透納(Lana Turner)與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等經典女星風格啟發,他想要讓薇奧列塔的形象不是病中的女子,而是「一個有藝術品味、聚集藝術家朋友,並創造出美麗生活空間的女人」。
在這樣的背景中,尼斯更深刻地探究薇奧列塔的內心。他認為女主角身邊圍繞著許多人,但大家想要的是她的人,而不是她的心;而她所在乎的不是金錢、也不是事業。所以當她遇到了深愛她的阿弗列多時,一切都改變了。他提到:「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無私的愛。所以她願意放棄這個地方,為了阿弗列多離開巴黎到鄉間。」這樣的設定為第一幕注入鮮明現代感,也突顯了薇奧列塔對愛情與生命的渴望。
合唱戲劇性提升,情境與角色細節並重
在這一幕中,膾炙人口的詠歎調〈飲酒歌〉除了主角悠揚的歌聲外,場景也十分盛大,特別的是合唱團的襯托不但細緻,更是恰當地融入整個劇情,在歌唱外也有著各式各樣的扮演。對此,尼斯笑著表示:「我試著給他們每個人一個角色,例如你在畫畫、你當贊助者、你是藝術家的朋友……不論如何就是找個角色投進劇中。所以你會看到她們在裡面活力十足——喝太多酒、做很瘋狂的事。當然我會依賴音樂,因為基本上她們有些動作會跟音樂配合。」這不僅提升整體戲劇性,也讓年輕表演者更深入體驗角色。他補充:「這不是難事,但在劇中自然表現是好的,而且那些合唱團的孩子們很聰明,也學得很快。」
隨著劇情的發展進入第二幕,兩人對彼此更熟悉,但「這原是個美麗的故事,直到爸爸的介入。」尼斯強調雖然最開始在舞台上尚未看見這些,但從音樂的表現中,已經可以感受到情感的轉變了。這樣的處理方式,讓觀眾在潛意識中感受到角色心境的劇變。薇奧列塔雖然內心掙扎,卻不得不為愛犧牲,寫信與阿弗列多分手。不知情的阿弗列多在晚宴上羞辱她,則為情緒高漲的轉折點。整個布景以鮮紅為色彩的晚宴,同時顯示著熱鬧歡唱,卻也反應著危險與憤怒的情緒,並引發了薇奧列塔的病情。
白色幻境的終章 薇奧列塔走向虛無
第三幕實則以死亡的象徵與視覺隱喻為主軸,導演說所有布景都是白的,屋裡所有的家具、甚至水晶燈都蓋上了白布,意味著薇奧列塔所擁有的一切都成了虛無的鬼魂。當追蹤燈打在薇奧列塔身上時,從黑色晶亮的地板上反射了上下顛倒的影子,隱喻著她也已經變成了鬼。
他笑著說,這效果雖然是個美麗的意外,但用在這裡卻非常適合,因為在這個時候:「她已經算是一隻腳踏進死後的世界了。」在這段,女主角米娜絲揚的表現相當亮眼,即使是在愛情復燃之際仍撐不住病體的劇情中,導演安排她邊唱邊慢慢倒下並躺著唱歌,她仍能保留氣若游絲的聲音做出完美的動作,最後在迴光反照後香消玉殞。讓觀眾一面感到劇中人強烈的孤寂與哀傷,一面也佩服她駕馭這個角色如此游刃有餘。
為什麼選《茶花女》作為今年音樂塾的劇目?尼斯回答:「威爾第的音樂在木管、銅管都有好旋律交織,此外也有非常有趣的合唱音樂。」他強調:「威爾第很會帶起強大的情感變化,尤其是當你聽見序曲與第三幕,就會感受到非常多的悲痛及哀傷。」對年輕音樂家來說,這是一場情感與技巧並重的學習歷程。因為這是「音樂塾」,所以作為一場源自教育理念的製作,這次《茶花女》蘊含深厚的音樂精神與教學意圖。透過這場演出,不僅是對威爾第的致敬,更是對小澤征爾精神的延續。
從戲劇與音樂的緊密結合、角色心理的細膩挖掘、到視覺設計中的深層象徵,2025年小澤征爾音樂塾的《茶花女》,不僅延續了威爾第原作的精髓,也透過現代視角注入全新生命。而這一切的背後,更體現了音樂塾的精神核心,不僅提供年輕音樂家實際舞台經驗,更讓他們在國際大師的引領下學習如何從音樂出發,進而理解劇場、角色、乃至藝術本身的深層意義。也因如此,《茶花女》在音樂塾的舞台上,不只是再現經典,更成為培育未來藝術家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