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場入口處可見聶光炎老師的大圖,旁邊可見多個舞台模型。(陳正熙 攝)
回想與回響 Echo

在浮光掠影中,期待更深刻的論述

「聶光炎先生手稿資料特展——劇場幕後迷人的小旅行」觀後小記

聶光炎先生手稿資料特展——劇場幕後迷人的小旅行

2024/12/4~2025/1/15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日然廳

對特展的期待

「劇場是千萬個折磨,換取片刻的迷人。」聶光炎先生的這句話,曾被許多報導或訪談引用。

由汪其楣教授策展,於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日然廳舉辦的「聶光炎先生手稿資料特展」,也以這句話作為展覽的敘事主軸:「觀眾曾在聶老師設計的舞台和燈光中感受一切迷人,經由本次特展的手稿文圖,也讓我們親近那折磨過程中細密的專業準備」,以展示櫃和裝裱懸掛呈現聶先生的劇場設計生涯。展品內容豐富多元,包括設計相關資料(註1)、 專欄文章與相關新聞報導之剪報、演出節目單、海報、劇照,授課教學大綱與講義,聶先生的日常與工作照片。除了這些圖文資料之外,現場還有多幅摘錄聶先生話語製作的大圖輸出看板,說明他的設計理念,如「舞台設計並不僅僅設計一個背景或裝飾而已,而是要求自己得做出戲的精神」,以及工作態度與方法:「捧讀劇本時……你必須讓抽象的意念逐漸成形,變成是線條、是色彩、是體積、是質感」,也有對劇場的觀點:「劇場……是一個『朝生暮死』的有機體,落幕了生命就結束了」,乃至於對當代劇場生態的評論:「目前我們雖然已經發展到了有豪華『歌劇院』,堂皇『音樂廳』的時代,但是很遺憾的,表演藝術還在很稚嫩脆弱的困境裡掙扎」。

聶先生說:「我只是一個在劇場裡做設計的……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語言,作為一個設計者,該說的,能說的,會說的,應該就是在自己的設計裡頭」,因此作為一個劇場設計典範的回顧展,設計相關資料的展示,應是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是我的期待:如何能透過展品的歸類排比陳列,說明資料的補充,和參觀動線的規劃,引導參觀者進入聶先生的設計世界(劇場幕後),體會他如何將對劇場的愛,表現在用心刻畫的線條和色彩之中。

規劃完整的旅行或隨性漫遊?

特展策展人以副標題:「劇場幕後迷人的小旅行」,勾勒聶先生60年劇場生涯軌跡,呼應「片刻迷人」的理想,反映策展初衷與個人感性。只是,以實際觀賞經驗而論,因為展品陳列方式、空間規劃、和執行細節的諸多問題,這趟旅行卻比較像是一場方向、路線、目標都不甚明確的漫遊,走過之後,只能留下些許零星印象(如貼印在展場唯一對外窗戶玻璃上的美妙文字:「人類做了無數的燈,但是最偉大的燈只有一個,那就是太陽」),但無法對整趟旅程有完整的記憶,聶先生的劇場人生故事,也因此仍有許多仍待填補的空白,殊為可惜。

平面展示櫃的標示格式不一,部分展櫃內容類型混雜,不同形式展品的紛雜擺放(註2),反映的不是展品的多樣,而是分類處理原則的混亂;展示櫃的擺設,配合展場空間格局,分為左右兩列、交錯陳設,就參觀動線而論,並沒有明確的邏輯,與牆面懸掛展品之間亦無關聯;多數展品的陳列方式,僅有標題(演出名稱),缺少演出相關資料的補充說明(演出團體、場館、時間、主要創作者),即使有所說明,也存在著書寫風格不一、重點不明的問題(註3),主觀感性的描述(「翻閱著厚厚一袋與演出製作相關的程序及討論,真令人想念他們(聶先生與李國修)在一起工作的熱和模樣」),是否有助參觀者的理解,也待商榷;展場本身的照明配置,並未針對展覽性質而特別規劃設計,導致反光的問題;舞台模型的展示位置,不僅與主要展區相隔,模型本身缺乏適當保護,也無演出資料說明;「展櫃講義」製作品質稍嫌簡陋,影響特展的整體質感。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