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演出現場。(劉振祥 攝 MeimageDance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身體 X VR——從「不可見之感」出發的陰性敘事 破碎無常,才是生命實相

何曉玫《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 在科技裡呈現人生情狀

只是一個起心動念——想把當下的身體留下來,MeimageDance藝術總監何曉玫在評估該如何與觀眾對話的路徑裡,從舞蹈一路逛進了VR,並在時間的延展下,讓作品透過台灣傳奇女鬼林投姐的濾鏡,搭配月琴吟唱、米藝與舞作,長成了更為面向大眾的長銷式沉浸體驗。

2025年9月,何曉玫MeimageDance在故事工廠協力下,於西門紅樓駐地1個月,開出共90場的《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沉浸式製作,演出以舞團2023年發表的VR作品《林相繽紛—從肉身到虛擬的極相與無相輪迴》為基底,並安排有濃郁的儀式感前提,觀影環境也如2023年般充滿香氣與意象。觀眾一入場便會在無語言演員「NPC」的帶領下,逐步脫下鞋襪、交出名姓,踏進台灣民俗元素包裹下的中性無生滅世界,作品也在一層一層的觀看與多重小物件的暗示裡,試圖為傳說裡的厲鬼開啟一個別開生面的重生出口。

何曉玫與《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創作團隊。(劉振祥 攝 MeimageDance 提供)
再現劇團-落人之家廣告圖片

VR是客觀記錄最合適的載體

選擇VR並不是一種科技世代的隨波,回顧創作原點,其實是來自於疫情期間演出停擺的焦慮。就和所有創作者一樣,在台灣舞蹈領域有一席之地的何曉玫,同樣的面臨強制暫停活動產生的劇烈震盪,從小接受西方體系舞蹈教育的她,在休止時刻,誠實攤開身體的種種肌肉與美學記憶,認知到當代社會對舞者身體多元性的包容度愈來愈寬廣,日常的、高技術性的肢體語彙都有機會被大眾接受;那反向之於創作者,舞蹈在這個時代座標裡扮演的角色會是什麼?與此同時,全球因疾病籠罩而開啟的滾動式新生活節奏,也放大了人類肉身的瞬逝與無常狀態,以此為起點,何曉玫希望找到一種偏向客觀的表達方式,能把當下的物質身體,脫去裝飾、沒有標籤,不帶情感,超越時間限制的如實記錄下來。

由此念想帶領,舞團與VR在排練場裡相遇。2021年即開始嘗試360度的拍攝,雖然開啟了新的身體觀看形式,但VR技術上的限制,使得成品與理想仍存在差距,直到2022年再次重啟,這次則由舞團長期工作的女舞者何亭儀為拍攝標的,運用極為擬真的電影特效化妝保護演員重點身軀,非常細緻且艱困的,將人體四肢與頭髮懸吊於半空中,僅保留少許能夠透過後製處理的支撐點,將VR拍攝完成。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何曉玫與《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創作團隊。(劉振祥 攝 MeimageDance 提供)

鬼魂的無限可能成為觀看破口

在VR拍攝直至後續後製期,何曉玫最初一直懷抱的主體設定都是「女神」,承繼舞團在《默島》系列作品對台灣土地信仰的關注與熟稔,也期待在神靈的想像下賦予女性身體足夠的尊重與一定的觀看距離。但再進一步思考華人社會裡對於女性神祇裸露可能連帶而來的禁忌感於不自在,何曉玫轉念一想,何不從最富有生機的鬼怪意象出發?藉由處於天與人之間的魂靈介質,讓死亡與毀滅成為觀看身體的破口,在鬼魂的世界裡,再奇怪的形貌都會成立,所有誇張的事物都能拿到真實的門票。因此傳奇女性厲鬼「林投姐」懾人的名號故事情節,成為最合適的題材,也與VR影像內容緊密嵌合。

何曉玫對林投姐有諸多同為女性的關懷與感受,她認為祖父母輩的林投姐與我們一起活到了現在,遺傳下來的並不是血緣的牽絆或是同宗同性別的肉身線索,而是在每一個台灣人從親友身上吸收到的、影響著社會往下發展的集體記憶。有別於民間故事虛構成分重,何曉玫篤定地表示,林投姐的故事真實性一定高:唯有慘烈且突出的案子,才足以在社會上引起廣大的恐懼或同情共感,因而得以世代流傳不墜,而眾人看似八卦地不斷在故事裡添枝加節的訴說方式,就是集體震驚後的社會性療傷。但若以現代的眼光重看林投姐,她的報仇與憤怒,何嘗不是一個遭逢惡意欺騙與背叛的女人(或人),自然產生的情緒與選擇,而她背負了多年無比可怖的形象與血腥的結局,甚至沒有辦法考證真實的姓名,作為現代後人,能否給予更合理的觀看、還原與安撫?

《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演出現場。(劉振祥 攝 MeimageDance 提供)

時刻變化的當下,才是生命日常

在VR的環繞式影像裡,觀眾得以選擇遊走的角度與路徑,並在近似夕陽色調的道路裡,猛回頭發現正走在龐大巨型的人類身體之上。而當女性人類的面孔緩緩地靠近與顯現,無聲而平靜的樣貌,令人不自覺升起敬畏與憐憫,隨著觀看的時間愈長,開始有些末梢與軀幹逐步分解、碎裂,成為漂浮的片段,不往何處去,也不知從哪裡來。

這樣的圖像安排其實誕生於VR拍攝現場的哲理,由於360度全景攝影捕捉的畫面非常精細而具體,皮膚上的細小皺摺、凹凸痘疤與指繭都能完整拍下,即便舞者已然屏息至近乎禪定,只有0.1釐米的微型位移,在後製拼縫畫面時,就會無法完整密合。正當技術團隊無比苦惱、舞者甚至要求把自己綁到極致以求完美的時刻,何曉玫突然得到啟發,這些破碎而無法完整的圖像,正是生命的本質,在肉眼看不出來的日常裡,軀體其實不斷在活動與改變,若回到想為當下做記錄的初衷,這些無法拼捕的縫隙就是最好的生命證明,VR頭顯讓人類得以從破碎的四肢孔洞裡,窺看其他正在漂浮著的皮膚與肌理,那樣的風景對何曉玫來說,無與倫比。

《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演出現場。(劉振祥 攝 MeimageDance 提供)

自述從小就討厭習俗與儀式的何曉玫,卻在經歷過生命情節的巨大變化後,珍惜儀式在過渡時期所帶來的信念與倚靠,因此她也將儀式作為串連演出三主體——月琴吟唱、現代舞蹈與VR展示的橋梁,透過具象的動作指令,引導觀眾一步一步走進她打造的超脫語言、界線與符號的中性空間。唯一可惜的是,她極想要給予觀眾微醺的放鬆體感,卻受限於場地要求與諸多考量,只能以一小杯通寧水作為代表。若說她希望透過《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傳達什麼意念?或許那會是,沒有解答也無所生滅,空泛卻又充滿可能的生命實相展現。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9/02 ~ 2025/12/02
Authors

作者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