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獄或天堂? 全看你怎麼玩!
面對限制重重的歌劇,導演可說是又愛又恨,歌手演員不好用,還要跟指揮「左右共治」,在此中如何揮灑創意,就看導演的想像與功力。不過,樂於接受挑戰的當代導演不少,更有各種奇妙策略執導出精采製作,無論是去蕪存菁的簡化、或是走表現主義的誇張,也都能在歌劇濃烈元素的基礎上,得到發揮的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情深富哲理 音樂熔冶各大門派
《魔笛》雖取童話題材,卻有相當深刻的德國民族性與哲理性,透過莫札特巧奪天工、充滿戲劇性的音樂手法,以詠歎調、民歌風小曲、重唱、合唱方式,將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地勾勒出來,而且曲曲動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空的空間 體驗原始的劇場魅力
彼得.布魯克的《魔笛》,會要讓今日已經習慣製作規模愈來愈豪華的歌劇迷大吃一驚,舞台上所有元素都精簡到只是「必須存在」。一架鋼琴取代一個交響樂團、數十根可以移動的竹棍成為舞台的全部彼得.布魯克解釋說,他想要歌手用最自然純粹的方式,真正喜愛地存活在這個迷人的故事當中,不提供多餘的佈景、裝置、特效或影像。
-
即將上場 Preview 探索禪宗思想的獨角戲
笈田ヨツ《禪問》 叩問生命意義
與彼得.布魯克一起工作長達四十二年,笈田ヨツ可說是實踐布魯克劇場精神的最佳演員代表。他們共同的疑問是:「劇場是什麼?」、「演員是什麼?」、「演員與大眾的關係為何?」回溯早年那些巡演歲月的精神、邂逅,笈田ヨツ有了創作《禪問》的想法,透過這齣獨角戲,探索禪宗大師的思想,提出人生的大哉問。
-
即將上場 Preview 巴赫權威大師 海慕特.瑞霖指揮
《聖馬太受難曲》 不朽經典的臨場體驗
作為古典音樂大師巴赫的不朽經典,《馬太受難曲》是許多樂迷的唱片收藏首選,但因演奏編制難度甚高,能搬上舞台演出的機會可說是不可多得。今年歡慶四十周年的台北愛樂合唱團特別獻上這個珍貴的禮物,邀請知名巴赫權威指揮大師海慕特.瑞霖,讓台灣樂迷有機會體驗這部經典帶來的無邊感動。
-
焦點專題 Focus
作者已死,那我呢?
紀蔚然自問,莎劇可以被當代劇作家自由挪用、僭越、撒野,但是當演員背著劇本念台詞,他們難道不是受到劇作家的支配和控制?「作者已死,那我呢?當劇本上演的時刻,作者死了嗎?」劇作家就算死了也陰魂不散。於是他的改編不只疏離地調侃莎翁,讓說書人發出「莎士比亞能寫擅掰,劇本總是又臭又長,但是他卻漏掉了安東尼和女王久別重逢的感情戲」這些議論,也後設地批判他自己這位劇作家,讓提詞者幹譙。
-
焦點專題 Focus
當京劇碰上莎劇 以虛喚實的跨文化相遇
-
焦點專題 Focus
戲中戲中戲 綻放豔后多角光芒
李小平指出,克莉奧佩特拉不只是讓羅馬大將安東尼沉醉溫柔鄉的豔后,也是一位女性君主,柔情似水與權謀兼具,不應該只有擠眉弄眼獻媚的單一姿態,而要像切割鑽石一樣,切出豔后更多的內在。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刮盤、饒舌、混音 譙出街頭文化
嘻哈風潮來自街頭,源頭就是街頭派對的音樂,透過派對DJ的播音技巧、音樂品味,以及帶動氣氛的「說唱」,逐漸發展出融合多元樂風、饒舌風格的新樂種。除了是音樂,嘻哈也是一種社會關懷的表達方式,透過饒舌說唱,即興互動地表達對社會現象的不滿,並提出抗議與訴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用嘔吐的地景 占領純粹的年代
作為嘻哈文化四元素之一,塗鴉(graffiti)起源自紐約年輕人拿著噴漆在各種牆壁上以標記自身作為「創造」的手段。逐漸地,下曼哈頓與蘇活區等地的塗鴉創作者和街頭流行的音樂、舞蹈匯聚,迸射出耀眼的嘻哈文化光芒。 台灣的塗鴉文化或未與其他嘻哈元素共存共生,卻以同樣的反叛精神與創作渴望,發展出自己的脈絡。塗鴉藝術家Bbrother筆下台灣塗鴉圈的重要名字與事件,標記了屬於我們的在地塗鴉風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用都會的韻腳 記錄獨特生活態度
廣義來說,舉凡各種描述嘻哈文化面貌的文字載體都可囊括在「嘻哈書寫」的範疇內如最直接的歌詞、聚焦於音樂的樂評、甚至充斥著嘻哈態度與創作者生活描述的小說、影視劇本、傳記、文字記錄等。透過多元的文字媒介,讀者也可認識到屬於嘻哈文化的思想與生活態度。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YO MAN,You are what you WEAR!
寬大的T恤、褲襠低垂的垮褲、反戴的棒球帽、大戒指與粗項鍊這些打扮構成人們對嘻哈族群的鮮明印象。然而,在急著將嘻哈穿著與不合身的寬大畫上等號前,可曾注意到,近年時尚對街頭文化擷取、吸收、混搭,早已創造出更繁複的嘻哈裝扮,與所謂的街頭潮牌。 早期嘻哈的寬鬆裝扮,一說與非裔、拉美裔美國人多屬較貧困的弱勢階級,因此多購買大幾號、可多穿幾年的服裝有關。這樣的說法雖不可考,但對於物質不富裕的街頭青少年來說,在有限的資源中突顯自我風格、尋求認同,又可滿足街頭生活(跳舞、街頭籃球、塗鴉)的實際需要,可說是嘻哈裝扮殊途同歸的訴求。 例如,嘻哈打扮常見個人或團體名號的書寫,一方面襲自幫派繪製標記、辨別敵我的傳統,也反映了重視自己名字、外號勝於設計師名稱的強烈個人意識;而用鞋帶替換腰帶,或是在寬版鞋帶上彩繪自己的名字,體現了「窮得有風格、有特色」的穿搭主張;塗鴉客經典的連帽運動衫和毛衣,便於遮掩面貌,也可在越過地鐵鐵絲網時保護自己不被刺傷;風行一時的畫家帽、金項鍊、衝突色系或冬衣夏穿無不是表彰個人風格、而後被挪用為主流所趨的打扮。 在嘻哈世界中,you are what you wear絕對言之成理。不相信,下次把自己扮成個B-Boy或B-Girl,其他嘻哈客必定能輕易認出,給你一句:Hey yo~~whats up?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以舞之名 挑動追求自由的神經
與嘻哈音樂一樣來自街頭的「街舞」,展現的正是街頭少年渴望發洩的精力與體力,透過高難度的舞步,讓「自己」綻放發光!吸納非洲戰舞、拉美社交舞、騷莎等等元素,街舞沛然成形,更在日後不斷跨界吸納,在影藝圈與流行音樂圈造成風潮,蔚為流行;而今更與現代舞等結合,跨入藝術殿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不帶恨意的反叛 讓街舞打破疆界
莫蘇奇帶領卡菲舞團創作的作品中,不論是舞蹈語彙、音樂、舞台設計等,一貫的精神就是沒有界限、不斷跨界,雖然有很多霹靂舞、鎖舞、旋轉動作等街舞技巧,呈現重心跟地板非常接近的「地域」暗示,但又早已融入現代舞的精神及技巧,自成一種獨特的舞蹈風格;而每每讓人看得津津有味的道具或特技運用,顯然是編舞家的馬戲背景使然。來自不同根源語彙之間的交會、碰撞、對話,接納,帶來彼此的重生機會,正是莫蘇奇多變的創作元素中不變的精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人物專訪
莫蘇奇:街舞,不僅是把頭頂在地上一直轉圈圈而已
形容自己像塊海綿、必須不斷找尋養分的莫蘇奇,在很多受訪影片裡總帶著一股微笑,一股跟他十五歲剛開始跳街舞時幾乎同樣角度的微笑,既是北非裔臉孔上常見的友善,也隱約帶點來自街頭的家常:他體諒地鐵障礙下遲到十分鐘、慚愧得不得了的訪問者,也在你忙著把錄音器材擺上桌時、問你從巴黎那一區前來 莫蘇奇常說自己的馬戲所學讓他很不習慣空著的舞台,因為沒有安全感,或是覺得不夠實在;我倒覺得這來自他的具體化,就像他把貼心好意用問話表達出來,把童年的疑問及志願用街舞跳出來。 莫蘇奇提出的國際合作計畫是他二○○九年得以在最後關頭脫穎而出、帶著卡菲舞團獲選進駐CCN Crteil的最大關鍵,這次跟台灣兩廳院合作的《有機體》則是他將提案中「開放舞蹈可能及擴展合作領域」具體化的一大步,令人期待。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他的一生 宛如戰後當代音樂史
梅湘一生的創作生涯,可說是一部二次戰後的當代音樂史,內容之廣、影響之大,廿世紀少有人能出其右,並且著書傳達教學與創作理念,尤其是在節奏方面的著述。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從西方到東方,梅湘不僅是一位音樂家與藝術家,更為後人樹立了大師的典範。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炫彩斑斕 構築音樂天堂
梅湘自稱患有類似「光幻覺」的疾病,可在聽到聲音時同時看見色彩。這種特殊的「聯覺」除了讓他可以鉅細靡遺地寫下自創調式及各種和弦的繁複色彩,更讓他在音樂評論上獨樹一幟。對梅湘而言,所有的音樂家都可用「色彩」來區分,像蒙台威爾第、莫札特、白遼士、蕭邦等人都是色彩的音樂家。從欣賞、分析到創作,色彩統馭著一切,形成梅湘獨特的美學概念。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虔誠堅定 揮灑音符頌讚基督奧蹟
梅湘曾說:「我所想要表達的第一個理念,也是最重要的理念,即天主教信仰真理的存在因此我部分作品的目的,即是為了闡明天主教信仰的神學真理。」是以,在長達六十餘年的創作期間,梅湘透過不同形式的創作來傳達其信仰,包括經文歌、管風琴作品、鋼琴作品、室內樂、交響樂作品、神劇,以及一部歌劇。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譜寫「鳥歌」 羽翼模特兒的紅塵知音
無論是對於作曲組師生、演奏者或一般的愛樂大眾而言,親近梅湘的音樂,都是相當新奇的聽覺經驗。特別是以「鳥歌」為主題的作品,更堪稱是前所未有的聆聽歷程。須完全拔除對於音樂情緒流動的慣性,建立全新的感知思維;且自單一音型、主要素材、旋律線條、樂段發展、樂曲架構、直至深層音樂語境的表露,無一不以「鳥」為核心。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與梅湘《基督升天》一起感動……
《修女安潔莉卡》 朱苔麗美聲催淚
在這場曲目宗教意味濃厚的音樂會中,除了可以聆賞梅湘精采的《基督升天》,更可以透過「東方卡拉絲」、女高音朱苔麗的美聲,體驗浦契尼高人一等的催淚功力。《修女安潔莉卡》這部獨幕歌劇,全劇所有角色均為女性,也展現浦契尼在處理女生戲劇性上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