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舍五則》演出海報,視覺上主打老舍(左上)與林兆華(右)。(欣欣向榮文化傳播公司 提供 )
上海

《老舍五則》征服上海 再續京味兒風潮

林兆華執導的《老舍五則》,延續之前北京人藝訪演上海的風潮,讓上海人繼續沉浸在道地的京味兒裡。這齣戲是兩年前為紀念老舍誕辰一百一十一周年而作,由北京曲劇團為演出班底,演員能說能演,劇情親民,林兆華更以極簡舞台,讓表演者更有發揮空間。

林兆華執導的《老舍五則》,延續之前北京人藝訪演上海的風潮,讓上海人繼續沉浸在道地的京味兒裡。這齣戲是兩年前為紀念老舍誕辰一百一十一周年而作,由北京曲劇團為演出班底,演員能說能演,劇情親民,林兆華更以極簡舞台,讓表演者更有發揮空間。

酷熱的暑期已過,北京人藝在上海引燃的熱潮卻似乎未曾淡去,一股追捧京味正劇的連鎖效應正在蔓延,田沁鑫版的舞台劇《四世同堂》也趁此機會再度重返上海灘,若說此旋風下誰是最大受益者,則莫過於林兆華執導的《老舍五則》,改編自劇作家老舍的短篇小說,主創人員都是祖上七代純正的北京人,並選擇北京曲劇團作為班底,力求還原「京味兒」,從市井凡人的生活習慣,到地道的北京話,這張塊京字招牌加上親民的定位,因此頗有票房號召力。

老舍小品  短打上場

二○一○年是老舍誕辰一百一十一周年,《老舍五則》一劇正是為此而創作,其老舍大量作品是以老北京為社會背景,市井民風無不體現出老北京的文化魅力。該劇以現代戲劇的表現手法,串成了一部多角度反映老北京市井人生的悲喜劇,從京劇、功夫、黑社會、自殺、三角婚姻等題材入手,都成為獨特的切入點。首都博物館曾以最新的數位技術對舞台劇《老舍五則》做全景記錄與三D展陳,使其成為中國博物館歷史上第一個被收藏的戲劇作品。

編劇王翔認為,寫作短篇小說時的老舍還是一個激憤青年,能夠看到人性之惡,窮人排擠起窮人比富人還狠,不像後期演變成口號般虛幻理想的《龍鬚溝》,其間描繪的窮人總是互相幫襯,其樂融融。王翔從老舍長子舒乙的推薦中,選出五篇,把白描的小故事加以改編,串聯大段對白鋪展而成一百分鐘五段黑色幽默的人生哀歌:《兔》講一位京劇票友急於下海演出,演繹了一個的男戲子與包養者之間的同志之戀;《上任》以戲謔的筆墨描寫了一次失敗的「匪變官」實踐過程;《斷魂槍》則隱喻了文化的失傳,由於洋槍、火車的發明致使功夫、鏢局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也是三角》寫兩個窮逃兵,只能共娶一房老婆的掙扎心理;《柳家大院》講述了受盡婆家欺淩的倒楣媳婦自殺的悲劇。

林兆華導演  極簡主義風

要想讓《老舍五則》的京味地道,演員很重要,王翔和導演林兆華想過天津人藝和北京人藝。但天津人藝一張嘴是海河的味道,北京人藝是外地人演京味兒戲,最後還是林兆華最終定案:北京曲劇團。不僅有著名演員李成儒、方旭擔綱主演,還在《斷魂槍》和《兔》中請來了既會武術、京劇,又懂戲劇表演的專業演員,擔任主演的程派演員劉欣然,自己就是一位「下海梨園」的男旦票友。

在接手《老舍五則》之前,林兆華只動過一次老舍的戲,那是一九九九年復排《茶館》,雖然當時預言描紅模子肯定是「死路一條」,林兆華卻不得不承認「沒有太大的改變,跳不出那個圈去」,《老舍五則》給了他跳出圈的可能性。在舞台上堆過黃土高原、放過羊、搭過整棟窩頭會館的林大導,在此設計了一個極簡的舞台︰三塊草簾子、幾把椅子、一截粗繩子,幾乎就是全部的道具曲劇演員的加入,讓他更加方便地打破現實主義的銅牆鐵壁,演員在角色中自由進出,一會兒演戲一下子說戲,要呈現一個極空的舞台,呼應編劇的舞台提示,就是「一個中性的環境,四周無限的黑,無限的遠」。儘管這些小說完成於六、七十年前,但其展現出來的老舍對人類生存與生命價值的思考,卻具有絕對的現實意義。這齣改編自京味本色的文學作品,不拘一格地打造新京韻的風俗民情,將公眾的視野重新聚焦於作者筆尖的犀利與深情,應是前衛實驗關鍵的一次有力出擊。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