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時間迷航
我還真希望漸漸地有愈來愈多的人質疑為什麼需要如此多產,為什麼要不斷消費創意。當我們開始重視質勝過於量時,也許我們可以用比較多的時間做比較少的事,那時我們就有希望開始體會事情在時間上發生的滋味與價值了。
-
專欄 Columns
「嗨,John哥」
今年,當我看到這張教師節卡片上頭那閃亮亮的 「嗨,John哥」,我突然了解廿五年前,老師收到我的信,看到第一行就傻眼的感覺。這也讓我明白,無論在哪個年代,不同的年齡看事情都會有不一樣的角度與想法。
-
專欄 Columns
文
文的雙重含意:優美和掩飾,在生活中常可以相互置換,就像是服裝設計所需要的專業:優美,同時掩飾。以此類推,文字是用來表達意義的真實,同時,為了掩飾真實的意義;文明是人類進步的美好,同時,為了掩飾人類貪婪的進步。
-
紐約
雲門再訪「下一波」 同時迸發台灣文化風
雲門舞集十月上旬帶著去年發表的《屋漏痕》,五度參與紐約「下一波」藝術節演出,同一週內,剛好不少台灣相關文化活動齊聚紐約,讓紐約人感受到台灣的文創軟實力。如果能讓各單位整合資源、互相宣傳,或能達到更高的效益。
-
柏林
《森林前的夜晚》 克雷蒙思.席克精采獨白演出
十月登場、橫跨秋冬的柏林「歐洲戲劇節」,其中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思的獨白名作《森林前的夜晚》,德國知名男演員克雷蒙思.席克與義大利劇場名導安東尼歐.拉帖拉合作演出。導演以極簡的舞台與燈光裝置,讓席克充分發揮他的個人演員特質,創造了一個讓人不安的獨白劇場。
-
倫敦
阿喀郎獨舞《源》 深掘認同故事
英籍孟加拉裔的編舞家阿喀郎.汗,在九月中首演的獨舞新作《源》DESH中,面對自己的認同問題,深入挖掘,更述說母國孟加拉的文化與他之間的關係。透過數個故事的述說,在父與子、大人與小孩的敘事脈絡中,阿喀郎亦思索文化在世代間傳遞的過程,以及個人在社群中的角色改變。
-
巴黎
DV8新作Can We Talk About This? 揭露伊斯蘭主義爭端
暌違上一個舞作五年之後,DV8肢體劇場十月初在巴黎市立劇院,推出新作Can We Talk About This?,內容大膽揭露當今世界最敏感的伊斯蘭極端主義爭端。延續上個作品的記錄式舞蹈劇場形式,此作融合了舞蹈、劇場、影像和音樂,舞者以語言傳述、爭論關於宗教、暴力、思想自由等事件的意義。
-
北京
「亞彬和她的朋友們」 舞蹈新浪潮蓄勢待發
「亞彬和她的朋友們」舞蹈系列今年的第三季演出即將登場。這個二○○九年開始的舞蹈系列,在古典與傳統勢力強大的北京,為現代舞的發展打造了嶄新的平台。主要策展人王亞彬是中國舞蹈界的明星舞蹈家,以自身的豐富經歷與資源,主題性地年度策展,以委約創作的精神,給予她身邊的傑出青年舞蹈藝術工作者一個夢想的舞台。
-
香港
歷史人物搬演不易 《中山.逸仙》異地首演
大型原創歌劇《中山.逸仙》,原定九月底於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全球首演,香港是演出的第二站;然而在北京的演出,卻「因流程操作問題」而臨時叫停,反倒讓香港成了首演之地。編劇莊梅岩曾在訪問中表示對「想寫的孫中山是一個人,普通的、有缺點有遺憾的人」,是否這樣的處理,有不對主流口味之嫌?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王墨林《黑洞3》 探索個人存在的政治性
因為九二一震災的強烈感觸,讓王墨林展開了「黑洞」系列創作計畫,從生存處境、盲人身體到個人軍旅經驗,一路走來,在劇場中剖解存在中的巨大黑暗。新版《黑洞3》以「軍隊」為關注對象,軍隊不僅是國家的象徵,更是人類潛在殘酷暴力的黑暗慾望。劇中將把赤裸裸的暴力通過詩意轉化,用低限抑制的美學,表現一種無路可出的絕望。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音樂、影像一起流動 體驗日常的美好
目前相當受矚目的日本新生代多媒體藝術家高木正勝,他的創作不能單獨被定位於音樂或視覺的領域,而是橫跨兩者,將演奏與影像相互串連起來。旅途所見、日常生活點滴就是他構思的來源,他的作品呈現了強烈的流動特性,細膩與樸實的日式風格,讓高木的作品兼具實驗性與時尚性。
-
藝號人物 People 多角人生 從容演奏
小提琴家蘇顯達
身兼小提琴家、樂團首席、電台主持人,還有音樂系教授、主任、所長等各種角色,蘇顯達卻從來不曾為了過度忙碌而慌亂,似乎總能在緊湊的行程中游刃有餘,甚至時時掌握時間練琴,一手精湛琴藝永遠令人折服。從法國學成返台已經廿五年,回顧這一年來的人事滄桑,蘇顯達感觸良多,因此更珍惜每一次上台的機會,盡力地讓自己的演出趨近於完美,因為那是對自己人生的一個交代!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歌舞台灣,跳舞年代——台灣流行歌舞點名簿
「來跳舞吧!」燈光暗下,音樂起奏的時候,男男女女便在舞池中央,翩翩而起。 台灣的流行歌曲常帶動舞蹈類型轉變的浪潮,從一九二○年代留聲機放著純純演唱的〈跳舞時代〉,踩著俏皮的狐步舞步,到現在流行天王天后在舞台上大力展現的炫目的舞台效果、街頭舞蹈,與融合體操技巧的現代舞,每一個時代藉由流行歌曲所引發旋風的舞蹈風格,都大不相同。 每一個世代,都有著專屬於他們的歌曲,每一首歌曲,都帶來全新的跳舞時代。「跳舞吧。只要音樂還繼續響著。」村上春樹在小說《舞.舞.舞》中這麼說,跳舞吧,每一個年輕歲月的歌曲,也這麼說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或性感或炫技 普羅大眾愛舞「瘋」!
以流行音樂入舞,是大眾最熟悉的歌舞形式。從最早隨電影流行的社交舞,到七、八○年代,透過余光主持的「閃亮的節奏」傳至台灣的西洋流行舞曲,帶動最早的街舞熱潮,因應「勁歌」而生的「熱舞」,構成一般人對舞蹈的主要印象。我們忍不住要問,流行歌舞為何吸引普羅大眾?怎樣的流行音樂會促動人們起舞、如何起舞?流行歌舞和劇院殿堂的舞蹈,真的只能「河水不犯井水」嗎?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嫻雅舞者和狂野熟女相遇……
周章佞 × 〈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
火紅削肩拖尾長禮服襯出她高貴而優雅的氣質,一舉手、一扭腰,裙襬即隨著跳躍的身體在台上飛揚,轉身成了風情萬種的女伶,瞬間點燃滿腔熱情,她是雲門舞集資深舞者周章佞。從令人著迷的《九歌》湘夫人、《白蛇傳》的白蛇到《行草》的「永字八法」,周章佞以身體律動表現了專注、連貫、停頓與力道,令人驚豔。這次,雲門以十八首流行歌曲入舞的《如果沒有你》,周章佞將以一曲獨舞〈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展現熟齡內斂卻澎湃的情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一反輕盈跳躍 舞出沉重晦暗
邱怡文 × 〈不再想念〉
過去在雲門主要詮釋如「青蛇」這般輕盈、愉快、多跳躍動作的角色,自比為「當家ㄚ鬟」的邱怡文,這次一反常態,要以全身黑衣、舞出晦暗沉重的情緒,和最拿手的路數呈現極端。邱怡文的獨舞一路便改了三個版本,「中間老是有撞牆的感覺,為什麼跳一跳又跟音樂在一起。但每次只要一撞牆,就有新的東西出現。」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挑戰與三個女人的糾葛
蔡銘元 × 〈不只是朋友〉
和有些必須自行編舞的舞者不同,從歌曲〈不只是朋友〉到故事內容,都是林懷民老師先決定好再分派給蔡銘元:「關於這首歌,老師心裡已經寫好一篇小說,就是我和女人們的糾葛,有大老婆、小三甚至還有小四!我在台上非常忙,和太多女人真的很累。」不介意有沒有跳到自己最喜歡的歌,蔡銘元深知,太喜愛的歌曲和自己的生命經驗過於接近,難以保持適當距離,反倒是從非自己的部分出發,能一步步靠近某個意想不到的感覺。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佐著流行曲 對鏡子起舞
因為一次在洗澡時哼起白光的〈如果沒有你〉,讓林懷民靈感一動何不拿流行歌編舞?於是過去不強調個人特質的雲門舞者,在新作《如果沒有你》穿上花花衣裳,在流行歌中獨自或雙人起舞,身體質地或仍延續過去,這回卻要跳出屬於自己的新顏色、新表情。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人新視野—戲劇篇
改編西方經典 投射創作心境
今年「新人新視野」戲劇篇的兩位新秀,不約而同改編西方經典文本,來投射自身心境陳仕瑛的《三十而立》呈現三十世代身處於社會與家庭的不安與惶恐;而黃丞渝的《小壞物》則感同身受地解讀米蒂亞面對背叛的極端心境。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
「女流」當家 譜寫舞蹈新貌
今年的新人新視野舞蹈篇,非常女性!集結了董怡芬、林祐如、余彥芳、林宜瑾四位舞蹈女將,都是近兩年內南征北討、或編或舞的年輕新勢力,這股「女流」將在實驗劇場匯聚出怎樣的舞蹈地貌?如何以創作提出年度總結?令人引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