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亂紅》看似角色紛多,難以梳理,但沒想到因為分量足,表演與舞台得以對話。(許斌 攝)
演出評論 Review

雙身對照 更見興亡之慨

除了明清更迭,兩位小生楊汗如與李佩穎不斷以各自聲腔表述掙扎與質疑,清亮悠揚的崑曲與渾厚沙啞的歌仔,很輕易會將明朝的侯方域聯想成中國大陸,而清朝的侯方域代表台灣。本來只是不同聲腔的混搭,秦淮煙雨飄進了歌仔戲的挑戰,觀眾甚至忘了還有電子音樂,淡雅有緻的韻律也非常適時地點綴了表演。

除了明清更迭,兩位小生楊汗如與李佩穎不斷以各自聲腔表述掙扎與質疑,清亮悠揚的崑曲與渾厚沙啞的歌仔,很輕易會將明朝的侯方域聯想成中國大陸,而清朝的侯方域代表台灣。本來只是不同聲腔的混搭,秦淮煙雨飄進了歌仔戲的挑戰,觀眾甚至忘了還有電子音樂,淡雅有緻的韻律也非常適時地點綴了表演。

二分之一Q劇場《亂紅》

5/25~27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先從乾淨的殘骸開始。觀眾進場時,舞台上有個明亮的房間,光可鑑人的地板斜切成左右黑白兩區。透過左面牆上的大片鏤空雕花窗,可窺見牆後的文武場陸續上台準備,而右面的窗戶卻是高懸牆上,如囚獄。某種對比曲折已然明示。襯著如玲瓏花朵般的小窗,侯方域(楊汗如飾)於此區的書桌上振筆疾書,李香君(凌嘉臨飾)悠悠於後方起舞,當留辮的侯方域以鏡中人身分(李佩穎飾)飄然上場,觀眾已簡潔俐落地被帶入朝代更迭中的異質空間。

二元對比  呼應得宜

二分之一Q劇場對崑曲再生的嘗試,從來不僅於文字。導演戴君芳總是運用劇場元素再次營造幻想與現實的交錯,或者反覆掙扎的內心。往昔作品裡曾出現小貨車、以腳踏車為動力的旋轉、翹翹板,或者現代舞者、以精靈或現代裝扮出現的檢場,甚至布袋戲也曾吟哦上場。而此次《亂紅》,看似角色紛多,難以梳理,但沒想到因為分量足,表演與舞台得以對話。在真實和想像世界的來回中,表演也充滿整齊的二元對比,明朝侯方域與清朝侯方域、侯方域與阮大鋮(吳雙飾)、阮大鋮與李香君,還有丑角與說書人。所有劇場元素呼應得宜。

但若讀過孔尚任的長篇巨著《桃花扇》,對主要編劇沈惠如的用心會了解更多。憂鬱或者情意蘊藉,是崑曲裡不足奇的事物,但專注在興亡之感,男女之情只存風中斑斑,《亂紅》一百分鐘的演出著力最深。其中最引起注意的元素應是歌仔戲。選擇歌仔戲的最大問題在於太容易激起各種聯想,寄予過度強大的使命感。除了明清更迭,兩位小生楊汗如與李佩穎不斷以各自聲腔表述掙扎與質疑,清亮悠揚的崑曲與渾厚沙啞的歌仔,很輕易會將明朝的侯方域聯想成中國大陸,而清朝的侯方域代表台灣。本來只是不同聲腔的混搭,秦淮煙雨飄進了歌仔戲的挑戰,觀眾甚至忘了還有電子音樂,淡雅有緻的韻律也非常適時地點綴了表演。

悼明與戒清並存  角色都不是完整

也就是說,《亂紅》回身的歷史,在曲牌體與板腔體的編腔中,漂亮精采的重唱與對唱,並沒有擺盪模糊,而是悼明與戒清並存。也因為並存,於是,形骸俱碎,一個人變成了兩半,主要角色都不是完整。除了侯方域,飾演阮大鋮的吳雙,一人多角,從權奸到落魄戲子,多樣的面貌,為此劇留下另一種結束,意圖讓觀眾思考攀權結貴、見風轉舵與被迫進入體制,或許實則無異。值得一提,吳雙充滿詮釋的動作與抑揚頓挫的口白,賦予阮大鋮愛自己作品成癡的行動言語,足稱最搶戲的反派。

於是,最後,被紗幕前後分隔的不僅是李香君與侯方域,還有阮大鋮的魂魄與侯方域失了魂的身體。分合重疊的雙重影像,猶若所有人皆被拋置在此舞台。「花不語。花離枝。拂了一身花還滿。」我們甘心於一場命定的四散,觀眾腦海中留了一場明滅的記憶。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