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饗天開
我的偶像史卡拉第
這突然讓我發現,我就像是史卡拉第的翻版!雖然他跟我相差了三百年,並且戴著白色假髮,但我和他一樣,跟隨著「公主」來到了另一個國家,然後定居下來,並且在當地工作。而且,不同的文化也影響了我在藝術方面的發展,這是我如果留在美國就不會發生的事。
-
一字一劇場
因
情緒「因」何而來?例如:生活中對父母的不爽「因」何而來?因為他們「聽不懂!」「固執!」「代溝!」「不了解我們!」所以,不爽!英國哲學家休謨曾說:「原因和結果之間並無必然關聯。」意思是「不了解!」、「代溝!」和情緒「不爽!」不一定有必然關聯。
-
巴黎
巴黎夏日藝術節 寶萊塢風演出揭幕
在大多數劇院都放暑假的巴黎,藝文愛好者最期待的就是「巴黎夏日藝術節」了。藝術節今年從七月十四日法國國慶日開跑直到八月九日,為期廿七天、廿七個節目、在卅二個不同的場地演出,同時還有許多展覽及工作坊。今年開場戲是來自印度的《孟加尼亞誘惑》,是導演Roysten Abel為○六年德里電影節的開幕所作,五光十色、熱鬧非凡,頗有印度寶萊塢電影的排場。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德語劇場 就是要讓你不安
德國劇場的年度盛事「戲劇盛會」於今年五月六日至廿三日在柏林舉行。今年入選的十齣作品,都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讓觀眾在劇場裡觀看嚴肅剛烈的德語劇場,凝視當代社會的對峙。劇場的衝突,就是你我的碰撞,這的確是個不安的場域,這個美學架構讓德語劇場獨樹一格。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劇場與舞蹈大師的夏日哲學趴
七月的台北熱力四射,而每年伴隨著熱浪來襲的,則是有臺北藝術節撼動人心的各式演出,讓人驚豔。今年臺北藝術節主打著「一起混.夜.電」的口號,自七月底到九月初,精心籌畫了七檔精采的節目與為期六週的展演活動,邀請觀眾在盛夏的夜裡,避開惱人的暑氣,與中外的表演藝術團隊親密開趴。讓台北人夜夜遇見蘇格拉底,輕鬆地來場心靈充電。所以在本月份編輯部也鎖定了今年台北藝術節七月廿八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同時開幕的兩大鉅作:《麗特、丹尼、佛斯》和「與佛塞同步威廉.佛塞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搶先一步為讀者做最完整的介紹。 在二○○九年榮獲歐洲劇場大獎桂冠殊榮的克里斯提安.陸帕,無庸置疑地是廿世紀尚在人世最重要的波蘭劇場導演。與康托、葛羅托斯基齊名的他,首度將作品《麗特、丹尼、佛斯》帶來台灣,這齣以哲學家維根斯坦家庭關係為背景的創作,在陸帕所擅長的「舞台時間」的安排之下,相信將會帶給觀眾三個半小時難以喘息的戲劇震撼。<
-
紐約
林肯中心藝術節 名牌為主 不見「國際化」
雖然向來是紐約最國際化的藝術節,但今年的林肯中心藝術節排出的十檔節目,卻只有來自日本與巴西的兩檔算得上「國際化」,節目主軸分別是俄國馬林斯基芭蕾舞團、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和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內容不能說不好但不算新鮮,紐約客也因此少了一覽異國表演文化的機會。
-
柏林
「過渡」表演藝術節 惡女惡男大集合
「世界文化之屋」的「過渡」表演藝術節在六月中登場,今年的主題是「觀者」,所有表演都跨越觀眾與表演之間的疆界,觀眾必須窺視、參與、評論,不再被動凝視。台上的行為藝術挑釁的不單單只是考驗觀眾忍受瘋狂的能力,而是與社會無止盡對話,表演者把激烈的嘲諷交棒給觀眾,劇場裡的革命還是需要觀眾走進社會裡去完成。
-
倫敦
英倫出品《戰馬》奔騰 跨海勇奪東尼獎
由英國國家劇院製作的舞台劇《戰馬》,跨到大西洋彼岸,一舉奪得本年度東尼獎最佳舞台劇獎,更囊括最佳導演、舞台設計、燈光設計及音效設計等大獎。載譽歸國之際,也引發劇評討論,認為保守黨政府大舉刪減藝文預算之舉,恐有害未來藝術發展活水,期待政府要正視栽培基層劇場的創意生力軍。
-
北京
在社區拚出專業戲劇節 東城區發展戲劇有魄力
五月上旬在北京東城區揭幕的「南鑼鼓巷戲劇節」,不過是第二屆,規模就從第一屆的四齣戲發展到四十齣戲,整整擴大了十倍,而且具備國際性的視野,參演品質重量均叫人刮目相看,讓戲迷除了看到世界級的經典,也同時看到青壯輩編導演的新作。這也是近年東城區大舉投入資金,戮力發展戲劇產業的成績之一。
-
香港
中國戲曲節 粵劇《李後主》新版揭幕
今年的中國戲曲節自六月初開始進行約一個半月,規模似乎較去年小,但也配合傳統與創新並重的主題,當中不乏有心思的安排。開幕大戲是粵劇《李後主》新繹本,由剛在中國憑《情話紫釵》獲得「時尚戲曲大獎」的資深導演毛俊輝執導,由葉紹德編劇,粵劇紅伶龍貫天、南鳳及尤聲普擔綱演出;貫徹新舊融和的精神,《李後主》加入了不少現代劇場的設計元素。
-
舞蹈
在路上,諦聽凝視屬於「我」的風景
編舞家鄭宗龍的長篇舞作《在路上》,呈現了他在「旅行」中的思索、領悟與感受,自我的分裂與辯證,屬於他自己的風景。走進劇場,《在路上》提供的是這般景致悠悠的西塔琴蜿蜒繚繞,勾勒出異國氛圍。舞者們輕盈晃蕩入場,在不同音樂行進中變換身形,一如旅行者時時將身心裝進多變的世界容器裡。
-
戲曲
海派文化藝術節 繽紛多彩戲曲風
七月台灣的戲曲舞台很「海」!由傳大藝術主辦的「海派文化藝術節」,從七月初的上海越劇院揭幕,到下旬的上海京劇院大陣仗來台,兩院各自帶來自家經典好戲,將讓台北的觀眾看到精采繽紛的海派戲曲美學。
-
戲劇
走過跳舞時代 看見女人堅韌身影
尚和歌仔戲劇團的音樂劇《白香蘭》,改編自團長梁越玲之母陳蘭的真實人生故事。女主角曾是「黑貓歌舞團」成員,也曾在歌仔戲團演出,如同許多堅韌的台灣女性,在丈夫過世後一肩挑起養家活口、扶養子女成人。融合傳統歌仔戲和西方歌舞劇的表演形式,《白香蘭》是一齣跨越傳統和現代的台語音樂劇,由作曲家李哲藝創作的專輯《一蕊香蘭》,更入圍今年金曲獎的「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
-
藝號人物 People 波蘭劇場大師
陸帕 打造時間魔法 挖掘人性真實
即將帶著作品《麗特、丹妮、佛斯》首度訪台的波蘭劇場大師克里斯提安.陸帕,是波蘭劇壇廿世紀最重要的三位導演之一。與康托、葛羅托斯基齊名的他,其劇場特點亦是關於時間的處理,他讓時間成為劇場的角色,在空間中任意延長、壓縮、停頓,而時間的進退處理,是為了讓出空間,表現角色的人性部分,並用演員的寫實性,來更挖掘人物更深層的真實。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NSO音樂總監談2010/11新樂季
呂紹嘉:樂團廿五週年,正是創造自己聲音的時刻
二○一一年,蘊含了許多意義,不僅是建國一百年,也是國家交響樂團(NSO)創團廿五週年。而對現任音樂總監呂紹嘉來說,距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指揮這個樂團,至今也有廿年的時間了。在眾望所歸下接掌此職,也在眾所矚目下走過精采的第一個樂季,接下來的重要時刻,呂紹嘉究竟是如何精心策劃全新的樂季,讓歷任音樂總監齊聚一堂、名家共襄盛舉;排出膾炙人口的古典節目、加上一點新鮮的聲音?藉這個機會,且聽他自己細說分明!
-
焦點專題 Focus
樂團曲目與聽眾品味
在宣佈接掌NSO的記者會上,呂紹嘉曾說,今日的生活步調,大家都要快,他希望能夠「慢」下來。看到二○一○/一一樂季曲目時,不免會想,這樣的曲目要如何「慢」?呂紹嘉在第一年即大膽挑戰史特勞斯的《艾蕾克特拉》,只能用「超快」稱之。一年下來,NSO交出的成績單,證實了呂紹嘉在樂季手冊裡推崇的「高水準的演奏實力」與「無窮的潛能」,不是客氣話,其中的因素固然很多,他的曲目安排功不可沒。
-
特別企畫 Feature
影像揮灑 舞蹈世界更繽紛
透過影像呈現舞蹈,已因觀念改變而發展出眾多路線。舞蹈加入了影像語彙,成為觀賞對象不同的再創作,與其說是一種浪潮,不如說一種必然。在歷史與傳播科技演進的推波助瀾下,舞蹈與影像巧妙結合彼此的優勢,相輔相成,在今日具備了高度分享與便利性,也成為新的創作媒材。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影共舞 打開另一扇門?
由於影像拍攝(攝影機加入)的過程,讓舞蹈與影像的主客關係,產生了各種有趣的辯證,到底,從現場性的舞蹈表演,到虛擬性的影片播出,算是舞蹈藝術?還是影像藝術?從編舞家的角度來看,從劇院舞台的框框,躍進電子螢幕的框框,成品到底是螢幕上的舞蹈?還是舞蹈創造出的螢幕?其中最值得玩味的,還是編舞家本身對於影像的態度。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安於「舞」的現代芭蕾大師
繼二○○六年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來台演出《身體協奏曲》,編舞大師威廉.佛塞的作品將再度訪台,只是這次不是舞作,而是由他親自規劃策展的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讓台灣觀眾得以看到他在舞蹈與肢體上的豐富思考,以及他與不同領域的激盪成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思考—編舞家說
黃翊:我只是試圖找最接近我心中畫面的表現方式
七年級編舞家黃翊,素有「可怕的孩子」之稱,除了早慧的編舞天分外,他結合影像、科技裝置與舞者表演的創作概念,更屢屢引起討論。然而,在一片跨領域創作的潮流之中,他的科技舞蹈實驗非為競逐流行的順風車,這個從小就對影像和科學有濃厚興趣的舞蹈創作者,顯然對「編舞」和「舞蹈」有著深度解構/探索本質的強烈企圖心。這次專訪巧合地以E-mail往返的「數位訪問」形式,請黃翊暢談他舞蹈結合影像的創作經驗,以及持續拓展編舞概念與舞蹈呈現方式的威廉.佛塞所帶給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