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首度舉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首度引進「藝術市集」的概念,將華山園區打造成一個定時、定點舉辦的國際表演藝術交易平台,並擔任串連的樞紐,藉由邀請國際策展人來台,意欲塑造台灣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表演藝術產業交易所。然而,活動承辦的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坦言,在華山這個場地舉辦「表演藝術市集」,又要同時兼顧「專業」與「親民」的任務,執行上需要克服許多困難。
在國外行之多年的「表演藝術市集」(Arts Market),向來是表演團隊爭取在國際舞台曝光、借助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管道。在這個著重商業交易的機制中,表演藝術如商品般,透過展覽、會議、工作坊、showcase等模式,讓買方(策展人)和賣方(團隊)進行互動與交流,其中,showcase可說是促成交易的一大關鍵。近年來,亞洲地區積極參與藝術市集活動,以韓國和澳洲為例,常由政府資助以國家為單位組隊,大舉於市集中推銷該國的表演團隊。而像新加坡、韓國更主動籌辦表演藝術市集,爭邀國際專業人士參與,積極爭取國際能見度。
只有台灣團隊 難吸引國際策展人
過去,台灣表演團隊要登上國際舞台,大多採單打獨鬥的方式,路途艱辛漫長而遙遠。去年,經過多番研究討論,終於落實執行的「華山藝術生活節」,首度引進「藝術市集」的概念,將華山園區打造成一個定時、定點舉辦的國際表演藝術交易平台,並擔任串連的樞紐,藉由邀請國際策展人來台,塑造台灣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表演藝術產業交易所,也讓國內表演團隊有了一扇面向國際發聲的窗口。然而,活動承辦的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坦言,在華山這個場地舉辦「表演藝術市集」,又要同時兼顧「專業」與「親民」的任務,執行上需要克服許多困難。
首屆「華山藝術生活節」吸引了將近九萬的觀眾人次參與,並促成當代傳奇劇場和EX-亞洲劇團獲邀至香港和新加坡演出。今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以「市場」、「創意」及「生活」三個面向切入,卅天內共有超過四百五十場的活動,其中「表演藝術市集」,預計邀請來自荷蘭、以色列、日本、韓國、大陸、香港及新加坡等地的國際策展人來台。于國華說,對策展人來說,挑選節目除了藝術面的判斷外,還要考慮合適的檔期和藝術節屬性等行政面的問題,過程需要一些時間,「去年籌辦時間過於匆促,今年邀請策展人時,我們已經試探了未來合作的發展,甚至洽談以台灣為主題的藝術節的可能性。」
就于國華的觀察,目前對台灣節目最有興趣的還是亞洲國家,像是中國大陸、東南亞、香港和新加坡這些地方。「相較於其他國際重要藝術市集,華山藝術生活節規模小、資歷淺,而且全都是台灣節目,先天條件的限制,讓我們不容易接觸到國外重要的策展人、經紀人。」于國華認為,這中間必須花一些金錢和時間去投資,跟這些人打交道、交朋友,才有機會把他們請來,不然他們寧可選擇去蒙特婁、新加坡或韓國,那種各國表演團隊都有,「一站購足」的國際性藝術市集。
華山場地有限制 兼顧「專業」與「親民」不易
「表演藝術市集」是一個專業的商業活動,團隊需要一個熟悉的場域環境,才能有最好的表現,策展人也比較容易判斷節目的演出效果。華山不是一個設備完善的正式劇場,不管多努力去克服空間的障礙,畢竟跟一個比較完整、專業的場地有所差距。于國華說:「對策展人而言,當然看得出節目有沒有潛力,但對團隊本身,不僅表現會打折扣,而且也會質疑,在華山這樣的場地,是不是有可能完整展現它的演出。所以我會期待,藝術市集最理想的場所,當然還是一個常態演出的劇場。」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華山是一個非常親民的地方,台北人習慣在假日到華山走動,它本身就有很好的聚眾功能,很多平常不進劇場的民眾在這裡,看到了表演、認識了團隊,間接地幫助國內的藝文市場開發潛在的觀眾。」于國華強調,「藝術市集」當然是華山藝術生活節的核心,但整個活動的規劃其實是市場的縮影,一個三角形的結構,最底層有非常多人的參與,金字塔頂端才是專業的藝術經紀人。因此,未來如果要繼續辦下去,需要尋求平衡與兼顧「專業」與「親民」的方法。「一方面場地的硬體條件上必須要升級,讓專業的部分被突顯,另一方面就是擴大民眾的參與,以定時、定點的方式,呈現熱鬧、多元的活動型態,讓觀眾知道每年在華山都會發生這樣嘉年華般的表演藝術節慶。」于國華說。
「文創劇場」 是一種投資概念
今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有一項引發議論的創舉,那就是「文創劇場」首次實驗新的補助規則:補助的金額多寡不再由評審決定,而是根據演出售票的票房所得來計算補助金額。于國華表示,「文創劇場」的經費來自於文建會編列發展「定目劇」的預算,因此這樣的補助辦法反映我們對未來定目劇的期待,它的製作、行銷,必須用另外一套不同的經營模式來看,要考慮市場,考慮觀眾。「文創劇場是基於產業發展的想像所做出來的計畫,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實驗看看,並沒有企圖建議讓它變成一個普遍性的補助政策,它也不可能取代文化資產保護或是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但我相信這套方法會更接近真實的市場,反映市場的運作──觀眾、成本、票價,所有東西都是變動的。」
于國華說,「文創劇場」已經是一個投資的概念了,但因為今年沒有辦法做到投資跟回收,所以變成一個相當特殊的補助形式。「理想的方式是,當政府的資源加上票房的收入,達到團隊與政府共同商議的成本,獲利後,政府可以從團隊身上回收票房一定的比例,錢回流到共同基金,這個共同基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去支持另外一個作品。我覺得這樣的做法不論對未來定目劇或是藝文產業的發展,會是一個比較有力度的方式。」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通過,各項法令配套、創投機制紛紛出爐,對表演團隊而言,「華山藝術生活節」提供了一些想像的可能,例如海外市場的開發、文創產業的雛型、變動的藝文生態……藝術團隊或許可藉此契機,開始思索自我的定位及營運的策略,以更正面的方式迎向市場、邁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