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滿廿週年的德國「脈動劇場藝術節」,邀請全球約五十名策展人參訪並召開策展人會議。大多數與會者都同意:混搭不同藝術手法,自在呈現開放而非定論式內容的演出,正在大量吸引創作者與觀眾的目光中。
七月成立滿廿周年的德國「脈動劇場藝術節」(Theater Festival Impulse),邀請全球約五十名藝術節策展人參加並召開策展人會議。
大多數與會者都同意:混搭不同藝術手法,自在呈現開放而非定論式內容的演出,正在大量吸引創作者與觀眾的目光中。
將跨界進行到底的作品愈來愈受青睞
過去,我們提到跨界劇場的時候,大多是因為表演形式混搭了戲劇、舞蹈、影像、或不同劇場手法於一爐。例如:曾經來台演出過的英國DV8舞團,擅長結合影像、裝置、與舞蹈。德國舞蹈大師碧娜.鮑許引領風騷的「舞蹈劇場」,讓舞台佈景、音樂、舞者的演出都充滿戲劇化。
現在,愈來愈多中型或小型劇場創作者,他們的演出已經把舞蹈/戲劇/影像之間的藩籬徹底打破。劇場老饕對於這樣的新鮮形式感到有趣,劇場新鮮人更為這樣的形式與內容所吸引。這類將跨界形式進行到底的劇場,尤其大量出現在劇院/劇團/舞團,可以持續獲得官方補助的德語系國家,如德國、奧地利、瑞士、及荷蘭等。
擁有超過一百個國家級、區級、市級、社區級劇院的德國,從金碧輝煌的德意志劇院,到僅有一百多個座位的社區劇場,往往可以在國家充沛的文化贊助之下,早早就將隔年的全年節目排定。這樣的規律,讓獨立藝術家跟新成立的劇團,都得另闢蹊徑來爭取演出機會。
強調文本,強調整體舞美效果的製作,固然早早就可獲得劇院的邀約。但是,需要長時間磨合與實驗的製作,更可以提供新手得以殺出重圍,獲得評論家和劇場界青睞的機會。脈動劇場藝術節這次挑選的十餘個製作,就幾乎都是將跨界進行到底的作品。
數個風格殊異作品的精采呈現
「柏林劇團」(BERLIN)演出的Tagfish,描述開發商想在廢棄礦區開設五星級飯店,代表不同利益的個人在圓桌開會。然而劇場只見七張椅子上的個人投影,會議持續互動進行,真正的演員卻從來不曾出現於台上。
被德語劇場界公認遲早將成為下一個德國天團的「嬉嬉樂劇團」(She She Pop),將莎劇《李爾王》改由三個退休老人同飾一角,這三人正是台上另外三名演員的親生父親。現場投影、預錄影像,加上老先生們穩健而樸素的演出,讓觀眾尖叫喝采連連。
由知名演員Fabian Hinrich單人由傍晚演至月亮爬上半空的作品,加上一匹馬一輛腳踏車,和一個專門幫他收音的錄音師,就在廢棄的牧場邊,叨叨絮絮地說了一百個人類的發明。表演空間的自在移轉與演員魅力,使得這個戶外演出充滿綜藝遊樂的氣息。
比利時編舞家Andros Zins-Browne編作的《主人》The Host,由三個牛仔打扮的舞者,在滿屋子慢慢充氣的大大小小氣墊上面跳踢踏舞。腳下慢慢膨脹變形的大地,讓翻滾攀爬其上的牛仔,帶有想要馴服或重歸往日生活的悲哀。最後,氣墊被牛仔全部消氣,然後搬走。當劇場恢復成空的空間時,現場的熱烈氣氛也瀰漫著感動的色彩。
最重要的是:創作者的終極關懷是什麼?
經過評審團將近兩年的篩選,這些來自德國、瑞士、奧地利、比利時德語區的團隊,分別在科隆、杜塞朵夫等四個德國城市演出。策展人從下午開始看戲,然後就乘遊覽車到下個城市看下個製作,直到凌晨方休。
甫就任馬德里藝術節總監的朋友說,成熟的跨界演出,已經很難將之單獨形容為戲劇、舞蹈或多媒體劇場。來自挪威國家劇院的同行則認為,傳統劇場和強調跨界多樣性的劇場,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創作者的終極關懷是什麼?如果僅僅是形式聰明,或者用力氣要讓內容奪人眼球,幾輪演出過後就會證明,這樣的機關算盡將會是徒勞的。
當大家問到台灣狀況如何時,我說,台灣從來不缺生猛的創作力,但是,我們因為市場小,觀眾與官方贊助者都很期待新作品。所以,我們的許多嘗試就顯得急就章或生吞活剝。然而,創作者沒有太多時間來沉澱或整改,又得展開新一輪的創作。而且,我們不管是媒體或大眾,都比較偏好原創作品,而不是那麼青睞經典。
此時,大家紛紛對觀眾期待新作品這個主題,發表各自所遇到的痛苦與解決之道。然而,就在回旅館的巴士上面,我突然想到,如果有個藝術節,指定創作者以跨界形式來改編經典,這樣,算不算是原創新作品的問世呢?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吧。
相關網站:
脈動劇場藝術節 www.festivalimpulse.de
嬉嬉樂劇團 www.sheshepop.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