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蜜莉.狄更生》 與漫遊時空的女詩人相遇
作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隱士女詩人,艾蜜莉.狄更生詩作中活潑大膽的意象、空靈簡潔的語言和對自然萬物的深刻觀照,總是能激發許多藝術家再創造的慾望。由哥倫比亞集體創作劇團導演派翠西亞.艾瑞莎執導的《艾蜜莉.狄更生》,更是以獨特的南美洲文化視角,和這位偉大的十九世紀美國女詩人對話。藉此機會,我們也訪問到導演本人,請她一談她對該劇的創作思考與個人的劇場經歷。
-
演出評論 Review 人生在世,豈「吃飯」而已?!
評兩廳院新點子劇展「湯顯祖 在台北」
古時每年中秋,蘇州虎丘曲會中「穿雲擊石」的唱腔表現,此時此地的觀眾自然不能期待──這若從策展角度的「潛意識」推斷,真叫人既痛且嘔;然而,三團編創者竟能新編文本,各以其認同的角度,採用不同的策略與湯氏對話──而且還不盡能求得知音,其情真摯,是正值得喝采!
-
演出評論 Review 形式之美與貧瘠的話語
評無垢舞蹈劇場《觀》
《觀》裡出現的音樂是一個霸權,一直主導著觀客在審美上的一種飽和狀態,而身體在這裡只是用一個一個的行列來顯現,左右對稱把表演空間填塞成為一張接一張的視覺場面。走,持續不斷地走,音樂少了肉體的反應,卻走不出一個意味來,使得走路在這裡愈來愈呆滯化。
-
回想與回響 Echo 期待更有溫度的新世代之聲
「新人新視野」藝評座談會記錄摘要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兩廳院合作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是給畢業五年內的年輕創作者的製作展演計畫,也讓我們看見了新世代創作者的創作樣貌。去年底做了第二屆的呈現,演出後舉行的藝評座談會,邀來參與第二屆徵選與演後評選的三位委員,一起發表他們對此次發表作品的看法與觀察。
-
新藝見/新銳藝評
生如蟲鳥,殘忍華麗的苟活
觀眾隨樂生院內的紙船燭火指示,靠近位處邊緣的野台,細小火光或明或滅,將生者的腳,步步接引到死者的領地,生、死原先一分為二的世界,彷彿被悄悄地僭越了。納骨塔裡安置焚燒的靈魂,而廣大的俗世,同樣棲息著煎熬的肉身;也許,那並沒有太多的分別?死者、生者,只是分置世界的兩端,都要殘酷、華麗地苟活。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蕭邦 纖弱憂傷下的澎湃靈魂
今年適逢蕭邦二百周年冥誕,三月也正是他的出生月份,全球樂壇也紛紛以音樂會紀念這位大師。作為古典音樂中永遠的「鋼琴詩人」,大家總記得他作品的纖細與感傷,雖然也相當符合他的外在形象,但深究他的人生,卻不難發現,他刻意與世人保持距離的文雅面貌下,其實燃燒著澎湃的靈魂和想像力。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為蕭邦慶生 國內樂壇熱鬧滾滾
三月一日是蕭邦的生日,適逢「鋼琴詩人」的兩百週年冥誕,國際樂壇從年初即展開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台灣樂壇從二月底開跑,系列的、單場的紀念音樂會,各路名家輪番上陣,講座、廣播也紛紛出籠,今年台灣也「非常蕭邦」!!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灣國際藝術節《鼓動 心動》
葛魯賓格 昂揚少年敲擊「心」震撼
來自莫札特故鄉薩爾茲堡的打擊樂家馬汀.葛魯賓格,青少年時就以卓越技藝驚豔世界樂壇。三月中他將與指揮家呂紹嘉、國家交響樂團同台,演出以色列當代作曲家多爾曼為他所寫的打擊樂協奏曲《時間停頓》,輕快的甘美朗、西西里舞曲、搖滾、探戈、古巴爵士、低限音樂等等風格皆在曲中展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北巴赫音樂節 齊聚各國菁英
海慕特.瑞霖領軍 台灣首演《聖約翰受難曲》
由台北愛樂合唱團籌畫的「2010台北巴赫音樂節」,將美國奧勒岡巴赫音樂節的模式移到台灣,安排指揮大師班課程、教學表演到完整的演出,擴大徵選國際優秀指揮新秀研習、國際徵選演出歌手,並邀請指揮大師班總監湯姆斯.戴維斯及巴赫最佳代言人海慕特.瑞霖聚集台灣,將首度獻給台灣觀眾這部《聖約翰受難曲》叱咤二百多年的曠世鉅作。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精選—鞋尖上的精靈」
白建宇 擊動琴鍵召喚傳奇
被譽為鋼琴怪才、另一位「布梭尼」的韓籍鋼琴家白建宇,自小享有神童之名,更從不同的鋼琴教育家手中習得一身好功夫,除了能詮釋多樣曲風,更以龐大且廣泛的曲目聞名。他將帶著一身傳奇技藝訪台,在指揮家呂紹嘉帶領下,在「NSO精選鞋尖上的精靈」音樂會中帶來浦羅柯菲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河水湯湯--為雲門演出《聽河》而作
上帝賜給世人千萬條淙淙淌水的河流,中文卻刻意還贈上帝一條,不是真的為上帝造一條河,而是命名。我們在天上指出了一條天河。所以,在無人且無光的深夜裡,如果你側耳聽去,便能遙聞迢遠的水聲,恰如幽咽流泉,流過牽牛,流過織女,並且橫絕宇宙。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流淌大地穿越歷史 映照文明風景
河流與神話密切相關,或許河流汨汨貫穿大地打開人類起源。德國哲學家蓋爾也說,神話創造和構建的過程由起源神話開始,它包含對現有世界的想像,以及存在時間和持久性。回顧敘述混沌太初,神話充斥河水的豐富意象,神話和文明同受大河撫育造物,河流反映了旺盛的創造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乘載少年啟蒙 包容滌淨人生
亞洲文學中的河流書寫
在亞洲文學裡,很有趣的是,儘管地域與語言不同,許多作家以河流為書寫題材時,都選擇回到一個少年的視角。藉著少年的依河生活,彷彿也隨著河水歷經生命的啟蒙,生命無論悲喜濁淨,卻也在文學家如大河般細膩多樣的筆下,得到大河廣闊無私的包容洗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河流 與音符的遨遊
古典音樂中的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無論是遠古神話或是城市風騷,河流總淡然看透一切,浪花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聽聽史麥塔納的《莫爾道河》Moldau,點滴雨露匯聚成河,承載整個民族的情感流過城都鄉野。淙淙水聲中,成敗真的轉頭皆空,不變的只有奔騰無息的江水滔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恆常真我?無常無我?
從「恆河」與「尼連禪河」看印度文明之生命觀
從生物學來看,每滴水都蘊含著無量生命的循環故事。而河水是人類最易得到的淡水。因此,河流也是人類各種「大河文明」的搖籃,從文明史來看,河水各種性質與現象啟發許多哲學思辨與宗教行為。特別是河水的潔淨力與與相續性,對印度人的生命觀啟示,孕育為恆河文明的特色之一。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河流 帶來深山裡的物與事
台灣文學中的河流書寫
賽納河對左拉的文學有沒有起過實質作用?台灣作家筆下的河流,對他們而言,意義何在?這對我來說,也像是河流所帶來的「深山裡的東西」,那些我們還無可辨識、無法辨識、不願辨識,卻曾/會在我們記憶中形成認知地圖的種種物事,它們總是靜靜流動,因著河畔的人們如何看待人事、自然環境,而有了微妙卻不可見的轉變。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聽河》悠悠 生命如斯
以詩、舞、視覺 林懷民說河流的故事
命中帶水的林懷民,住在河畔,不少作品與水有關,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分別有四條河感動了他,讓他看到不同的風景。今年,他把從淙淙河水中得來的領悟,化為舞作,結合詩意而豐富的影像,舞出《聽河》,這是一齣沒有傳統符號的當代作品,訴說的卻是人生永恆的課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藝聞二○○九 哪樁最吸睛?
「二○○九年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評選結果揭曉
評選過程簡述 二○一○新年伊始,《PAR表演藝術》雜誌循往例籌辦「二○○九年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評選。但與過去不同的是,本屆工作時程提前,預計三月前完成全部選舉作業並公布。評選過程保留觀眾網路評選,同時較過去增加第二階段的評選流程,希望呈現不同觀點的評選面向。 第一階段評選準備工作,先由「表演藝術聯盟」整理二○○九年重要表演藝術相關新聞一百三十則。經過十五位表演藝術代表第一輪初評,選出重要新聞卅七則,以及推薦重要新聞事件六則。第一輪評選的標準包括:重要國外來台節目;國內團隊重要出訪行程;法令編修;表演藝術相關出版,以及其他項包括新政策、人事異動、重要獎項頒贈等。 一月八日,第二階段複選會議在中正文化中心董事會辦公室舉行,由《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黎家齊主持,參與者包括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兼任主席)、高雄市政府台北辦公室主任范巽綠、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江宗鴻、戲劇工作者鴻鴻、舞蹈工作者金崇慧、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陳錦誠、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秘書長于國華。經逐條討論後做成重要決議:為完整呈現「事件」的發生及影響,改以「藝文事件」取代「藝文新聞」。經過兩輪投票,最後依得票數選出二○○九年十大藝文事件。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掙扎求存或沉潛?荒蕪?
南台灣近年劇場生態之觀察
與千禧年之前的熱鬧動態相較,南台灣近年劇壇脈動顯然趨於稀落、面向有限,進一步言之,處於傳播媒體日新月異、地方藝文補助機制貧血、公立民營大小劇場有限種種劣勢前提之下,劇烈地影響著劇場創作的多元性與原創性、人才新秀的斷層、小劇場的永續經營,確實長期存在著結構性的危機,前景堪慮。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投資與扶植並行,讓好的作品與市場共存
過去,由於南台灣以重工業與勞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人口型態,長期忽略人文藝術的發展,被視為「文化沙漠」。二○○○年之後,愛河整治成功所帶動的流域文化活動、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城市閱讀運動、精心連結打造的文化資產及社區營造網絡、綠美化推動成果,讓鋼鐵之都搖身一變成為綠色都市,增添不少人文氣息。去年,世運在高雄盛大舉辦,開閉幕結合在地文化與國際視野的創意演出,讓人驚覺高雄這十年來的蛻變。隨著「南部兩廳院」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動土,高雄市將具體轉型為一個以藝術文化為主的現代化都會。在這個趨勢下,官方的文化單位將扮演怎樣的推手角色?本刊特別專訪高雄市文化局局長史哲,請他一談對高雄市表演藝術文化未來發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