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哲說:「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扶植一個好的劇團,而是讓它轉型、升級成足以創造產業價值的規模」(林韶安 攝影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投資與扶植並行,讓好的作品與市場共存

專訪高雄市文化局長史哲

過去,由於南台灣以重工業與勞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人口型態,長期忽略人文藝術的發展,被視為「文化沙漠」。二○○○年之後,愛河整治成功所帶動的流域文化活動、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城市閱讀運動、精心連結打造的文化資產及社區營造網絡、綠美化推動成果,讓鋼鐵之都搖身一變成為綠色都市,增添不少人文氣息。去年,世運在高雄盛大舉辦,開閉幕結合在地文化與國際視野的創意演出,讓人驚覺高雄這十年來的蛻變。隨著「南部兩廳院」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動土,高雄市將具體轉型為一個以藝術文化為主的現代化都會。在這個趨勢下,官方的文化單位將扮演怎樣的推手角色?本刊特別專訪高雄市文化局局長史哲,請他一談對高雄市表演藝術文化未來發展的思考。

過去,由於南台灣以重工業與勞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人口型態,長期忽略人文藝術的發展,被視為「文化沙漠」。二○○○年之後,愛河整治成功所帶動的流域文化活動、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城市閱讀運動、精心連結打造的文化資產及社區營造網絡、綠美化推動成果,讓鋼鐵之都搖身一變成為綠色都市,增添不少人文氣息。去年,世運在高雄盛大舉辦,開閉幕結合在地文化與國際視野的創意演出,讓人驚覺高雄這十年來的蛻變。隨著「南部兩廳院」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動土,高雄市將具體轉型為一個以藝術文化為主的現代化都會。在這個趨勢下,官方的文化單位將扮演怎樣的推手角色?本刊特別專訪高雄市文化局局長史哲,請他一談對高雄市表演藝術文化未來發展的思考。

Q:就你的觀察,南方的表演藝術生態所面臨的根本問題為何?

A雖然高雄各方面的基礎和台北有很大的差距,但它基本的香火和類型,無論是舞蹈、戲劇、音樂都還是有,五臟俱全。特別是,很多表演藝術人才都是來自南部,這裡是大量人才產生的地方,只是我們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這是市場很現實的因素。長期以來,南方的經濟模式是由勞工為主的製造業組成的大都會,在這樣的狀況底下,過去藝文在南方一直是邊緣和少數,雖不見得是文化沙漠,但市場不夠大卻是事實。能夠在南方默默耕耘工作十幾年的藝文團體,我覺得都很值得欽佩,至少它為南方的藝文發展延續著香火。

我認為,高雄的藝文發展比較有機會變化是這十年,其中可分為兩個階段。二○○○年之後,高雄長期在現代化建設的差異,受到了重視,作為一個現代化的都會,它的欠缺和不足在這幾年內獲得了改善,包括城市景觀的改造、捷運的通車、水的問題等等。二○○六、○七年之後,這些建設已經有成果出來。為什麼這會和在地藝文發展有關呢?因為整個藝文產業生態還是和現代化的都會共生,如果都會的現代化沒辦法完備,自然就留不住好的人才。因此,都市基本機能的改造,可視為藝文發展的基礎,再加上世運主場館、流行音樂中心、高雄小巨蛋以及未來的南部兩廳院(編按: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所有的硬體設備陸續完工到位,接下來就等軟體的力量了。

 

Q:提升南方表演藝術的發展,你認為首要的工作是?

A現代化的藝文產業模式,建立在看表演要付費的基礎上,這跟非現代化的都市不同。大部分保留傳統藝術形式的都市,它的經濟的流程,來自於民間信仰,人民捐獻香油錢,廟出錢養歌仔戲團、布袋戲團。在我看來,歌仔戲、布袋戲可以從廟口演出到電視上播出,因為電視也是免付費的媒介,當然兩者的經濟規模和來源有差異。因此,都市的藝文發展要轉型,除了拓展藝文人口之外,既有藝文人口的消費習慣要改變,整體市場的消費習慣也要跟著改變。如果這關不能過,城市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文化創意更是強調價值的販賣,而不是實體的販售。

 

Q:在協助表演藝術團隊轉型上,高雄市文化局有沒有具體的做法?

A大概台灣所有的表演團體,都會覺得政府的奧援不足,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思考的是,除了提供資助以外,什麼是表演團體更迫切需要的。因此,從今年開始,我們有一個比較大的策略方向,就是展開投資型的扶植和參與。我們投注更多努力在宣傳面、觀眾面、行銷面上,全面性地和表演團體合作。過去政府的扶植補助計畫運作了那麼多年,也有各方不同的意見,其中比較大的爭議在於,這套辦法很難被檢驗,因為它沒有數字量化的標準。從長遠的國家文化政策來說,政府挹注這樣的經費所得到的成績,其實相當輝煌;但就純市場派的觀點,它無法用產值來計算。我的看法是,投資和扶植要並用,需要被保存和保護的藝術,適用於扶植型的補助;有市場性的作品,則可以投資型的扶植,協助團隊進行產業化。投資型的扶植,除了財務上,大家共同承擔盈虧;在運作上,投資者也必須參與整個製作。因此,文化局在角色上,不只扮演著文化行政或主管機關的官僚指導角色,更要積極地去了解團隊的運作模式,介入更多。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扶植一個好的劇團,而是讓它轉型、升級成足以創造產業價值的規模,相信好的作品可以和市場共存。

 

Q:南方在表演藝術發展上的優勢和特色為何?

A傳統表演藝術的旺盛活力,向來是高雄縣市的一大特色,例如高雄縣每年舉辦的偶戲節、歌仔戲大匯演,已成為招牌。在現代表演藝術上,我們期待能整合在地團隊的資源,合作發展出南方表演藝術的特色,但前提在於觀念要走出南方,甚至思考大台灣、亞洲華人圈的文化,而不是鎖在南方。就表演藝術的內容型態而言,我並不覺得南北能產生這麼大的區隔,但由於都市的環境和生活型態的不同,提供的創作條件就會有所差異,例如高雄的生活型態比較慢活,創作者有更多時間去孕育一個作品,製作成本相對較低,能運用的空間也比較多。更關鍵的是,當我們張開雙手,擁抱文化藝術工作者同時,我們也得從本質上讓這座城市的人民相信,文化是這個城市所需要的,文化是生活中的重要環節,當然這並非一蹴可及,需要很多配套的方法。以去年世運主場館的落成音樂會,以及開閉幕活動來說,也許對台北而言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情,卻足以讓南部民眾驕傲,因為他們開始有了信心,開始認同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

 

Q:未來南部兩廳院的成立,你預期將對南台灣的表演藝術生態有何影響?

A面對南部兩廳院即將動工,以及高雄小巨蛋、世運主場館、流行音樂中心的陸續完工,我們最常聽到的質疑是:「高雄準備好了嗎?」我認為,這麼多場館的設立,命定地要給高雄帶來一些挑戰,不管是表演藝術的量或質,甚至藝文市場的人口,我們都在跟時間賽跑。首先,我們要讓這座城市的人,要能欣賞這座城市的藝術家,看這個城市的劇團,願意支持這個城市的表演者;同時,我們也是一扇窗,帶民眾看見其他國家正在發生的表演。就像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一樣,政治經濟的中心,不一定是文化藝術的中心,而這個命定的決策,正促使高雄轉型為一個以文化藝術為主的現代化都市。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