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詩、舞、視覺 林懷民說河流的故事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河的舞台 生命之書.雲門舞集《聽河》 《聽河》悠悠 生命如斯

以詩、舞、視覺 林懷民說河流的故事

命中帶水的林懷民,住在河畔,不少作品與水有關,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分別有四條河感動了他,讓他看到不同的風景。今年,他把從淙淙河水中得來的領悟,化為舞作,結合詩意而豐富的影像,舞出《聽河》,這是一齣沒有傳統符號的當代作品,訴說的卻是人生永恆的課題。

命中帶水的林懷民,住在河畔,不少作品與水有關,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分別有四條河感動了他,讓他看到不同的風景。今年,他把從淙淙河水中得來的領悟,化為舞作,結合詩意而豐富的影像,舞出《聽河》,這是一齣沒有傳統符號的當代作品,訴說的卻是人生永恆的課題。

台灣國際藝術節《聽河》

3/18~20  19:45 

3/20~21  14:45  

台北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他出生的那一天,農曆上寫著「雨水」。命中帶水,因此林懷民愛到處跑,奔忙勞碌無停歇。水與生活居處有關,《薪傳》在新店溪畔舞者們胼手胝足搬石拓荒間舞動而出,《水月》與《煙》裡都有著水。住在淡水河邊,陽台望出去,河水潮汐洶湧。三十歲時的河,六十多歲與河,河水的傾訴,人的傾聽。「當時新店溪沒什麼水,也就沒有聽到河。」林懷民笑說:「我們其實很少聽河,在人生當中,很多呼喊都聽不到,因為我們太忙,太自以為是了。」

無暇聽河,聽不到河,然河水並不就此停止聲音。林懷民去了印度,養生送死的恆河,佛陀悟道的尼連禪河,在此之前,他從來沒想過要去印度,但一個念頭突然就決定要去了。朋友聊起此事,一旁的美國靈媒依莉莎貝大笑回答:「那個召喚一直在你心中,只是你沒有去傾聽。」河水持續低吟,生命持續行走,「其實河只是關於時光、生命的象徵,所謂『逝者如斯,不捨晝夜』,聽起來詩意,同時也非常寫實。」林懷民引《論語》中孔子臨江之歎。「那個『逝者』就是水流過去,時光流逝。」

時光,歲月,生命,河流。不在於敘事或議論,林懷民以河為引子,來跳舞,關於河的舞,關於如舞的河。

林懷民生命中的四條河

林懷民說,他生命中有四條河流。新店溪賦予他身體舞動的靈感,土地情感與前進豪氣匯聚成《薪傳》。一九八六年,雲門舞集瀕臨暫停,他來到了峇里島,一晚十元美金的民宿,陽台前有條小河,人們在河中洗澡,男男女女在水中講話,年輕人仰躺河上,聆聽鳥鳴,人與自然如此融合。有一天,他去看火葬,十幾具屍體燒掉,火燒到與椰子樹同高。半夜,他被人聲吵醒,在陽台上看見村民將骨灰、祭品燒入河中,他們在大石頭上念經,喪家就坐在旁邊。

第二天早晨,河水紅紅綠綠五顏六色,骨灰祭品布滿河中,河水髒亂汙染。當天下午,突來的一場大雨,林懷民回到房裡,看見河水變得乾淨清澈,鳥鳴依舊。黃昏來臨,男男女女一樣來洗澡。那條河像個小恆河,沖走才剛發生的生死物事,好似,一切從未發生過。

中年的林懷民,生命情態轉為從容、安靜。第一次去印度時,他看到人們就在街上洗澡、大小便,生命和死亡一起發生,與佛陀時代情景沒有什麼改變。「除了感到奇異,也非常感動,這時就知道佛陀很了不起,他也是人,同樣在那樣的烈日下行走。」河和所有文明相關,恆河是最驚人的,養生送死盡付其中。林懷民在恆河邊,看到火化後未燒盡的屍體沿河而下,下游的朝聖者舀起混著骨灰的河水吞飲、沐浴,他驚駭於印度人面對人生無常的自在,於是不再算計,豁達升起。

傾聽河  傾聽生命

一九九四年林懷民去佛陀悟道的印度菩提迦耶,在廟外的尼連禪河靜坐發呆。旱季時,尼連禪河只是一片河灘,流著細水,去時是雨季,水滿帶泥,河泥有深有淺,像一片地毯。他看著河水,水彷彿靜止,似乎兩千五百年來毫無改變,佛陀時代至今,印度人的生老病死同樣在此發生消逝,時間彷彿一瞬之間。佛陀苦修六年,最後決心渡河,在菩提樹下得道。「佛陀渡河是驚人的,一個人在山洞裡修道是屬於自我完成,那與渡河,走進人群,是不一樣的。」這個渡河是思及眾生,發願解脫眾生,那一渡山河轟然,而佛陀在樹下,安定澄澈。

佛陀從菩提樹下站起來後,走去瓦拉那西的澡堂,他想要將體悟到的事情告訴大家。現今從瓦拉那西開車到菩提迦耶要七八個小時,佛陀一步一步地走著。「我每次去那裡都很感動。」林懷民說:「尼連禪河那次,時光的感覺很奇特,我們常說河流和時光,河水不只是流過,它告訴你許多流逝的事。山固定在那裡,但河水可以是任何東西。」

二十年來,林懷民與淡水河晨昏相伴。在勞碌的生活中,林懷民只要看看天空,看看樹,看見木棉花火紅盛開,看到一隻小狗、一個小孩,精神便安適美好。他曾經十天不出門,在家裡吃冷凍水餃,做家事,整理房間,將一切安頓好,就能走到陽台上看河,聽河。「在家中,夜裡的河是驚人的,即使燈光微弱,你也能感覺它在那裡。」林懷民描述:「夜晚,一切沉靜下來,河就跳了出來,顯得非常龐大,即使你無法看到與聽到河水流過,但它會突然出現,告訴你我在這裡。尤其當漲潮時,河離出海口近,幾分鐘嘩啦嘩啦地澎湃拍打,會令人呆住。」萬籟俱寂時,河水幾乎像是進到家裡,每次氛圍不同,「夜裡被河水驚醒的感受卻是一樣的,那是一種龐大的生命力和能量,非常驚人,也很令人感動!」

詩意、視覺與舞蹈  匯成《聽河》

林懷民的新作《聽河》是一齣結合詩意、視覺與舞蹈的作品。製作群於去年夏天開始了河流的影像拍攝計畫,台北淡水河、中部大甲溪…‥全匯流在《聽河》中。河有許多表情,快樂的或憂鬱的,「的確是有些哀愁在裡頭,因為水的歡樂明媚從來就是不多的。」河水有各種面貌,涓涓細流、潺潺溪水、瀑布、洪水、土石泥流,從藍色、金黃色、到泥土色,從日出日落到晴雨交加。八八水災本不在預期之中,但影像攝影張皓然還是去拍了,他到大甲溪沿岸橋墩,近距離拍攝颱風過後挾帶滾滾泥流的河水。張皓然說:「好像站在一個巨大黑洞前,整個人快要被吸進去。」

中元放水燈也入鏡,夜晚的水燈非常難拍,哪裡有祭典就到哪裡拍,但又想拍攝出不同型態的水燈,殘破的或搖曳的或浮沈的,雲門團隊甚至自己買水燈放流拍攝。「水燈代表逝者,亞洲文化中都有這個意涵。著火的水燈在黑暗倒映、流動著,舞者在前方舞動,那段非常美。」林懷民說。

張皓然拍攝影像,將素材交給王奕盛設計影像,林克華負責視覺與舞台設計。林懷民解說:「視覺已不只是個裝飾,而是種語言;水流不只是種佈景,而是個道具。」水要如何出現,何時出現,水從出來的第一秒到舞蹈結束的最後一步都不能有誤差,必須製作一片長達六七十分鐘的DVD。所有音樂、舞蹈、視覺彼此相關,現場舞者與影片中人須配合動作。舞台則是素樸的白與黑,白色布幕延伸至白色地板。前置拍攝的河水與舞蹈影像與舞者交疊互動,也許後方是惡水,前面舞者是喜悅的;或許銀幕是美麗涓流,前方舞者卻是悲傷的。舞蹈動作方面,運用了拳術原則,將之轉化為舞蹈發展。這是一齣沒有傳統符號的當代作品,訴說的卻是人生永恆的課題。

想在河邊種一棵大樹

河水映照生命風景,亦是心靈倒影,慾望與生死如焉流淌。關於時光,來來去去的生命,林懷民說了這一段:「我父母親過世的時候,我並沒有很傷心,而後,每一天都思念他們。是思念,而不是因為死亡而傷心。我記得將父親的喪事辦完後,弟弟跟我說辦得很圓滿,非常喜悅,因為他很用心。」他繼續說:「我們家就是這樣子,這事情是可以接受的,可是非常想念,每一天都想念,但想念的時候並沒有傷心。」他平靜而坦然:「如果我明天就走了,也一點都不會傷心,生死只是生命的過程,而且是必然的過程。」

如果人生中還有什麼慾望,那是什麼?林懷民說,他希望擁有一棵樹,種一棵大樹,在淡水河畔,他總想著要種什麼樹。河水在這裡,生命也在這裡,河流呼喚我們,我們傾聽已知與未知的時光,入海之前,深流不止。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