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演出評論 Review
膚色是粉妝生活的美,或生命的錘鍊?
舞台視覺美學堪稱相當成功,曾文通、Mohamed Fita Helmi與服裝設計賴宣吾的合作,實踐了這齣政治劇的美學昇華;演員的身體質地也幾乎呈現了生活錘鍊的痕跡和苦難,同時,由內而外的表演方式,讓我對演員的表現都為之驚艷。然而,所有美極並近乎儀式性的呈現,無法說服我對劇作背後那段現實歷史的認同和理解。
-
演出評論 Review
「守貞」?還是「不舉」?
多「說」,顯得繁重疲累;少「說」,又覺得缺乏說服力。情節糾葛的進退兩難,展現在劇情最後「治療室」的那一場;子超被「虐打」、女兒小刀偷聽、Apple興致勃勃地旁觀湊熱鬧、寧謙坦白失去的痛楚與痲痹,以及采姐匆匆表白的離開。 這麼地錯綜複雜,卻是輕輕地(不是魔幻虛無地)交代,使得我像是被劇情「排斥」在外,進不了角色動機的周折,也不敢奢望「感動」。
-
回想與回響 Echo
看不見泰雅的失真音樂劇
除了幾步「高山族」舞步,兩首泰雅語歌、服裝之外,完全看不出泰雅文化特色。舞台上,泰雅、漢唐、日本人在一起,沒有語言隔閡,沒有習俗磨擦,沒有想法差距,奇也!其實,其中的關係極為複雜,本應為非常好的題材,可惜編劇沒想像力、沒深度、沒辦法發揮。這齣戲說是在瑞典、在秘魯、在埃及,都可以。
-
新藝見/新銳藝評
無時無地的族群音樂劇
不像美國音樂劇近年來過度強調的「政治正確」走向,每個族群都要刻意在劇中安排角色,在彼此嘲弄族群刻板印象時卻也強化了這種意象;《吉娃斯迷走山林》相較之下,顯得自在又沒有包袱,自由遊走在各式文化風格中,成功凸顯了台灣多元文化融合與複雜歷史背景交雜下的痕跡。「無時無地」的山林迷走,卻也意外地讓各族群的觀眾皆找到了最舒服的觀看位置。
-
新藝見/新銳藝評
若有似無的監獄空間,實實在在的監禁氛圍
整場劇只見兩名囚犯,一個若有似無的監獄空間,一個實實在在的監禁氛圍。兩位演員的對話與肢體,在簡單的四道代表監獄空間的防線之中,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因為真正的監獄空間亦如其舞台所呈現的一樣貧乏,觀者被放置於監獄空間以外的視角,理解處於監牢裡的人怎麼互動。如同兩名囚犯生活的單調與無奈,我們得以在四道防線後的牆壁視角透視其掙扎與無以比擬的孤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人的角度,重新航渡鄭和的海洋
鄭和去世五十年後,葡萄牙航海家達伽瑪抵達印度的古里,和當地人衝突而幾乎殺光了城裡的男丁,並將他們的耳朵割下堆成小山,這是當年鄭和病逝的城市。之後西方的殖民力量穿過海洋來到亞洲,毀掉了鄭和在南洋建立的貿易系統和人文生態。海洋是我們的母親,人們透過海洋可以相互照顧、交流,可是人們卻透過海洋傷害彼此。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做鄭和?就是要從人的角度,從海洋的角度去看鄭和,這個人值得重新去認識他。
-
特別企畫 Feature
「聽」,讓我們在劇場共鳴
優人與美國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的相遇,始於威爾森二○○七年一月的首度訪台,接著優人應邀在同年七月到威爾森的水磨坊藝術中心駐村,然後發展出了《鄭和1433》的合作計畫。與大師的幾次相遇,讓優人劉若瑀看見大師的美學堅持與劇場思考,她發現,威爾森與優人擁有共同的劇場信仰「聽」,一起聽,並成為一個one。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越記憶與想像的內在航行
劇場與歷史之間,本來就有相當深刻的關係。早期希臘悲劇,都是在在舞台上演出城邦歷史,讓雅典公民得以接近歷史現場。義大利歷史哲學家克羅奇(B. Croce)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羅伯.威爾森強烈個人風格的前衛劇場,我們有了探索歷史的另一種角度。《鄭和1433》這齣戲,本身就是一趟探索內在記憶的自由航行,威爾森是船長,而他邀我們與他同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文化景觀與夢境拼貼
夢境般的意象、非線性的敘事、極簡的肢體、跨文化的色彩這些這些,建構了觀者對羅伯.威爾森獨特劇場風格的認知,而這樣的風格也是在摸索的創作歷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從不同時代的作品,本文為讀者剖解威爾森劇場敘事的發展脈絡,風格化的劇場從何而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東西合璧汲取抽象 打造極簡之美
《鄭和1433》,羅伯.威爾森首度與台灣設計團隊合作,知名的服裝設計師葉錦添與擔任舞台技術指導的國內劇場設計師王孟超,將如何與威爾森打造這次跨文化合作的舞台視覺?本刊特別訪問葉、王二位,一談與劇場大師合作的過程與心得。
-
特別企畫 Feature
鼓聲、爵士、歌仔戲 激盪呼應鄭和故事
威爾森在《鄭和1433》中運用了非常多樣的聲音元素,優人的鼓樂自不可少,他又運用了爵士樂、歌仔戲,邀請爵士樂手迪奇.蘭德利("Dickie" Landry)與歌仔戲小生唐美雲參與,並在劇中使用了非常多樣的樂器,而這一切正是源於主角鄭和,他這東方與西方撞擊的人生旅程。
-
焦點專題 Focus
麗調艷歌琵琶行
說書先生或二或三,男著長衫女穿旗袍,琵琶紙扇相伴,一啟口吳儂軟語,唱說古往今來這就是蘇州評彈,已經久違台灣觀眾多時了。一月中,由江浙滬各大評彈團體菁英的特別組合,將以前所未見的浩大陣容,訪台演出新編書目《四大美人》,敷演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的絕世風流。演員除了有評彈十大金榜的男女狀元黃建華與張建珍,還有各團裡舞台形象亮麗的新人,更讓演員重新拼檔排演,堪稱「青春版」的《四大美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00~2009 大事記
● 政治經濟事件 ★ 藝文事件 2000 中華民國第一次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陳水扁、呂秀蓮當選中華民國第10任正、副總統。 國內股市從萬點跌至4,000多點,台幣貶值貶破1美元兌33元重要關卡。 象神颱風來襲,大台北地區淹水損失慘重。 美、英兩國領袖與全球科學家共同宣布完成「人類基因圖譜」草圖 ★ 陳水扁總統就職典禮上,首次委託國人創作樂曲並演出,為馬水龍的「天佑吾土福爾摩沙」。慶祝晚會演出雲門新作《年輕》首段。 ★ 台北、台南、高雄縣與台中市的文化中心,升格成立文化局。 ★ 公視製作12集的「台灣小劇場」節目,回溯廿年來校劇場的變遷。 ★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被「國際芭蕾舞雜誌」選為十五位年度人物之一。 ★ 歌仔戲名伶廖瓊枝餘紐約獲頒「亞洲最傑出藝人金獎」。 ★ 台北市台灣水泥公司「士敏廳」正式對外開放。 ★ 3P表演藝術網因缺資金挹注,被迫關閉。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簡靜惠辭職事件引發成政治風波。 ★ 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突破中共封鎖,順利加入聯合國教科文外圍組織OISTAT。 <p style="margin-left: 1
-
即將上場 Preview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2010點子鞋」
舞蹈新世代 帶來芭蕾驚喜!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的「點子鞋Dance Shoe」迄今邁入第七屆,向來是讓年輕編舞者展露編創長才的平台,今年也邀集黃懷德、葉名樺、王國權、蔡博丞與許程崴,將為喜好芭蕾、喜歡創意的觀眾帶來驚喜不斷的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一:網路世代的新媒體現象
雜談眾議百花齊放 專業仍可笑傲江湖
數位時代來臨,人們不再停留在平面閱讀或電視觀看,互動性強的網路改變了新的媒體閱聽習慣。在這個人人都可發聲的虛擬肥皂箱上,評論更見百花齊放,演出行銷手段也緊跟潮流與觀眾互動頻繁但變動中也有不變,專業依舊是堅強的基本面,動盪之後總有新秩序出現,就看你「適」或「不適」。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二:消費時代下的表演藝術
打造品牌到解讀市場 藝術也能是好生意?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文化經濟學」成為顯學,商業與藝術在「文化產業」的論述裡成了一件事,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核心之一的表演藝術,雖然仍在時代變遷的趨勢下,摸索自己的定位,但面對來勢洶洶的消費市場,也不得不尋找順勢發展的力量。向來強調創作本位的表演藝術生態,開始思索觀眾的需求,反省作品價值和市場的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三:表演藝術教育的多元化
課程趨於多元實用 為藝術環境培養全面人才
因應大學科系的開放設立,這十年內表演藝術相關科系的變化也明顯易見。老牌藝術大學除了維持原有的特色,也拓增與新興文創產業呼應的課程。而新興科系則破除舊有思維,設計應用性強的課程,讓學生得以多元發展。更因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需要,非屬傳統教學領域的藝術行政管理也漸成校園中的顯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四:創作的世代交替
沒有英雄的時代,誰是大師接班人?
這十年來,大師級的創作者一隻手數的出來,創作圈的接班焦慮瀰漫,連國藝會也推出計畫來栽培。但社會環境改變,孕育大師的溫床已改沒有革命,沒有市場,沒有職業環境,只是消費、世故、冷漠、空虛,如此匱乏的年代,新世代想穩定創作都不可能,還要問:「接班人在哪裡?」嗎?沒有英雄的時代,誰是大師接班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五:新科技對創作的影響
影音互動成要角 科技打破「第四面牆」
近十年來,「跨領域」的蓬勃讓藝術的創作與表演激盪出無限可能。在各類藝術邊界逐漸模糊的同時,科技與表演藝術的結合不僅是另類的「跨領域」,更使得新製 作更多元、更精準並且在某些程度上變得更簡單。不管是影像或聲音,藉由數位科技的互動性,讓觀眾的觀賞經驗,都大大超越了以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六:兩廳院的行政法人化
轉換身分制度鬆綁 打造台灣與國際的接軌
二○○四年三月一日,兩廳院成為我國第一個行政法人機構,從此得以正名,合法獲得國家經費的保障,不受公務機關人事、會計法規的框限,又有更具彈性和效率的優勢,可以更為自主進行長遠的節目發展規劃,也能發展國際劇場合作計畫,讓台灣表演藝術界能夠更有機會與國際接軌,增加文化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