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以國家榮譽 讚揚傑出貢獻者
二○○九年十一月十日在位於法國巴黎市盧森堡宮的國會大廳,法國前文化部長、也是現任國會副議長塔斯卡女士代表法國總統頒授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a Lgion d'honneur)給台灣表演藝術中心兩廳院的董事長陳郁秀女士,這是法國政府贈予國內外人士的最高榮譽之一。 本刊特邀法國在台協會學術合作暨文化處處長周子牧,撰文介紹「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的淵源和意義。
-
焦點專題 Focus
走進外百老匯 選一場藝術的冒險
相 較於「百老匯」,「外百老匯」不是只集中於某一地區的某些家主流劇院,而是分散的紐約上中下城各地的劇院。如同地點的分散,外百老匯的製作也是風格多樣, 五花八門,除了百老匯所有的類型都有外,多媒體跨表演領特技馬戲都可以上陣。相較於百老匯的商業取向保守品味,選擇百老匯,就是多了冒險創新的空間。
-
焦點專題 Focus
紐約台客推薦 外百老匯五大發燒製作
如果你現在就要到紐約,你現在就想體驗外百老匯的創意魅力,有什麼發燒製作可以讓你選擇?本刊特邀三位旅居紐約的劇場「台客」,根據他們的第一手觀察,為您精選五檔火紅製作,讓你的外百老匯之旅深刻又驚喜!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未來評論備忘錄
國際劇評人協會的這十一條職業準則,雖然沒有更多執行細節,只能作為劇評家在寫作時,提醒自己的良心條款。但這些內容背後呈現了三個傾向,反映出當代劇場與劇評的時代條件。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香港文化界 反對以「文化」之名建高鐵
香港政府計劃興建「廣深港鐵路」,並將總站設在西九文化區,從而讓造價由原來的四百億暴升至七百億港幣,更要犧牲原來與世無爭的一條新界村落「菜園村」數百村民的家園。官方認為是有利於西九文化區未來的文化藝術發展,鐵路將帶來更多的觀眾;但表面上受惠的香港文化界卻站出來反對,直指其邏輯思維本末倒置。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朗侯夫《哈姆雷特夜總會》 延續布萊希特精神
巴黎奧德翁國立劇院邀請前東德導演馬堤亞斯.朗侯夫,連演三十三場雷霆萬鈞、符碼支解亂竄,長達四個半小時的《哈姆雷特夜總會》。這個去年製作上演的作品,初期被法國媒體、劇評罵得體無完膚,此番進軍巴黎依舊掀起一陣論戰,只不過一年後,漸漸有人看出端倪,開始讚嘆朗候夫如何苦心帶著昔日逝去戰友的精神,繼續在今日的劇場中匍匐前進。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文化奧林匹亞」 為倫敦奧運展現文化風華
英國官方為倫敦奧運所策劃的大型活動「文化奧林匹亞」,期待各行政區域的民眾都能參與,能透過奧運的舉辦推廣英國文化特色,讓奧運除了是運動的舞台,也是呈現英國藝文活動與創意產業的舞台,因此文化奧林匹亞將這次的徵選命名為「讓藝術家作主」,共有兩千多個企畫報名,最後選出十二個具代表性的企畫案。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德翁女形》柏林演出,三大巨星同台辯證雌雄
劇場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芭蕾舞天后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編舞家羅素.馬利分特(Russel Maliphant),三大表演巨星在柏林的「歐洲戲劇季」(Spielzeit Europa)同台演出性別辯證大作《德翁女形》Eonnagata,加上舞台服裝是時尚鬼才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親自量身訂做,讓《德翁女形》成為柏林劇場界人人期待的大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卡內基廳「古今迴響」 呈現中國音樂今昔風貌
卡內基音樂廳在十月底十一月初,舉辦「古今迴響:歡慶中國文化」藝術節,三周內四十多個節目,有音樂會、舞蹈、演講、展覽,呈現中國音樂的傳統和現代風貌。
-
跟著音樂去旅行 Travel with music
印尼甘美朗 來自眾神的祝福
樂天知命的印尼人許或不了解甘美朗對世界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只是謹遵傳統與古老教誨,由她伴隨著爪哇人所有的生命禮儀、信仰儀式。人們相信甘美朗是眾神與先賢遺留下來的智慧,能夠為人們指引出良善光明之途,以形塑完整的人格道德為根基,進而成就社群與國家的興旺,以及安樂和諧的美好世界。
-
藝視窗 News
烏帕塔舞蹈劇場選出新藝術總監,碧娜.鮑許老夥伴出線
【台灣】 中華民國第一位女性作曲家 賴孫德芳辭世 作曲家,也是空軍一級上將參謀總長賴名湯遺孀賴孫德芳女士,於11月1日在美國舊金山灣區探親期間,於睡夢中安詳辭世,享壽九十。 賴孫德芳女士主修合唱指揮及作曲,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女性作曲家。曾任教於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台灣師範大學),培育第一代音樂家。後隨夫婿赴倫敦擔任武官,於三一書院研習作曲。由於體認拓展外交事務的重要性,她辭去教職,以深厚外文造詣協助賴將軍。期間更創作了《鋼鐵軍─陸軍進行曲》、《藍天─空軍進行曲》、《海上─海軍進行曲》、《國光》、《勝利路》、《春風吹遍世界上》等進行曲,這些樂曲在三軍各部隊鼓舞全國軍民,功勞非凡。一九五○年美軍更曾為了喜愛她的作品而贈送三艘驅逐艦送給台灣海軍,由她親自接收。一九六九年美國空軍樂隊也以她的作品錄音,以《環球進行曲》出版發行。 賴孫德芳不僅是「國防部示範樂隊」成立的推手,更在她的提議下,改為徵召義務役士兵。除了軍歌之外,她的聲樂曲繽紛流暢、充滿本土民情,器樂曲巧思無限,有若印象樂派畫筆,甚為動人。(李秋玫) 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任黃維明 接任北市交團長 應台北市文化局之邀,東吳大學音樂系系主任黃維明將出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12月起正式上任。1960年出生的黃維明為小提琴家,畢業於光仁小學及中學音樂班,後赴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進修小提琴演奏,並畢業於辛辛那提大學音樂研究所。先後待過維也納藝術家室內樂團,並任美國哥倫布交響樂團協理首席及首席等,活躍於歐美古典樂壇達16年。1989年返台擔任國家交響樂團前身聯合管絃樂團首席,之後到學校任教。黃維明擁有豐富的演奏資歷,同時致力於音樂教育,在國策顧問許博允力薦下,受台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延攬,決定委以重責大任。(廖俊逞)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簽約動工 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設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自由開放的創作國度—漢堡「坎波納格」
「坎波納格」(Kampnagel)位於德國第二大城漢堡的城北,佔地遼闊,但建物外觀毫不起眼,看起來就像幾座大廠房,除了建物外牆上斗大的字母〔k〕稍引人注意之外,坎波納格的建築與傳統美輪美奐的華麗歌劇院或現代新穎的劇場相較,絕對缺乏特色,很難令人聯想到這裡會是德國境內,提供自由創作藝術家最大的製作與演出場域,同時也是備受國際矚目的當代藝術發表平台。
-
藝妙人物事
不認同、不攀緣 方能體嚐自在之味
人與念頭、慾望、意識形態的緊緊認同,往往使人喪失自由解脫,若能看透這些,不認同,不攀緣心靈不與人事物緊緊掛勾,不藉助與不依賴外在人事物,方能體嚐自由自在之味。從這個角度來講,「失去」是一件好事情,在災難中,人的頑強慣性模式才會動搖、打破。即使在台灣近年來的低迷環境中,「天災人禍無法影響慧命與覺性。」
-
一本藝術經
張經緯 從音樂人生到電影人生
以《K. J.音樂人生》一舉入圍今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與「最佳音效」三項的香港紀錄片導演張經緯,在六年期間陸續觀察記錄了香港小鋼琴家黃家正的成長,用鏡頭說出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張經緯也曾有自己的「音樂人生」,學了廿六年的大提琴,也曾擔任香港小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但他終於還是在電影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
-
藝@CD 台灣管絃樂的多重樣貌
關於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樂典—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系列錄音
編按:兩廳院啟動的「樂典國人創作、演出、錄音發行計畫」,是以「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為出發,將以三至五年間,推出近20張由國人作曲、國家交響樂團(NSO)錄製的「樂典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系列CD。第一波將推出馬水龍、潘皇龍與賴德和三位的錄音,接下來將於明年第一季再推出盧炎與蕭泰然。為讓讀者瞭解這幾位作曲家的創作特色與樂曲,本刊特地轉載由音樂學學者陳漢金為本系列錄音所撰的介紹專文。
-
藝@電影
琴鍵之後的人生
以鋼琴師為主角的電影,通常都有精采的音樂與電影情節相伴,也映襯出琴鍵之後繁複多變的人生。十二月剛好有多部與鋼琴師有關的電影,讓你在琴音之外,再探生命的絃外之音。
-
藝@展覽
陳界仁錄像 披露帝國意識的扭曲歧視
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陳界仁,在廿年的創作生涯中,關注議題始終圍繞在歷史、政治等不對等權力關係的批判。本月推出個展「帝國邊界Ⅰ&軍法局」,藉由兩部錄像作品,分別探討「帝國意識」對他國人的歧視,與政府對人民進行集體「腦部思維能力的阻斷手術」的隱喻呈現。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兩廳院聖誕音樂會—楊呈偉的聖誕百老匯
轉眼間,又到了每年最令我期待的十二月。 十二月,很特別,有著無比熱鬧,歡樂充滿喜悅的聖誕節,迎向新的一年的跨年。 翻開節目表:楊呈偉,一個熟悉的名字,耳熟能詳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曲目,讓我不用大老遠的飛到紐約,走進音樂廳彷彿置身於紐約的百老匯。這些曲子將會帶給我歡樂與喜悅的感動。上次我錯過了機會,這次再次邀請他到台灣,當然不能再錯過這場聖誕音樂會。 十二月的另一個日子:十二月三十一日,跨年/新年音樂會,成為我近年來必定要欣賞的音樂盛會之一。 早些年說到新年音樂會,腦海中第一個想起的就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次總是幻想著我是那皇宮貴族的小公主,優雅地在觀眾群中盡情享受著迎接新年所帶來的歡欣氣氛。 慶幸的是兩廳院也將新年音樂會的風潮帶進國內,讓我不必羨慕著那些貴族們,我也可以像是參加著化妝舞會的小公主,在水晶燈下自由自在的人群中穿梭。可以想像,當演奏到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中的第四樂章,相信那份感動絕對會讓我起雞皮疙瘩地捨不得散場。 聖誕節不一定要去餐廳吃貴貴的聖誕餐;跨年也不一定要一窩蜂地人擠人在瘋狂倒數中渡過。 不管是一個人,兩個人,一家人,一群好友,這兩場音樂會只要帶著輕鬆愉悅的心,都能感受到這些曲子帶給你滿滿的祝福,充滿著喜悅溫馨的美好夜晚。 文字|水晶 愛看電影、愛看表演的大女孩。一個月至少都會看三場演出。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飛人集社《煮海的人》、黃蝶南天舞踏團《惡之華》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與未來同步
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幾乎是每個表演藝術工作者一生必得去一趟的「朝聖」之旅。每年七月,城內外近百個你可以想到的表演場所,可能是宮殿、可能是修道院、可能是貴族宮邸的庭園、也可能是河畔、街道、學校操場的任一角落,上演著上百齣大小不一,形式各異的表演節目,生活在這裡,幾乎只要走出家門,出外曬曬太陽,就可以和藝術不期而遇;通宵達旦、舉城若狂的節慶氛圍,更著實令人欣羨。 然而攤開法國地圖,你會驚訝地發現,亞維儂雖然號稱法國中南部普羅旺斯省的第一大城,卻只是一個徒步走完一圈僅需一小時的彈丸之地。出了亞維儂城,便是野郊農地,和南邊的馬賽、尼斯,或者北邊的南特等其他城市相比,幾乎沒有其他競爭的優勢。但令人驚訝的是,六十三年來,每年夏天亞維儂藝術節依然吸引了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究竟這個老字號的藝術節擁有何種魅力,能夠與時俱進、歷久不衰?而亞維儂經驗又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創造表演藝術的未來趨勢,引領而非迎合觀眾品味的策略,不僅是亞維儂藝術節成功的祕訣,更是國際各大藝術節共同追求的策展理念。本刊從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等世界重要藝術節的觀察中,展望二○一○年即將登場的第二屆台灣國際藝術節,提供這個與世界同步創作,具備深厚潛力和旺盛企圖心的國際藝術節,一個值得借鏡的方向。在強調「跨界」、「跨國」、「跨文化」的策展理念,「自製」、「原創」節目的品牌精神下,明年台灣國際藝術節所帶來的一系列精采節目,本刊帶讀者搶先目睹「未來之眼」。 從過去中發現未來的潮流,從傳統中找到創新的可能,「南管女兒」王心心不斷跨越藝術形式與藩籬,打造「南管」的現在進行式,為傳統再造新生命,其成績有目共睹。這回,她要和林肯中心全本《牡丹亭》的最佳杜麗娘代言人、崑曲青年旦角錢翊同台,堪稱是傳統戲曲史上五百年來頭一回,兩種戲曲音樂破天荒融合。究竟,南管和崑曲要如何攜手彈同調?身為聯合國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王心心和錢翊如何定義「傳統」?兩位離開藝術原鄉的藝術家,又如何在他鄉吸取養分,滋養個人技藝發展?透過越洋對談,我們看見兩位女子要傳統在自己手上發光發亮,推動傳統大步向前行的堅毅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