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演出評論 Review
不同世代 訴說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這次演出,雲門2團的舞者們表現了高度的專注力與精確的動作質地,但節目安排上則有待調整,同時把三支抽象又份量沈重的當代舞蹈放一台,對一般觀眾是吃力的。看完雲門2團讓人憂喜參半;喜的是台灣的現代舞發展已有相當的水平,憂的是舞蹈生態仍舊陷於曲高和寡的狀況,關鍵在於沒有文本劇情、敘事內容的抽象肢體,觀眾難以入門、理解。
-
新藝見/新銳藝評一場共同追尋劇本現代意義的旅程
我曾猜想歐斯特麥耶運用悲喜交替的節奏、俗雅雜交的語言,可笑卻能傳遞精神困擾訊息的肢體動作,將會提高刺激觀眾獨立思考運作的可能。雖然我不確知每個觀眾的答案與心理反應,但起碼透過劇作、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我看到的不僅只是文本和角色詮釋,而是在觀看與被迫思考的過程中,轉而發掘屬於個人、對於這世界的體認與心理真實。
-
特別企畫 Feature十個面向 認識潘玉良
潘玉良,我們對這個名字的認識,可能多半來自鞏俐主演的電影《畫魂》,以及國際拍賣會上屢屢創下的新高拍價。但是,她的人生、她的性格、她的藝術,我們畢竟瞭解不多。透過十個面向的切入,讓我們打開走入潘玉良這位奇女子的生命大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民初奇女子 超越時代的動人傳奇--
潘玉良生平的小說與影劇演繹
不論是小說、電影、影集中的潘玉良,為了凸顯傳奇經歷而產生的戲劇張力,相較於她死後在拍賣市場拍出的高價,反而都忽略她在巴黎生活艱苦的一面。她的作品才是她人生的主角,她的奮鬥鼓舞了女性藝術家,或許扭轉世人的偏見,才是她一生最大的成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畫魂》作曲家
錢南章:雖然創作形式不同,但我們都是愛家的藝術家
資深作曲家、也是國家文藝獎得主錢南章,於本樂季應邀擔任國家交響樂團的駐團作曲家,最大的任務,就是為年度旗艦製作、歌劇《畫魂》作曲,歷時半年日以繼夜的筆耕,完成了六百多頁的管絃樂譜、一百多頁的鋼琴譜。錢南章表示:「歌劇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劇本,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做白工!」深深肯定編劇王安祈的劇本,他認為劇本的主軸之一就是家庭,而潘玉良、他與王安祈,「雖然繪畫、作曲、劇本的創作不同,但我們都是藝術家、也都重視家庭。有幸碰到一個貼近自己內心的好劇本來作創作,我是非常高興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畫魂》導演
茱麗葉.德尚:對我來說,潘玉良是一位英雄
潘玉良的人生大半在法國度過,這次的《畫魂》也找了來自法國的新銳歌劇導演茱麗葉.德尚執導。出身音樂科班、也有豐富戲劇經驗的她,對於能執導這樣一齣描述獨特女藝術家的歌劇感到相當興奮,她說:「她是東方與西方/歐洲藝術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所以我會花時間去展現她的精神。我會試著向她提出一些問題,去理解她生命中發生的事情,比如說她為什麼做了某些事,又是如何做到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齣歌劇 唱出兩個女人的命運女高音朱苔麗 感同身受潘玉良異鄉羈旅之情
「《畫魂》無論是小說、電影、電視劇都是揣摩來的,並不是潘玉良真正的故事。但對我來說,潘玉良卻是有血有淚、真實的一個人物。所以融合我自己的人生、自己在國外的經歷,我想我還能瞭解她更多。」強調潘玉良絕對不是弱女子,朱苔麗認為她是一位有情感、重義氣的人,她真正的精神是展現了身為女性強韌的一面。在音樂與劇本外的自由範疇內,她也希望能夠將潘玉良的心聲唱出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的歌劇,就是他的人生
男主角田浩江 從野地到大都會歌劇院的渾厚之聲
作為少數能在西方歌劇界立足、長期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舞台演唱的華裔聲樂家,田浩江的際遇,靠的絕非幸運,而更是背後艱辛的付出與血汗。出身音樂家庭,卻因家庭背景的問題無法一展所長,只好遠渡異國追尋音樂之夢,又在妻子的支持摯愛之下,堅持努力成為歌劇舞台上的一顆燦亮明星。即將來台飾演《畫魂》男主角潘贊化的他,對台灣觀眾來說並不熟悉,本刊特以人物專訪的方式介紹,為您一探他成功舞台背後的歌劇人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琴鍵景片現代感十足 京崑、飲酒歌同台競演
三位國家文藝獎得主加持《畫魂》
兩廳院旗艦計畫歌劇《畫魂》,不僅由NSO擔任管絃樂團演出,製作團隊從王安祈的劇本、錢南章的作曲到朱苔麗的演出,更意味著三位「國家文藝獎」得主的組合。此外還有充滿現代感的琴鍵景片,與劇情融合的傳統戲曲段落,以及許多巧妙的音樂設計。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慾望耕出一畝荒蕪
戈爾德思的《在棉花田的孤寂》
如果死亡必須要發生,那麼語言讓我們反思過程,雙方的大段獨白織成哲學的對話錄,《在棉花田的孤寂》是戈爾德思此類文本的巔峰之作。開頭指示,作者即以「非法交易」題點本戲。「故事」隨交易關係鋪陳交鋒樂章:商人向路過的顧客搭話,進而展開對慾望的辯論。就在言語已無能負荷彼此的較量,結尾懸落在顧客的問句:「那麼,用什麼武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醜惡塵埃中綻放出花朵的美學
於假日兩場精神科研討會連續想起波特萊爾的《惡之華》
我們或許對波特萊爾的理解都是出自於一些文學史上的八卦,但波特萊爾的精神在於一無以名狀的極限詩意;乃是在醜惡的塵埃之中綻放出花朵的美學。秉持著這種造物者自以為是的感動,波特萊爾宛如靈魂的代理孕母,與其詩意邂逅之後,即使是在冷硬理性的醫學研討會會場,依舊可以綻放此斷代獨有之花,產下屬於我個人的波特萊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其說他瘋狂,不如說他「發明瘋狂」
關於《唐吉軻德》的幾種詮釋
與其說唐吉軻德發瘋,不如說他是發明瘋狂,他眼看一個萬物密切相關、無限相似的宇宙即將化為烏有,於是拚了老命,在一切皆被量化、被切分成有限個體的現代社會,憑一己之力把這個宇宙再創造一遍。用傅柯的話說,唐吉軻德是「相似性的英雄」。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達辛妮亞.朗法德:只要能引發笑點,就可以討論議題
出生於紐約,達辛妮亞.朗法德(Dulcinea Langfelder)曾受教於舞蹈大師保羅.山納薩度(Paul Sanasardo)、歐丁劇場導演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知名日本演員笈田勝弘(Yoshi Oida,彼得.布魯克的長年工作夥伴),以及默劇大師艾田.德庫(tienne Decroux)。她自學連環圖畫,以了解動畫製作的基礎,而巴黎街頭就是她歌唱學校。
-
特別企畫 Feature跟契訶夫學逃脫術
與其說是借鏡真實人生的嚴肅性,不如說契訶夫是從通俗喜劇的套式,找到他基本的角色對話樣態。契訶夫呈現的,是一個已被戲劇文本塞滿、僭越了的戲劇世界。在裡面,角色用從戲劇文本學來的陳言套語抒情,因而即便情感可能是真摯的,說出來的話語,還是具備了某種諧擬的喜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侯多夫.達納:我們的工作方式,反映我們的劇場理想
九位志同道合、有著長久情誼的演員,曾涉足電影、電視和劇場耕耘表演,一致認為,依舊是劇場最能帶領我們認識人性、詰問生命,於是二○○二年,他們一同創立了波西地劇團(Le Collectif Les Possds,法文原義為「附魔者」)。探究於緊密交織的人性關係,如何定義存在、牽動生命的抉擇,波西地劇團偏好經典文本的再詮釋,專注於精練表演的「演員劇場」,挑戰文本。如契訶夫、尚-路克.拉高斯(Jean-Luc Lagarce)等劇作家所作之挖掘人性幽微與脆弱的作品,皆是劇團的保留劇目、創作的依據中心,經由演員共同讀劇解析、再構觀點後,呈現文本的時空對話,照應亙古不變的人性秘密。 沒有繁複的舞台技術,沒有燈暗燈亮的轉場製造幻覺,沒有舞台形式的距離感,演員和觀眾就像在某人家的客廳,共同發現人生的荒謬。如《凡尼亞舅舅》中,演員圍繞著一張桌子、觀眾圍繞著演員,前一刻為你斟酒的服務生,下一刻是期待愛情的凡尼亞舅舅。這便是波西地劇團的特色:深入文本,以表演邀請觀眾進入一個簡單沒有偽裝、同屬於彼此的空間,直搗人性的秘密。演出和觀看如此貼近,虛構與現實的界線即將消失,波西地的劇場,是一個演員和觀眾集體創造的「親密內心劇場」。 本刊特別電話採訪波西地劇團的導演之一侯多夫.達納(Rodolphe Dana),一談他們如何在排練場上,共同完成這部契訶夫的經典,以及在導演美學為主流的當下,成立一個以演員為主體的劇團,其所關注的劇場理念與核心價值。 Q:今日當代劇場多注重形式,可否談談就一個年輕的劇團,為何選擇導演契訶夫,其注重人物內心發展的劇本《凡尼亞舅舅》? A:我讀過許多無論是歷史上,或者是現當代重要劇作家劇本,發現契訶夫是一個相當難得、專注於人物描寫的劇作家,這對於我們這個以演員為重心的劇團,是一個相當好的劇本題材。 我覺得,契訶夫看待他劇作中的所有人物,絲毫不帶有批判的眼光,沒有好壞、善惡,作家只是簡單忠實的描寫,刻畫角色們的日常生活細節,吃飯、喝水、講話,高興、快樂或憂傷,簡單地說,只是忠實呈現一群平凡如你我的「人類」。
-
焦點專題 Focus
大陸喜劇之王,誰能笑傲稱長?
茫茫九派流中國,浪下三吳起白煙。古來滑稽,孰為魁首?今日笑星,誰是班首?訪雕梁畫棟,問市井坊間,當下喜劇之王為何?屈指數來,由南而北,則非東北趙本山(小品)、京城郭德綱(相聲)、海上周立波(脫口秀)莫屬。 憶往昔,草根趙本山揭竿而起,笑遍天下無敵手,壓軸春晚十一載,終成一代霸主。郭德綱以三寸不爛之舌,口誅筆伐,舌戰群儒,亦一世之雄也!而少壯周立波自創海派清口,嬉笑怒罵,出口成章,遂成鼎足之勢。然此三人,如三角演義,譽滿天下,謗滿天下,尊之如偶像,鄙之如棄屣。是是非非,何去何從,公案難斷!
-
焦點專題 Focus
小品王趙本山 土味濃厚贏民心
提起本山趙大叔在中國各地的大小銀幕裡,可說是無人不曉!東北的黑龍江衛視,有為他的演藝集團專門開闢的節目,還有他製作的東北黑土地風情的連續劇《鄉春 村愛情》、《劉老根系列》、《馬大帥》等,大眾傳媒封其為「小品王」,並非只限上述洋洋灑灑的曝光率,雖然他演的連續劇,班底與風格和小品都相差無幾,但 是「小品王」的封號目前在中國僅有他這位,也可說是官方默許的,其原因在於自一九八七年至今,年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至今流傳下的內容被各地電視轉播, 收看人次數以億計,每年央視的廣告收入,始終獨佔鰲頭,主要是他的小品逗樂了萬千團圓聚餐的百姓,滿足了央視廣告業務的滾滾財源,當然被推銷的商品絕對是 銷售寵兒,趙本山他個人及本山集團的大小人口更是最後的贏家。 從央視春節晚會起家,打入億萬觀眾的心 歷經二十載,他從一個非專業、非主流的二人轉的愛好者,在童年的苦難中勤學刻苦,拉二胡、吹嗩吶、拋手絹、唱小曲等樣樣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為突出,一九八四年拍攝電視戲曲片《摔三弦》,一九八五年擔任男主角,一九八六年還獲得首屆中國戲曲電視劇「鷹像」三等獎。 一九八七年,在著名相聲演員薑昆的推薦下「打入」了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開始了他更加輝煌的藝術人生。春節晚會上,小品《徵婚》、《紅高粱模特隊》、《三鞭子》、《鐘點工》、《昨天、今天、明天》、《賣拐》等,一齣劇創新一句經典台詞,幾乎是年夜飯必備的開胃小菜﹗ 位於瀋陽中街的「劉老根大舞台」是最紅火、演員陣容最強的二人轉劇場,也是本山傳媒演講的「旗艦店」,看到的是改良二人轉,又稱作「綠色二人轉」,先是男演員的單口笑話,中間穿插著模仿紅歌星和一些絕活,比如倒立喝啤酒,然後女演員上台,倆人連說帶逗唱一小段,這段唱不過五六分鐘,兩個人一組的表演約半小時,嚴格說這是小品,和傳統的二人轉僅是形式上的相似。 隨著搭擋高秀敏病逝,範偉的離開,沒有了何慶魁的支持,宋丹丹的退出,趙本山再也很創展現曾經的輝煌,依然沒有拒絕在春晚舞台上,只是自己退居綠葉並成功的推銷了自己得意的徒弟小瀋陽。而後轉戰電影,今年四月底,趙本山出品,著名導演朱延平,編劇甯財神,《大笑江湖》主要演員趙本山、小瀋陽和著名的港台搞笑能人等。 農民土味躍升藝術殿堂
-
焦點專題 Focus德雲社郭德綱 仿古創新渡長江
相聲是流行在北方的民間曲藝,往往觀眾也是以熟稔語言的北京天津等地居多。所以有順口溜說「京油子、衛嘴子」指的就是京城腳下的見識多與眼界廣,而天津衛的人擅長嘴皮上功夫,所俏言快語說起來的話,就像連珠砲似地把人給迷茫住了。再者中國各地語南北方言各異,南腔北調大鼓評彈,想要讓台下聽明白又被吸引逗樂住,往往要具備非凡的舞台魅力及深化的技術,還要有跨越長江的勇氣與努力。 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北方的相聲演員如像郭德綱一般,能在上海體育館開講相聲,也沒有任何一位非主流的民營相聲演員會改當電視綜藝節目的主持人,出演連續劇、電影,登上娛樂版的頭條新聞。 八歲起習藝,傳統藝術根柢紮實 備受觀眾歡迎的德雲社,只是票價低、說的內容是傳統段子,既不當政策宣導的傳聲筒、也不像電視裡變調的相聲小品,它就是本份地重現書場和穿長袍說相聲,班主郭德綱辛勞經營自負虧損十年後,直到二○○五年媒體和網路的關注,一步步才聚集了大眾青睞的眼光。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郭德綱八歲開始學藝,先拜評書前輩高慶海學說書,後跟隨相聲名家常寶豐學習說相聲,又同時學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戲曲,也有過戲班兼演文丑和唱功花臉的經驗,對深化自己的相聲表演,造成重要影響,如同前輩相聲大師侯寶林,郭德綱也是透過對傳統戲曲扎根學習,並交流借鑑各形各色的形式,確立了適合自己的表演風格。 雖然德雲社在京城站住腳了,不過和主流官派相聲界的譏諷始終進行著,他自稱非著名相聲演員、非主流相聲演員,曾經戲言「要想取得成功需要的是朋友,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需要的是敵人。感謝中國相聲界對我做過的一切!」又說自從出了北京德雲社,主流相聲界便有了嬰兒般的睡眠。這是什麼意思?睡著睡著就哭醒了!主流相聲界並不是因為失敗而煩惱,而是因為失敗了找不到藉口而煩惱。幸好相聲界前輩出面緩頰,加上他拜師相聲世家侯耀文,二○○五年加入其侯耀文所領導的中國鐵路文工團,也算是進入了主流圈和官方和解收場。 雖然有人稱郭德綱抄襲傳統相聲名段改為自己的段子,郭德綱本人也多次表示,有些段子確實是由老段子改編的,還有人指責其某些作品風格低俗,但依然擁有相當多愛好者,他們還自稱「綱絲」。 表演作品繁多,相聲系列最完整</s
-
焦點專題 Focus
海派清口周立波 逗弄中產詼諧現象
長久以來,中國央視的各類小品演出,幾乎是北方語系的主導,特別是東北農村題材頗受歡迎,獨霸春節晚會十多年。以上海方言滬語為表現手段的滑稽戲,極少受到關注,人們將此現象歸納是「聽不懂」,語言的障礙導致南北的審美差距,笑果也就不大了。 滑稽戲對於江浙滬上億的群體,如同北方人的相聲,自在地像似鄰家的聊天,長期以來「聽滑稽戲」佔據了大眾娛樂的主流地位,演員所擅長的說學做唱,吸收了文明戲和相聲的曲藝手段,所以上海人很難對東北農村生活縮景的小品,或其化用二人轉的段子感同身受。 一口上海話,凝練搬演社會思考 滑稽戲演員周立波的出現,梳起「新克勒」式的小分頭,身穿西裝,擺上台詞譜架,一杯水、一隻筆,用一口道地的上海話,用他從小的生活經驗,《笑侃大上海》票價熱炒至一張八百元。一人撐起一台戲,獨創的脫口秀風格為小劇場演出,破天荒贏得來傳奇的千萬身價。說他恰如其分第填補這種南方語系未受重視的失落與空缺,不如說是周立波選擇上海生活的文化特性,尋求了集體的共同有經歷,才聚攏了上海觀眾的目光焦點。 周立波在面對媒體時,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海派清口」瞄準的目標觀眾主要是上海的中產階級,以及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群。所謂「清口」,即是區別於北方小品的「粗口」和「黃口」。類似「海派清口」這種脫口秀表演形式在國內外不乏先例,周立波的表演最難得是在笑話背後融入了社會思考,他有一種客觀的判斷和選擇,不再沿襲獨角戲的表演程式,知道什麼東西有趣味和價值,更有著現代都市型的市民幽默的發現和選擇能力。 從二○一○年新春開市,新作《我為財狂》又再度熱演,周立波坦言這是「刻意為之」,這次是以財經為主題,希望大家能有節制,笑有所思。依然以「時事趣談」暖場,周式講解總是把新聞用詼諧的語言點撥得一針見血,大城市下小市民的生活艱苦,彷彿一掃而空。 登上電視另創新猷,生活積累打造表演魅力 就《我為財狂》的現場內容來看,演出的確較之前有了更新,之前《懷舊篇》、《政治模仿》等慣用招數並未被保留,取代的是《周氏理財觀》、《新股民奇遇》等,避開官方關切的題材,群眾激情程度也沒以往高昂了﹗ 轉移到電視錄製映後,周立波的《壹週立波秀》也加入美女主
-
焦點專題 Focus相聲瓦舍 誠心誠意打造「好幽默」
自我定位於「知識分子劇場入門款」的相聲瓦舍,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創造共鳴,通俗但絕不媚俗。「我們雖知道生命有限,仍能決心明智地,誠實地生活。」──幽默大師林語堂所言,馮翊綱延伸為:「誠實的、決心明智的、無論如何都要好好活下去的生活態度,才叫幽默。」對於相聲瓦舍來說,幽默,是看重「做為一個人應有的品質」,是對於創作嚴格把關的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