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題 真正的「台灣國寶」!
古典掌中戲,誰是接班人?
堅守傳統本位的古典掌中戲,雖然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資產,但在傳承的路上,卻是風雨飄搖步履蹣跚。外台演出市場的萎縮,首先衝擊到的就是演師的養成,少了鍛鍊的機會,技藝的成熟更為不易。誰能來接班,傳承台灣的國寶藝術?文化當局怎能不深思!
-
藝遊在他方
一山可容二虎的年輕音樂廳——慕尼黑愛樂廳
座落於伊薩河畔的慕尼黑愛樂廳,是屬於慕尼黑為市民所建的綜合文化中心Gasteig的一部分。佔地兩萬三百千平方公尺的Gasteig,其中包含了五個廳,最大的便是愛樂廳(Philharmonie),可容納二千三百八十七位觀眾;其次是卡爾.奧福廳(Carl-Orff-Saal),擁有五百多個座位;其他三個廳較小,各可容納一百多位觀眾,可作為演出或會議場地。這裡,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音樂會、戲劇、舞蹈表演、展覽及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讓民眾充分享有多元的文化活動。
-
專題 跨種族、跨國界、跨領域
葛力菲斯 集眾才於一身的文化達人
美籍非裔、卻常居德國的達諾穆佐.葛力菲斯教授,是不能用一個頭銜來形容的:他既是編舞家、也是電影節創辦策劃人、更是電視與廣播製作主持人,雖然角色多元,但總是致力於消弭種族歧視、宗教偏見、性別暴力、文化衝突等,在挫敗中仍不斷堅持理念,在艱鉅的環境中,始終樂觀面對,為理想而前進。
-
藝@電影
與紙枷鎖起舞
陳凱歌認為《梅蘭芳》有一個母題,是電影中出現的紙枷鎖,京劇舞台上概念化的道具。「紙枷鎖太容易撕破了,但是演員不能卻將它撕開」「梅蘭芳終其一生都被桎梏在這個紙枷鎖底下,但我覺得梅蘭芳是戴著這紙枷鎖翩然起舞」陳凱歌用此為梅蘭芳的一生下了註解,《霸王別姬》、金棕櫚的成功光環、梅家的期望,票房的壓力陳凱歌何嘗不是扣上了一層枷鎖,奮力起舞?
-
藝@電影
天涼時節,影展趕場去!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就是影迷最快樂也最痛苦的時節。金馬國際影展觀摩展的佳片頻頻召喚,今年還遇上紀錄片雙年展,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想把時間金錢都用在刀口上?先看貧窮男的「關鍵報告」,再「殺」不遲!
-
藝@電影
韋斯.安德森 吸引大明星的怪咖導演
不要以為大明星都只願意演好萊塢主流片,有時候怪咖天才的導演,反而可以吸引他們演出就算只是個小角色也行。韋斯.安德森就是這樣一位導演,他的《天才一族》不但巨星雲集,而且還入圍了二○○二年奧斯卡最佳劇本獎,讓人想去錄影帶店挖出這個導演是怎麼吸引明星目光的
-
藝@書
《樂來樂想》 穿梭樂海串珠玉
焦元溥的大腦儲存資訊的方式應該異於常人,才能把看起來不相關的事物串連起來。不妨試試看,你能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國作曲家梅諾第的歌劇《電話》、巴黎聖母院管風琴師維爾奈的《西敏寺之鐘》和蘇打綠的《無與倫比的美麗》三首作品嗎?這種看似無稽但又言之成理的跳躍,正是焦元溥隨筆的一大特色。
-
藝@CD
生命禮讚 蘊含美麗的珍藏
總是有些音樂,穿透生命的深層,帶出靈魂的故事,禮讚著生命的珍貴與美好,透過這些,也播散著無限的感動。《夢的延長線》、《卡拉布妮》與《感謝 歐瑪拉》正是這種可以領你低迴的聲音。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是莎翁極富扮演趣味的喜劇,深受當代劇場歡迎,在台灣卻鮮少被搬演,單為了這點就值得一看。「全男班」構想雖非導演唐納倫首創,不時總有劇團想一探莎翁時代男男在台上談戀愛的曖昧,然而放在《第十二夜》卻格外有趣。莎翁有不少喜劇愛玩性別扮演遊戲,如《皆大歡喜》、《威尼斯商人》,但《第十二夜》還加上雙胞案,可以說最為瘋狂。這種「男扮女扮男」的雙重後設,加上劇中一干鮮活的甘草角色,給了演員超大發揮空間。而俄國人演莎劇給台灣人看,更饒有「跨文化」滋味。這一夜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應該是品質保證的了。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
歌劇對台灣大多數非古典樂迷來說,一直是個難以理解與親近的洋玩意兒,陌生的時代背景與故事設定、難解的外語歌詞不論音樂的旋律再美、歌手的嗓音多動人,對許多台灣觀眾來說,始終隔了那麼一層紗幕,不得其門而入。 兩廳院這次推出的《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恰恰可以帶領非專業觀眾克服上述的文化差異,這齣劇中說的是台灣的故事、唱的是台語與英語歌詞(起碼比義大利文易懂),由台灣作曲家金希文譜寫曲目,經驗豐富的簡文彬率領國家交響樂團,共同演出一齣台灣色彩濃厚的大製作歌劇。 常常看到國外的電影或小說中出現這樣一個橋段──男女主角一同前往觀賞歌劇,舞台上演至情節高潮處,主角亦跟著落下感動的淚水;期待《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透過熟悉的歷史故事與語境,也能帶給台灣觀眾同樣的感動。 文字|歐佩佩,文字工作者,目前擔任藝文性雜誌編輯。喜歡音樂喜歡電影喜歡閱讀更喜歡各式各樣的表演,幸好目前的工作稍稍跟這幾樣東西沾得上邊。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新經典的可能
一九一三年,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為芭蕾舞劇譜寫的《春之祭》在法國巴黎愛麗舍大劇院首演。這支在今日被譽為現代派經典,吹響現代音樂革命號角的作品,由於運用狂放大膽的節奏,生猛原始的不諧和音,瓦解了歐陸近三百年的調性音樂結構,讓二十世紀音樂走入無調的聲響,在當時演出引起了音樂史上空前的大動亂,向來優雅的法國佬喧嘩騷動,據說當年三十歲的斯特拉溫斯基跳窗落荒而逃,媒體譏諷為「春之大屠殺」(Le Massacre du Printemps)。 藝術創作,就是需要不斷地突破窠臼,不斷地往前走,不斷地向未來挑戰;今日的前衛,很有可能就是明日的經典,每個時代都應該創造出屬於那個時代的《春之祭》。雖然實驗並非每次都能成功,但如果不嘗試就永遠留在原點。作為國內表演藝術最重要的舞台,兩廳院走過二十年,除了見證台灣表演藝術發展上重要的時刻,為台灣表演藝術內涵,打下紮實基礎,也期待在未來能夠創造真正屬於台灣經典的誕生。今年啟航的兩廳院旗艦計畫,即在尋找新經典的可能。 《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將為兩廳院旗艦計畫揭開序幕。這齣堪稱「台灣第一部歌劇」的大型製作,從「原鄉」的文化元素與脈絡出發,透過當代的舞台思維美學,傳遞出豐富多元的台灣文化精髓、哲思、意象與靈魂,唱自己的歌、說自己的故事、寫自己的歷史。為記錄這則台灣新經典的誕生,由兩廳院的董事長暨本劇的製作人陳郁秀特別指導;作家、樂評人符立中協力,特為本刊企劃重量級專題,由《黑鬚馬偕》的創作、編寫及時代性為出發,進而探討縱橫近五十年來歌劇的生態發展與走向。 除了孕育經典,表演藝術舞台的傳承與累積,亦是刻不容緩。面對創作者的世代焦慮與斷層,兩廳院與國藝會共同策劃「新人新視野」系列,提供甫出校園的新銳創作者發聲舞台,十五齣涵蓋戲劇、舞蹈和跨領域的創意新作即將登場;由劇場工作者獨立發起的《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也不約而同號召創作力旺盛的潛力新秀集體展演,以社會觀察為主題切入創作,回應與探索當今台灣社會與文化各面向。這一個世代的年輕人,他們如何看待劇場?透過劇場說什麼?又如何說?將會是一個值得趨勢觀察的話題。 本期另一位封面人物是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閻惠昌,這位被稱為「黃土地的傳奇與典範」的音樂家,歷經土洋音樂洗禮,藝術成就橫跨指揮與作曲。睽違台灣將近十年,即將來台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與《茶館》、《雷雨》齊名 北京人藝三大看家戲之一
歷經興衰起落 《天下第一樓》二十年老店再開
劇評家認為,《天下第一樓》中強烈的對比手法,首尾呼應的情結鋪排,是對於《茶館》一次絕妙的模仿和延伸,或者說《茶館》本身就是北京人藝的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但《天下第一樓》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在借鏡之中又有所創新。二十年來,該劇不僅三度重演,巡迴場次將近五百場,還改編為電視劇播出,今年更成為北京人藝奧運演出季的開幕戲碼。
-
即將上場 Preview 戲曲與交響樂攜手
《蝶谷殘夢》《桃花扇》 傳統路外闢蹊徑
傳統戲曲力求創新「革命」的熱潮持續燃燒!這個月唐美雲歌仔戲團與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分別推出《蝶谷殘夢》與《桃花扇》,不約而同都與現代作曲家合作,結合管絃交響樂團,營造戲曲演出的新面貌!
-
即將上場 Preview 回歸「小而美」,老字號再出發
皇冠藝術節 繼續實現創作夢
去年宣告停辦震驚表演藝術界的皇冠藝術節,在沉潛一年後重新出發,回歸小而精緻的經營型態,繼續提供新生代創作者發聲管道。今年集結了五組新銳創作人馬,呈現劇場、偶戲、舞蹈的多元創作新貌。
-
即將上場 Preview 自許成為台灣的「下一波」
關渡藝術節 聚焦Solo演出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AM)每年秋季舉辦的「下一波藝術節」(The Next Wave),不僅是全球表演藝術的重要舞台,更被稱為國際三大藝術節之一。效法「下一波」的精神,台北藝術大學自一九九三年起主辦的「關渡藝術節」,從早先的學生聯合展演,到廣邀世界各國的表演團隊參與,成為一場結合著藝術趨勢宣告、經典回味,以及社區參與的跨領域藝術盛會。 今年,關渡藝術節的主題訂為Solo,以獨奏、獨舞,與獨角戲,以及以年輕藝術家為主角的美術雙年展,共計將有超過四十場的室內、外展演與活動。北藝大校長朱宗慶表示,「獨自完成一件作品」是藝術創作最原始的誕生型態,當回到一切的開始,藝術家的創作概念與意義更能清楚地顯現,舞台上的一切也更有力量。 戲劇節目部分,以色列女演員Miki.Peleg-Rothstein將自編自導自演其半自傳之作《剝蝕》,詮釋七歲小女孩Mira深藏心底的黑暗回憶。北京表演工作者何雨繁取材真實社會凶殺案的《校園暴力事件》,探討殺人狂的潛在意識。舞蹈演出以「一個人的旅行」為題,集結舞蹈家楊銘隆、王珮君、鄭寶倞和Nelly van Bommel的獨舞,串起一場身體的旅程。此外,台北國際藝術村的駐村藝術家Yannick Dauby、Sushma Joshi、張惠笙、傑瑞.曼尼斯.弗林,也將分別透過實驗聲響、跨媒材創作、樂器與人聲、獨角劇作,參與跨界實驗單元。
-
即將上場 Preview 戲劇+舞蹈 十五齣創意新作
新人新視野 點燃創作青春烽火
由兩廳院與國藝會共同策劃「新人新視野」系列,十月底開始在兩廳院登場,接連五個週末,由八位戲劇新秀、七位編舞新秀輪番上陣,推出十五齣創意新作,展現新世代的創作思考。
-
即將上場 Preview 《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
後浪青年的另類社會觀察「一字」訣
由七年級劇場工作者林人中發起、號召十名來自音樂、戲劇、舞蹈領域,創作力旺盛的潛力新秀集體展演的《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從漢字出發,展現新世代的社會觀察,以持續的創作,來回應前輩世代對「後繼無人」的焦慮吶喊。
-
即將上場 Preview 阿美族巫舞重現 融入街舞飆狂想
傳統+顛覆 民族舞也「台灣.瘋」
顛狂、迷戀、流行、不羈哈日哈韓之外,我們也有自己的「台灣瘋」!植基於土地民俗,滋長於庶民社會,探索歷史生命與青春活力如何相互激盪,台北民族舞團最新製作「台灣.瘋」邀集胡民山、郭瑞林、劉淑英編創,加上蔡麗華與林文中母子聯手,邀大家一齊在紅塵與超脫、祈神與謝神、巫師與風、三天三夜豐年祭式的狂飆中,風靡台灣。
-
即將上場 Preview 光環舞集再現「嬰兒油上的現代舞」
《朝聖者之夢》 身心張弛間探索藝術與生命
《朝聖者之夢》分六段,各段音樂集結了西藏、中東、印尼等地的民族音樂,並加入了風聲與梵音,節奏多變,發想視覺造型,以身體嘗試各種動作可能。各個舞段總離不開主題──「朝聖者」,藝術家就像朝聖者,將意念與身心連結,不畏艱險探究生命的終極。
-
即將上場 Preview 紀念逝去的舞蹈靈魂
蔡瑞月舞蹈節 延燒青春的舞步
今年的「蔡瑞月舞蹈節」以「幸福」和「自由」為主題,除了獻演蔡瑞月作品,也展演多位本地編舞家的舞作,而為了紀念兩位過世不久的前輩舞蹈家──埃立歐.波瑪爾與石井綠,舞蹈節也獻演兩人舞作,紀念那一輩子燃燒著熱情關懷的舞蹈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