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特隆赫姆獨奏家樂團青春相伴
小提琴女神慕特 導覽《四季》美景
享譽全球,屹立樂壇三十餘年的小提琴女神慕特,向來以其醇美音色與嚴謹氣質為樂迷所稱道,而身受多位大師親炙教誨的她,更不吝於提攜後進,不但成立基金會獎助年輕音樂家,更常與新人合作演出,提高新人的曝光度。這回,她也將帶著由一群年輕音樂家組成的特隆赫姆獨奏家樂團,為台灣樂迷帶來巴洛克的經典之作、韋瓦第的《四季》。
-
即將上場 Preview 烏克蘭班多拉美聲樂團
悠揚千年,彈撥歷史的音符
將千年傳統樂器與天籟般的歌聲相結合的烏克蘭班多拉美聲樂團即將訪台演出,帶來的正是烏克蘭獨有、最古老的一種傳統彈撥樂器「班多拉」,這種樂器的造型特別,屬於魯特琴類,但擁有六十三根弦,可以表現的曲目十分寬廣。
-
即將上場 Preview 韓國文創產業又一火紅範例
音樂劇《大長今》 六月台灣上菜
《大長今》音樂劇由打造電視劇的MBC電視台授權韓國PMC公司製作。PMC來頭不小,韓國知名音樂劇場《亂打》Nanta秀便出自其手,電視台找上PMC,顯見他們對《大長今》國際化的期待,依照電視劇在亞洲各國的高收視率,音樂劇絕對有前進台灣、大陸、馬來西亞、日本的潛力。PMC以三年時間,耗資六十億韓圜(近兩億台幣)進行製作,將電視劇五十四集的精華濃縮成兩小時四十分鐘的音樂劇。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與詹.洛華茲與尼德劇團的第一次接觸
《伊莎蓓拉的房間》 回顧世紀的記憶
享譽歐陸的比利時尼德劇團,將首度訪台,演出編導詹.洛華茲的代表作《伊莎蓓拉的房間》。這個作品由詹.洛華茲自編自導,寫的是他家族的故事,也是紀念其父之作。透過女性主角伊莎蓓拉,在房間中追憶一生,也讓觀眾回顧二十世紀的歷史記憶。透過越洋訪談導演洛華茲,讓我們更貼近創作的原點。
-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嘉明新銓《羅密歐與茱麗葉 獸版》
釋放愛情中神祕未知的青春能量》
王嘉明表示,過去許多《羅茱》演出版本,演員的表演多半穿戴著成熟假象的外衣,自以為深情的做作,自以為清楚的詮釋,表演本身卻和原劇意義背道而馳。他以「獸」的角度切入,企圖釋放那股流竄在年輕人血液中,還未被文明壓抑的神祕本能,召喚在重要的愛情經驗中,慾望或是一種粗糙但真誠的能量。
-
即將上場 Preview 歲月歷練為底 植入當代議題
鴻鴻vs.歌德 搬演魔鬼觀點版《浮士德》
曾為文提過,歌德的經典劇作《浮士德》是自己有朝一日必得挑戰的鴻鴻,終於到了要正式「宣戰」的時刻!曾以科幻風導過白遼士歌劇《浮士德的天譴》,鴻鴻這次把重心放在向來被視為抽象難以解讀的第二部,期待藉《浮士德》,將更多現實議題收進劇場的胃納。
-
焦點專題 Focus
多元異類的擦撞 持續丟出的問句
什麼是法國現代舞?身為芭蕾舞歷史中的關鍵國家,法國在現代舞這一方場域中似乎面目模糊。但自一九八○年代「新舞蹈」以降,欠缺傳承脈絡的法國現代舞發展,也在許多編舞家的多元碰撞下,展現出豐美的面貌:或取材電影、文學與視覺藝術,或呈現感官層次豐富的奇觀戲劇性,或根本提出質問「什麼是身體?」藉由剖析舞蹈構成的本質,將舞蹈帶離表相上的完美呈現,引發現場觀眾創造力,一步步近逼身體這個象徵符號其後看不見的真相。
-
焦點專題 Focus
夫妻共舞 超越《反射》打破慣習
前雲門舞者吳俊憲與前烏帕塔舞蹈劇場舞者克麗絲黛兒.吉爾波,共組了家庭,也共組了Double C舞團,創作在東西文化與身體訓練的不同背景中撞擊產生。將在「台法創意計畫」中發表的舞碼《反射》,意在探討身體在制式反射反應之外的可能性,就如同他們的創作過程,都是打破身體/文化慣習的挑戰。
-
焦點專題 Focus
《焦慮日記》 與台灣舞者的生命對話
法國編舞家堤爾希.貝結合影像與舞蹈、闡述創作者焦慮的舞作《焦慮日記》,將與台灣舞者合作演出。在人選上,堤爾希.貝總是會給大家一個驚喜;他表示將與代表舞蹈界新能量的創意新星合作,他不希望以作品原有的架構去限制舞者的表現,在保留舞者個人的肢體特質為前提下,讓雙方以舞蹈語彙去對話、呼應甚至是對峙。
-
焦點專題 Focus
How to say“Here” 他們一起挑戰自己
從裝置藝術、服裝設計、搖滾音樂、到現代舞蹈,跨領域的法國藝術家克里斯汀.赫佐,應邀與舞蹈空間舞團展開一場從零開始、挑戰自身慣性的「冒險」。總是好奇於「何謂動作」的赫佐,對此地的語言溝通和不同文化中人們使用符號的方式,同樣感到興味。與舞蹈空間的合作,他說他不是編舞,而是「與他們一同創造」!
-
藝號人物 People
建築,也是一種表演的藝術—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
作為第一位將要把荷蘭學派建築帶進台灣的建築師,法蘭馨.侯班對於建築有許多獨特的思考:她反對高速公路,因為高速公路讓旅人看不到美麗的地景;她喜歡亞洲城市,因為它們有較多非正式的氣氛;對侯班而言,建築不只是智性或觀念的活動,也不只是視覺的滿足,而是美學形式與情感交流的成果。 趁著侯班來台參與在台北一○一大樓舉行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建築模型展」,本刊特邀知名建築師與作家阮慶岳,專訪這位將打造大高雄未來藝文視野的靈魂人物。
-
藝號人物 People
繼承父親衣缽,西塔琴中無限悠遊—安諾舒卡.香卡 Anoushka Shankar
父親是舉世聞名的印度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安諾舒卡從七歲開始就在父親引領下自自然然地踏入西塔琴古老悠遠的世界,更憑著持續的努力,在國際樂壇上獲得相當的成就與肯定。雖然擅長的是古老的西塔琴,但安諾舒卡並不自限腳步,同樣也會被電子樂、饒舌樂、重金屬搖滾、西方古典音樂所吸引的她,在創作的路上也進行跨界融合的嘗試,如此次台北演奏會將使用鋼琴與大提琴,就是在千百種音樂變換當中,作不同方法的溝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們何時在劇場當家?
雖然在父權社會的壓抑下,女性的劇場活動看似起步甚晚,但其實從希臘羅馬時期的啞劇女丑,隱匿在廳房院落、沙龍世界的女劇人,女性並未放棄「被看見」。直到一九六○年代隨著婦女解放運動,女性劇場也邁開自己的腳步,在台前幕後創造自己的創意場域,而今更是百花齊放、多采多姿,令人難以想像,怎能有一個沒有女人的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們,在劇場關心什麼?
女人進入劇場的時間不算長,真正為自己發聲,也不過是近五十年間的事。但女人做劇場,關心的事卻是無所不包,凡是當今女人生活上會碰到的事,全可以寫進劇本、搬上舞台;而且永遠不會是頌揚父權體制的完整無缺,而是更深層生命的挖掘,更豐沛多樣的製造。
-
特別企畫 Feature
肆無忌憚,所以逢場作戲
從一九九六年,劇場工作者許雅紅號召姐妹淘一起匯聚台北的B-side,推出第一屆女節起,這每四年一次的戲劇節成了劇場女性創作者齊聚發表、交流觀點的重要節慶。從單純的匯集聯演,到主動的策展規劃、跨國的藝術交流,到今年第四屆女節的「演/研討會」,台灣劇場女人的發聲形式,愈趨多元豐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的劇場,她思考,她創作——
正如本文中受訪的劇場編導馬照琪提到的:「放眼望去在台灣的劇場界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女性,但真正受重視的女性創作者卻往往不及男性,這背後的原因蠻值得玩味的。」的確值得玩味,為何這群熱愛劇場、在劇場中放射光芒的女人們,雖然沒有得到社會相對應有的「重視」,仍執著於思考與創作,為台灣劇場留下美麗深刻的軌跡?本刊特邀五位以不同創作風格與形式活躍於劇場的女子:杜思慧、戴君芳、賴淑雅、石佩玉與馬照琪,告訴我們,她們的思考,她們的創作。
-
演出評論 Review
呼吸、心跳、身體——舞蹈
最終,舞者們的呼吸與騰跳是生命最原初的悸動從出生到死亡的心跳;而那舉起的手臂訴說的或許是呼喚、渴望、或是最後的道別。林懷民用《鳥之歌》證明了,舞蹈的意義不在動作的多寡,而在於身體與其他元素的互動間,所開展的想像空間與生命厚度。
-
演出評論 Review
灰舊玩具盒裡的成人回憶
瑪姬只是在數百年來Cinderlla演化成完美童話的尺度裡,做了一些務實的更動而已。改得不費吹灰之力,但卻耳目一新。它講的不只是《灰姑娘》這個故事,而是打開灰舊玩具盒裡的成人回憶。灰姑娘依舊善良美麗,壞人還是壞人,玩具盒裡的童話沒變,但看童話的心情不一樣了,瑪姬版的《灰姑娘》以「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成人角度,重新解讀這則童話。
-
演出評論 Review
在感官的享受之外
《奧》的上下半場劃分成兩種意境, 一是普世共通的感知, 一是回歸創作的本我。 創作、表達與溝通的過程在作品中顯現。
-
演出評論 Review
練功紮實也是過癮
仁信合作社的演員表現不算可圈可點,飾演男、女主角的演員與導演卻是把這三場犀利精采的台詞,以俐落紮實的力道與節奏,處理成頗為立體的對話。儘管還是有翻譯上的瑕疵,我能體會這批年輕人如何心悅誠服地匍匐在大師阿爾比面前;以這樣謙卑的態度出發,應該也可以在劇場創作上有所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