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四手聯談傾盆口水 一位柱頂修士的故事
聖Spytilitos如木乃伊似的乾枯地黏立在柱頂上。飢渴的群眾無比怨憤,剝下身上的衣裳,用涼鞋、陶盤、石頭扔向木乃伊,直至它化為塵土為止。這時沙漠上狂雷怒吼,比修士的男低音還更兇猛。一陣狂風掃過天空,混雜著柱頂修士之灰燼與沙塵吹向戰慄畏懼的群眾。過了一會兒,一陣傾盆大雨落下。
-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非關舒伯特 談藝術的昇華與宣洩
藝術之昇華或宣洩,對我衝擊最大的電影,應當就是韓內克的《鋼琴教師》,起初,我無法忍受這鋼琴老師最擅長的是舒伯特。舒伯特是多麼優美、美到讓人想哭的音樂,但電影中的鋼琴教師卻無法因舒伯特被撫慰、安定,更讓我錯愕的是,她的性事,是擇取被凌虐、被屈辱的方式。直到有一天,突然醒悟,其實這鋼琴教師的性事,跟舒伯特無關,舒伯特顯然無法治癒她,她需要的是宣洩,她需要走出典雅的舒伯特,隨搖滾擺舞。
-
當我遇上兩廳院Memory about NTCH 旅歐鋼琴大師陳必先:這裡是最多鋼琴可挑選的音樂廳!
在這裡演出最特別的還是聽眾。站上台灣的舞台,我感到觀眾跟我之間有一種很特別的牽繫(connection),這是在國外所感受不到的奇妙經驗。每一次到國家音樂廳演出,走在這麼漂亮的廳堂之間,我總是滿心歡喜也滿心感謝,這麼棒的演出場地,對演出者來說是很大很大的幸福。
-
舞蹈 頂尖舞者齊聚 同台飆「尬」雙人舞!
「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 一次覽盡各大舞團首席丰采
不再只是從DVD捕捉芭蕾舞星卓絕的身影,更不需周遊歐美列國,這次演出匯集國際頂尖舞團的首席舞者,精選古典芭蕾中經典雙人舞片段,一次目睹《羅密歐與茱麗葉》、《睡美人》、《天鵝湖》、《唐吉訶德》之美妙堂皇,及現代芭蕾的爆發創意。
-
舞蹈 法蘭西斯卡.西爾瓦舞團融合戲劇的舞姿
《沙特的長椅冥想》 輕盈的回憶之舞
沙特名著《嘔吐》讓編舞家法蘭西斯卡.西爾瓦有感構思:「在長椅上待過形形色色的人,時間的流逝相當有趣。對於沙特所言,這些都將虛無消失,令我覺得感動。」這支舞反而以活潑爛漫的輕盈手法,來表現愛情、回憶、與存在的真實或消逝。
-
舞蹈 櫻井弘二新創芭蕾音樂 蘭陽舞蹈團擔綱演出《仲夏夜狂想曲》 舞動莎士比亞奇想
當戲謔異想的莎士比亞喜劇遇上唯美精細的俄式古典芭蕾,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當日籍作曲家櫻井弘二(Koji Sakurai)開始用音樂講故事,編導鄭詠珊和編舞林怡芬將豐富的人物角色化為張力洋溢的舞蹈,那會是如何目眩神馳的世界?改編自莎翁名劇《仲夏夜之夢》,由蘭陽芭蕾舞團擔綱的《仲夏夜狂想曲》,將如精靈施法,張演出一幕幕的關係錯綜與人性色彩。
-
戲曲 「司法萬歲 雨過天晴」,舊酒裝新瓶
國光推「公案戲」,為人民討公道
繼「戲裡帝王家」後,國光劇團再度「舊酒新裝」,推出以「司法萬歲,雨過天晴」為題的一系列公案戲,包含了《四進士》、《陳三兩爬堂》、《三堂會審》、《法門寺》與《慶頂珠》,勾勒出「人治」的時代所發生的各形各色司法案件。
-
戲曲 走過二十年,就是堅持客家傳統味
榮興《丹青魂》 搬演畫聖的人性轉折
創團二十年的榮興劇團,對於傳統客家戲「九腔十八調」與亂彈曲調的運用,不僅是一種近乎固執的堅持,且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今年推出二十歲歡慶大戲《丹青魂》,則敘述唐代「畫聖」吳道子,與民間畫家皇甫軫,在東西競畫過程中因名聲、地位、見解、擅長不同而引發的一場風波,展示畫聖從識才、愛才、薦才、到畏才、妒才、害才的人性過程。
-
音樂 再度訪台 將演奏全新專輯作品
約夏.貝爾 愛運動的小提琴天才
熱愛運動、俊帥輕切的小提琴家約夏.貝爾,將與長年合作搭檔、英國知名鋼琴家賽門.慕利岡再度訪台,除了帶來貝多芬與聖桑小提琴奏鳴曲,也特別帶來美國作曲家Meyer為他所量身譜曲、甫於今年初發表的小提琴新作。
-
音樂 2007台北愛樂夏日音樂節
人聲饗宴 揮灑一夏清涼!
「台北愛樂夏日音樂節」本屆展演將縱橫南北,為期一週的音樂節可說是全方位的規劃,音樂會的節目內容豐富多樣,邀請到阿卡貝拉特快車、菲律賓聖多瑪斯合唱團、棉花俱樂部爵士樂團等知名國際人聲團體,且在兼具藝文推廣的同時,也為愛樂者提供進修的機會。
-
音樂 辜偉甫、呂泉生攜手創團 奠定台灣兒童合唱根基
慶祝走過半世紀 「榮星人」重聚歡唱
榮星合唱團自一九五七年由辜偉甫與呂泉生創立,以嚴謹的音樂教育及合唱技巧聞名海內外。而今走過五十年,為台灣孕育了許多音樂人才,一代代的「榮星人」更在世界各地開花散葉,成為一股團結凝聚的文化力量。今年他們將重聚歡唱,以兩場音樂會慶祝榮星合唱團的五十大壽。
-
親子 老爸老媽必讀之夏日密笈
藝術出招!暑假兒童歡樂大預言
「天靈靈,地靈靈,讓我暑假玩不停」這不是廟宇香客的祝禱,也不是流行歌手的宣傳,而是一群頑皮活潑的小朋友,虔誠地向上天祈求,希望擁有一個歡樂的暑假。一向慈悲為懷的本刊,特別順應「童」意,預言了一系列好康的暑假兒童藝文活動,爸爸媽媽只要按表操課,立刻就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活菩薩!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大熔爐 鑄造法蘭西奇蹟
相較於英美音樂劇,法式音樂劇的發展(spectacle musicale)要來得短暫許多。「音樂劇」這個樣式對於法國來講,算是個外來文化,但在一九八、九○年代的迅速竄起,也成為倫敦西區和美國百老匯之外,另一個吸引目光的焦點。雖然嚴格說來,法國流行商業音樂劇並不如英美般的成熟,但在不盲從流行熱潮下,倒有堅持自我風味的新耳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巴黎星空下,搖滾香頌的美好年代
「流行」意指大眾化和普遍性,能夠掌握流行的脈動,作品也就容易符合市場口味,這也是為何在音樂劇舞台上,流行音樂元素不乏發揮的空間,從倫敦西區的Mamma Mia!、We Will Rock You到法國巴黎的《鐘樓怪人》、《小王子》流行領域的歌手、作曲家、製作人佔據舞台,無論劇中的歌曲是口水歌還是原創曲,唱的是英文還是法文,群眾能夠跟著節奏打拍子、聽著旋律哼唱幾句,便可促進音樂劇的傳播速度和市場商機。 二○○五年《鐘樓怪人》成為首齣登台的法式音樂劇,搖滾香頌的音樂風格對國內聽眾很新鮮卻也容易接受,在口耳相傳下,音樂劇的票房一路從差強人意賣到無票可賣,《鐘樓怪人》在台灣旗開得勝創佳績,促使《羅密歐和茱麗葉》、《小王子》接續來台報到。 流行音樂人投入,法式音樂劇翻紅 音樂劇被暱稱為「窮人的歌劇」、「平民的歌劇」,它是一種以大眾為訴求的娛樂形式,強調通俗化和在地性,第一齣法式音樂劇可追溯至一九七六年流行音樂作詞人普拉蒙東(Luc Plamondon,作品包括《鐘樓怪人》)和音樂人貝傑(Michel Berger)合作的《星幻》Starmania,普拉蒙東來自加拿大的法語區魁北克,他當初投入音樂劇製作,相信受到臨近美國百老匯的啟發。近來紅遍一時的《鐘樓怪人》、《小王子》作曲家柯香提(Richard Cocciante)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亂世佳人》的作曲家皮斯葛維克(Gerard Presgurvic)也都是流行音樂的能手,更加確立法式音樂劇由流行樂界發起的地位。 「流行」加「音樂劇」成就法式音樂劇的成功方程式,既然與流行樂界掛勾,音樂劇的行銷包裝也就自然地流行化。他們習以在音樂劇上演前發行單曲,肯花大把鈔票拍攝單曲MTV,讓劇中要角先在電子媒體曝光。因為流行曲風的要求,他們喜愛使用搖滾歌手演唱音樂劇,而在娛樂手法的操作下,也讓不少默默無名的歌手,在音樂劇大紅之後,隨即身價水漲船高,唱片約接踵而來。 《鐘樓怪人》首演版中飾演鐘樓怪人的卡胡、《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原版男主角達米安皆因劇獲得唱片約。今年《羅密歐與茱麗葉》在亞洲巡迴,在法國已是超級明星的達米安願意「回鍋」飾演羅密歐,想必是希望藉由音樂劇的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說話 《小王子》 讓觀眾欣賞不同色彩的思考
台北國家劇院整個八月將罩上聖修伯里《小王子》充滿哲思的童話色彩,法國《小王子》音樂劇大型製作繼法國、加拿大之後,將到台灣台北國家戲劇院連演二十四場。本劇導演卡路奇(Bruno Carlucci)也將隨劇訪台,本刊特邀旅法新聞工作者羅苑韶為本刊獨家專訪他,請他一談《小王子》音樂劇的特殊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說話 音樂劇當橋樑 傳達「愛」與「包容」
被譽為法國「韋伯」的傑哈.皮斯葛維克(Grard Presgurvic),今年四月帶著法國流行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來台演出。這齣首演於二○○一年,改編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經典,在這位出身流行樂壇的作曲家打造下,成為一齣橫跨古典樂、現代搖滾以及工業舞曲的流行音樂劇,也為法式音樂劇樹立新指標。究竟,流行音樂元素為何形成法式音樂劇的重要精神?法國音樂劇和百老匯音樂劇又有何不同?在本刊特約採訪黃楓皓的專訪中,我們請傑哈.皮斯葛維克現身說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緊緊相依的心,如何Say Goodbye?
百老匯音樂劇與流行音樂的合流,其實不是那麼亦步亦趨,當一九六○年代英美年輕人為披頭四搖滾樂瘋狂叫喊時,從爵士年代走出來的百老匯仍是一片歌舞昇平。但民心向背正是以娛樂為主的百老匯所不能不重視的,慢歸慢,百老匯式的英美音樂劇,畢竟仍走向擁抱搖滾等流行音樂的星光大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擁抱流行與群眾,方能「西方不敗」!
音樂劇畢竟是娛樂事業,如何貼近社會脈動呼應人心才是致勝之道!要嘛像「概念音樂劇」以批判社會現實換取觀眾共鳴,要嘛像洛伊.韋伯用流行音樂行銷模式打歌讓你不想看作品也難,或像《媽媽咪呀》《週末夜狂熱》把昔日的流行金曲再重新炒成一道精緻大菜讓你懷舊又開心,無論如何,就是要「以客為尊」,好讓它「西方不敗」!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來我往,打造魅力新舞台
從《雪狼湖》、《人神鬥》、《行雷閃電》到《大娛樂家》等,流行藝人跨足表演藝術劇場演出,或是以戲劇情境營造概念音樂會,這樣結合音樂與戲劇的「音樂劇」或「音樂+劇」的演出,已經屢見不鮮。流行音樂人都認同,音樂劇有助提昇其地位與創造力,儼如年度金曲頒獎禮以外,另一份個人創作成績表。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說我們的故事,唱我們的歌
從二十年前《棋王》開始,無論是以中文音樂劇為招牌的果陀劇場,以女性創作為主體的春禾劇團,或是近幾年風靡亞洲、改編自幾米繪本的《地下鐵》等,台灣的音樂劇從發展伊始,就有著流行音樂與流行音樂人的參與陪伴。雖然歐美音樂劇紛紛來台攻佔表演市場,但本地的音樂劇創作者仍相信,台灣需要的是說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的音樂劇,只是那獨特的魅力,仍需找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