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曲
逝者已矣,說「重返」太沈重
演出者多借調自現下仍活躍於各外台戲班的當家生、旦,正如昔時內台藝人,「腹內」十足,臨場演活戲的功力各見才華,但一旦有固定劇本,演員似乎就被就縛住手足,連身上恍惚都不自在起來了。整體演出以現代劇場歌仔戲水平要求,當然太過隨意;但以外台演出揮灑流暢來看,卻顯得不夠靈動。
-
戲曲
徘徊在職業與業餘之間
在廖瓊枝不唱全場的慣例下,她的自足與圓滿對演出的完整性其實很容易造成傷害;但她若不上場,一群認真的業餘演員怕也難以在職業演出市場上與人競爭。國寶級藝師與她親手調教十餘年的子弟兵如果不能相輔相成,「薪傳」的宗旨恐將如水月、如夢、如火因,隨風而逝。
-
戲劇
空轉的反胃人生
縱使角色滿嘴粗話,動作猥褻暴力,然而透過整體表現,依然不難感受到某種可能來自身為知識分子/創作者的矜持與觀看距離。根據文字乃是一種虛構能力強大的媒介,往往足以塑造「真亦假時假亦真」的情境,由此反諸表演效果而言,第二幕結尾可說「假得很真」;不過,第一場之後形同基本裝置的廁所反而「真的很假」。
-
戲劇
即時連結郭文泰!(Real-Time Contact )
郭文泰的演出看似沒有任何現實狀況的描寫,可以放在任何一個社會框架裡,但他強調佈景和技術的前衛劇場理念,還是得算在美國寫實主義的脈絡中,和他本人難以脫離的美國劇場傳統,透過「共時性的連結」來解讀。他所謂的「總體藝術」,如果在他的作品裡清晰可見,讓本地劇場工作者和觀眾瞠目結舌,也僅是一種格格不入的示範。
-
戲劇
一場自我解構的盛宴
在《瘋》劇中,文本似乎僅提供了景觀及聽覺上的揮灑空間,而莎翁的四大悲劇並不因為拼貼之後產生新的辯證,文本中場景彼此的互文關係似乎只是一再重複已經非常清楚的主題;這樣的情況可能導因於《瘋》劇所選取的場景同質性過高、主題雷同 ,因此拼貼除了呼應類似的主題之外,還能摩擦出什麼火花呢?
-
舞蹈
談一場回憶情愁
《火因》的經營就是站在時間的軸線上,由現在回顧過往,訴說著往事與追憶。傳遞這樣一個脫離敘述性情節鋪陳的思緒感懷,以平實穩健的肢體動作轉呈抽象主觀的個人情感,拼組成非語文的行動文學。林懷民將這個向內省思檢視的自我意念融合外顯外張的表演形式,轉拓至觀眾的神經視丘,浮映出新的情慾感受。
-
舞蹈
樂與舞的奇妙相遇
第三段裡隨著鋼琴低音的敲擊音堆而躍起的姿態,簡直是神來之筆,而毫不猶豫直接切入的雙人華爾滋,更是將許尼克在那裡崁入華爾茲音樂的質感與神韻直接無礙的表現出來。舞蹈,雖然在編排上稱不上創新,但是卻讓許尼克的音樂中那獨特的被陰鬱所掩蓋的率直熱情,透過舞姿與舞台上其他的因素,鮮活的瀰漫在整個空間。
-
舞蹈
「東風」與懷舊
《東風乍現》仍維持著舞蹈空間舞團一貫的特色:嬌巧精練、機動性十足。令人玩味的是,編舞家孔和平的昔日英雄情懷與楊銘隆所營造出的流金歲月之感,不約而同地賦予「東風」強烈的懷舊色彩:在時序變遷、物換星移之際,尋找「東風」,便成了一個尋找時間與空間的「他者」(the other)以自我映照的過程。
-
舞蹈
從「原形畢露」到「解構、重構」
兩年半前,在「原形畢露-還原入雅」中,陳玉秀探索的是還原舞者身心的原始性與純粹性,在生命的成長與蛻變中,期待肉體能坦率地存活,舞者心靈的醒悟是藉著「中心軸」的追索而產生。經過七百個日子的成長與蛻變,她要析解的是,雅樂舞原始精神與舞象的結構,她要重構的是現代人的雅樂舞。
-
音樂
化為動作的音樂
林懷民與NSO合作完成的《托斯卡》雖尚未臻完美,然相對於《八月雪》,直可稱價廉物美,做到了華格納曾言「化為動作的音樂」(Zur Tat gewordene Musik)之音樂劇場。「當下台北」的導演理念雖未必能為演出成就加分,但吸引了許多人初次接觸歌劇,是無庸置疑的。
-
音樂
什麼是無伴奏?
威斯佩維使用現代的持弓方式,不過運弓則仿照巴洛克時代風格。這樣的處理並非威斯佩維首創,然加上威斯佩維的斷句與呼吸,對習於傳統的聽者形成非常強硬的挑戰,套用台灣最流行的新聞術語,就是觀眾反應呈現「兩極化」(extreme)。
-
音樂
充滿希望與不確定性
直接來說,音色是「中交」較弱的一環;一部分是樂器不夠好,一部分則是樂手青澀,自發音樂性不夠。此外,樂團可塑性大幅提高,反應力和細膩度都達到相當高水準,不再像以往有種莫可奈何的頑固慣性。總結之,中國交響目前尚不足稱首屈一指世界級團隊,但它已讓外界確實看到它的潛能,反映中國樂壇充滿希望與不確定性的前景縮景。
-
音樂
聲音啟動了,聽眾在哪裡?
現代劇場在台灣的發展時間遠遠短於現代音樂,但是現代劇場已經培養出廣大的觀眾群,反觀台灣的現代音樂即便同在音樂圈,也仍是極小眾藝術。「啟動台灣的聲音」雖然票房不盡理想,仍然「啟動」了些許人的聽覺,值得再接再厲。
-
經典解剖室
充滿機智的絕妙鬧劇
一反老蕭的道德取向,二十世紀的學者已經承認《不可兒戲》的確是一齣鬧劇,並恭維它是集機智之大成的絕妙鬧劇。機智是禮儀喜劇最能賣錢的所在;機智也是王爾德在此劇大量堆砌的元素。劇中,不管是主角、或配角、甚至是無關緊要的僕人,大家都是滿嘴機智。反諷的是,雖字字珠璣,卻大部分是「屁話」。
-
專輯(一)
舞論.舞評.舞東方
台灣的舞蹈發展至今,從技巧的養成與訓練到美學風格的試驗與形塑,無論是人才或作品業已累積出可觀的質量,在創作演出持續發生的同時,舞蹈教育界開始著力於論述的建構以及多元對話空間的擴展。去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策辦「2002福爾摩莎大學舞蹈節」,活動內容涵蓋研習營、研討會以及演出三大部分,規模之大,讓部分參與者在事前懷有「怎麼辦?」「真的辦得起來嗎?」之疑;活動結束後,雖然主辦單位檢討因缺乏經驗而有未臻完美之處(註),不過此節承接去年八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策辦的「2002台灣舞蹈研討會」,並為預訂今年八月登場的「2003台灣國際舞蹈會議」熱身操練,經驗可貴;而演、評、研習「三合一」的活動設計,也企圖為舞蹈理論與實務界提供對話交流的機會。 回顧整個舞蹈節,美學與評論是兩大主角。就評論這部分,主辦單位邀請現任職美國《春聲》雜誌The Village Voice資深編輯的伊莉莎白‧欣莫(Elizabeth Zimmer)來台進行「舞蹈評論寫作研習營」,傳授自身撰寫舞評的經驗,鼓勵更多新寫手加入舞蹈評論這塊園地,以下即為未能到場的讀者刊出研習營內容精華紀實與專訪摘要;另外針對演出的部分,延伸出美學創作的多元文化與東方肢體觀,接續本刊曾製作過的特別企畫,以下是再探新一代的東方觀。 註:由於會中貴賓伊莉莎白‧欣莫(Elizabeth Zimmer)與薩爾‧穆吉揚托(Sal Murgiyanto)使用英語,但因缺乏同步翻譯的專業人力及設備,以致翻譯往返過程耗時,因而有建議下次若有國外人士與會或國際性會議仍應採用同步翻譯。
-
雜誌文章索引
2002 年雜誌目錄作者索引
作者/文章標題 頁數 期數 【二劃】 丁名慶/在分歧點渴望交集的受虐靈魂──評外表坊時驗團《一又三分之一》 59 第一二○期 【三劃】 小 棕/病毒入侵,震盪人心──以色列巴舒化舞團的《十級地震》與《勒赫林病毒》 22 第一一○期 【四劃】 水 心/韻雅戲又精,執迷終不悔──帶功崑曲復興的年輕戲迷 16 第一一六期 王友輝/悲劇,在戲裡滌淨戲外燎燒──評台南人劇團《安蒂岡妮》 38 第一○九期 王友輝/戲夢,循環在今古遐想的新思維──評國光劇團《閻羅夢》 41 第一一四期 王友輝/表演世家的開始──台灣劇場表演訓練的演進 37 第一一六期 王世信/這模糊的「時代容顏」!──從文建會於故宮前舉辦「時代的容顏」服裝特展談起 62 第一一七期 王安祈/國立京劇團與保存傳統 5 第一一二期 王安祈/世紀新觀眾、觀劇新文化 5 第一一六期 王安祈/嘻笑之餘,體悟人世艱辛──從《求騙記》看民間戲曲敦厚傳統中的現代思維 27 第一一八期 王凌莉/你畫一隻鴉,他畫了一隻鵝──評古名伸舞
-
專欄 Columns
為什麼要慢慢的動?
若拿拉岡的理論與「身心靈」舞蹈刻意想要渲染一股所謂「東方情調」的「符號表示」對照,就很容易讓我們看到身體沈緩移動的建構,基本上是挪借表演的概念,將之錯置於文化主體的言說中。
-
專欄 Columns
是愛好藝術還是做凱子?
古典音樂引進多年,都是單向的不公平貿易。好比我們和先進國家交易,沒有技術提昇。人家賣我們高科技,我們只能賣香蕉鳳梨。最後不耐煩了,說我們乾脆不要高科技。是啊,沒有多明哥、沒有維也納愛樂,我們日子當然過得下去,可是這只是消極、負面的對待方式。積極的方式是:檢討自己產業為何不能升級?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新年的音樂新鮮事 新年有新鮮事嗎?北市交與普羅樂團(廖嘉弘領軍)照例仿維也納愛樂傳統雙雙推出「新年音樂會」,只不過人家的傳統是史特勞斯家族的音樂都算數,我們這兒定義更寬,北市交開出《阿爾卑斯交響曲》,連浪漫派後期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都納進,至於普羅則維持了正宗「維也納氣質」。 一月管弦樂的重頭戲,請鎖定林克昌與呂紹嘉。長榮由林克昌領軍,去年擴編後「試演」反應不惡,尤其整齊畫一、紀律分明的團訓及每場必演台灣(世界)民謠的鮮明形象,看得出長榮迥異於公設樂團的經營格局。不過企業與藝術立場究竟有無扞挌,月初的「創團音樂會」將有答案。 呂紹嘉又回來了,這回跟北市交合作,帶來舒伯特的未完成與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呂紹嘉受德奧音樂訓練,有心人或許察覺他反而鮮少在台北演出正宗德國曲目,如今有三百年光榮傳統的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光環的加持,這位台灣之子取回什麼樣的德國經(canon)值得樂迷期待。 本月的室內樂演出不妨體驗「NSO與加布利爾室內樂」,簡文彬邀請維也納愛樂雙簧管首席加布利爾來台演協奏曲,順道夥同NSO聲部首席,玩一場在實驗劇場的室內樂之夜,簡文彬當年在藝專主修鋼琴,亦將親自下海放「手」一搏,這場超鮮組合不敢妄稱絕後,但肯定「空前」。 本月獨奏家鎖定薛偉。這位同《梁祝》齊名的小提琴家,去年的紀錄是擔任「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小提琴組的評審及正式加盟EMI,成為該公司唯一一位全球發行的華人音樂家(胡乃元只做區域發行),此番帶來貝多芬《克羅采》,並與高市國協演《梁祝》巡迴各地,這位骨子裡中國血液與濃濃英國風格調合出的傑出華人捧著新片來台,奉勸死忠唱片的老饕樂友,可以出門聽音樂會了。(黃俊銘) 【舞蹈】 多「層」表演引深思─白舞寺《七匡乙咚》 俗話有一句:看一個影生一個孩子,原意大約是貶的,指人誇張其事、大驚小怪;可是,想像力就是這麼來的,藝術創作恐怕也少不了這個過程。 一個孩子,不論他是不是孤獨的,不用人教,他早晚會對著一個「他者」說話。這個「他者」有可能是空氣、紙娃娃
-
最PAR!
祈—京劇不悶,國光發光 專訪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
被京劇界尊為亦師亦友的王安祈剛接任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一職,本刊特地專訪她,請她暢述未來領團的理念與方向;在文化官僚主導的行政系統下,學者出身的王安祈能否落實理想,帶領國光開創出新局面,需要我們持續的關心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