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太古踏舞團《太陽之舞》
《太陽之舞》利用華山藝文特區的場地特色,強調「與人群互動」,以環境劇場、街頭表演和嘉年華會的形式.讓舞蹈生活化地貼近人群。在彩妝和服裝方面,太古踏舞團也邀請到流行品牌的贊助,為《太陽之舞》的舞者進行造型設計,以太陽為能量之源的象徵,企圖傳達對生命的熱愛與對自身的反省。
-
即將上場海闊天空實驗劇展《非愛到,不行》
《非愛到,不行》是今年海闊天空實驗劇展的唯一製作,也是故事工場劇團繼《爺爺的房間》(1997)之後再度入選實驗劇展的作品。《非愛到,不行》由十三位主要演員組合,構成一串都會的愛情食物鏈,以事件發生前、後的對話,呈現都會的真實節奏與複雜的情感。
-
即將上場野草莓舞團「舞蹈後花園」
舞展「舞蹈後花園」包括陳秋吟的《五》與洪儷今的《我征服 所以我存在》兩支舞碼,使用熟悉親切的舞蹈語彙,陳述生活點滴的感受。
-
即將上場關渡藝術節: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展演
千禧歲末,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師生將以舞作展現對新世紀的祝福與期待,以「2000歲末展演」為題,共推出古名伸的《聲聲慢》、孔和平的《白夜男子》、張曉雄的《狂想曲》、羅曼菲的《巡》、以及香港演藝學院芭蕾負責人Graeme Collin所編創的現代芭蕾Flame等作品。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芭蕾舞者──美國芭蕾舞團
-
焦點
鍾情一眼,寂寞一生
就像當年梅蘭芳看到一幅「散花圖」而創作《天女散花》這齣戲碼一樣,韓再芬強烈地被這些安徽版畫中意境吸引,她亟欲想透過這些版畫激發出來的情感,說一則動人的故事。這齣戲特別融合安徽民居的建築特色,並以黃梅戲為類型,
-
焦點
抖小包袱裝大包袱
傳統相聲可以一個段子一個段子不知伊於胡底,賴聲川的相聲劇則是連前連後,一個大主題貫連整晚演出。以新戲《千禧夜,我們說相聲》來說,賴聲川談的將是中國文化和戲劇藝術的最深層──關於語言,關於「聽」。
-
新秀登場
野台戲與肢體劇場風格的混血兒
關於創作的方式,BABOO通常沒有既定文本,集合腦中的畫面以及從書本和詩集的閱讀中擷取意念而成。他認為自己排戲的方法,沒什麼技巧,完全是土法煉鋼。
-
新秀登場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生長於書香門第、父親又是知名的數學教授,拿到數學博士是楊汗如從小到大沒有懷疑過的終身職志。在填選志願的那一刻,她都還不知道,往後的自己,竟會走向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巴洛克之外的巴赫傳奇
巴赫終生沈浸在一種感官聲色之美適度受到壓抑,強調内省的、精神性的、宗教性的「内傾式」(introvert)藝術氛圍中,而未能與「外傾式」(extravert)的舊教巴洛克藝術有著直接的、緊密的接觸。儘管如此,巴赫仍能透過卓越的天份與靈性,廣泛吸收德國以外的音樂主流,使得其音樂在新教的環境中,分外顯得突出鮮明。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屬於德意志,巴赫屬於全世界
巴赫必須被視為一個創造者的角度來加以理解。從社會分工及專業紀律的角度而言,他改寫了「音樂家」這種人物的身分。而從音樂本身,他則創造著另一種更統合並精準的音樂語言,成為連結過去、通向未來的一種橋樑。當有了這樣的定位後,我們才可以理解到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前半,有些音樂史家將巴赫逝後立即被遺忘,而後又再被重新抬起,視為德意志民族主義興起,基於文化需要使然的解釋觀點,實在是一種謬誤。
-
特別企畫 Feature
「普世」巴赫,聖者與平凡的新圖像
一般在談到巴赫的宗教經驗時,經常忽略了「羅馬公教」和所謂「新教」之間的差別;所以把巴赫和韓德爾、莫札特、帕勒斯替納一體看待;彌撒曲、清唱劇、聖詠和聖母讚主曲,亦一只「宗教音樂」的大籃子照單全收。不妨讓我們回到歷史的現場,從宗教改革引發歐洲近五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大戲開始說起。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開當代巴赫詮釋史
縱覽巴赫的詮釋史,就有如打開一部龐雜繁複的文化史,除了作曲家的個人歷史之外,巴赫還象徵了德國作為近代音樂中心所散發的影響力。値得注意的是,巴赫音樂詮釋在十九世紀開始蓬勃發展,也預示了人類對於「當代音樂」和「傳統音樂」在音樂生活中比率消長的開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二十世紀,巴赫變奏
本世紀的巴赫活躍於學院的高牆内,也在都會鄕野人群之間。只不過,巴赫已經從一個作曲家經過歷史的熟化成為一個圖騰,巴赫的音樂也出現了各種的變貌。「還原者」實事求是地追尋唯一、真實的巴赫;「創新者」充滿想像地表現自己内心的巴赫。就在還原與創新的拉扯之中,巴赫「音樂之父」的地位會因為歷史而更加偉大無法動搖。
-
研討會
「西視」與「對話」的亞太劇場表演美學策略
「西式」現代劇場機制滲入東方傳統劇場,成為亞洲當代劇場的下意識,可能造成亞洲當代劇場與傳統對話的干擾甚至偏差,這恐怕是所有從事藝術創造的人都必須在心中不斷翻滾,慢慢釐清的。
-
回想與回響 Echo
悠遊亞太藝術,傳統與文明之間
涵蓋亞太地區十三個國家、共計一百多位藝術家參與的「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終於落幕,期間學術研討、展演、及各種工作坊讓身處關渡的藝術學院師生開足了眼界,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她的觀察。
-
回想與回響 Echo
宛紡人生長紗,畫映人生慾狂
能劇劇情雖然簡單,卻是了解日本死生觀、情慾觀非常好的一個線索。荒山劇場的佈局,頗符合「薪能」情境,也讓人回到了觀阿彌時代鄕野神事的景觀。
-
回想與回響 Echo
奠基於「傳統」藝術的身體表演現實
亞太傳統藝術論壇帶來了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饗宴,然而「論壇」的取向也引發了若干「代表性」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兩支來自印度的團體則展現了不同的身體表演藝術,使我們得以一窺印度文化的豐富,也提供對「傳統」深度思考的機會。
-
回想與回響 Echo
每個人都有一段「我的故事」
少女時代讀瓊瑤小說,很清楚那只是幻想,根本不可能在現實世界發生。年歲越長,體會了人心的奧妙,反而越來越承認幻想的價値與力量。這不就是劇中穿插《牡丹亭》典故的用意嗎?
-
回想與回響 Echo
看「誰」在說話?
《誰殺了國王》幾近將《哈姆雷特》原劇打散再重新拼貼組合的嘗試,固然令熟悉《哈》劇的觀衆有所會心,但無可避免地,也必須面對如何對前述角色加以重新定位的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