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的小說.我的故事》表達了瓊瑤小說世界的存在功能──逃避現實,在一個封閉而安全的空間裡編織美麗的幻想。(白水 攝)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每個人都有一段「我的故事」

看《她的小說.我的故事》

少女時代讀瓊瑤小說,很清楚那只是幻想,根本不可能在現實世界發生。年歲越長,體會了人心的奧妙,反而越來越承認幻想的價値與力量。這不就是劇中穿插《牡丹亭》典故的用意嗎?

少女時代讀瓊瑤小說,很清楚那只是幻想,根本不可能在現實世界發生。年歲越長,體會了人心的奧妙,反而越來越承認幻想的價値與力量。這不就是劇中穿插《牡丹亭》典故的用意嗎?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散場後一位中年男子跑來找我,表示他也曾經是瓊瑤迷,最近讀了我寫的《解讀瓊瑤愛情王國》一書,很想和我聊聊他年少時閱讀瓊瑤的心情。看著眼前這位身材高大壯碩的中年男子,眞難想像他怎麼會是瓊瑤迷呢?當下我就很爽快地和他定下訪談的時間。以下就是他告訴我他的故事:

「我母親有精神疾病,從小我們全家就活在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環境。我們時時刻刻都提心吊膽,不曉得她什麼時候會發作。她大部分時刻是正常的,外人根本看不出她有問題。可是隔一段時間她就會發作,把全家搞得雞犬不寧。我還是個小孩子,就一直生活在恐懼與焦慮之中。……,後來我發現了瓊瑤的小説,一看就掉下去,完全沈迷在小説世界裡,忘了外在現實的壓力。」

「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躺在床上看小説,渾然忘我,所有的壓力都消失了,那好像是一個很安全的繭,把自己完全包在裡面。……,後來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我躺在床上看小説,一邊用手自慰,覺得很舒服……。上國中以後,我也看色情小説,也是邊看邊自慰……。」

他開始用具體而露骨的方式描述自慰的過程……「用手用力地擠壓」。當時我想,這個人是不是在性騷擾?但是他表情很平常,話家常似地娓娓道來,從精神不正常的母親,到瓊瑤小說,到自慰,到色情小說,這一切對他而言再自然不過的過程。

我試著提起一些瓊瑤小說中的情節與人物,但是他不記得也不在乎。

是的,瓊瑤小說是不能用文本分析的角度來對待它們,你只能問它們有什麼效果。如魔術、如迷藥,瓊瑤小說在讀者身上產生迷幻效果,使人脫離現實,進入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那裡面就和現實世界一樣充滿人際關係的緊張衝突,有背叛、有遺棄、有誤會……,但是,總有堅貞不移的眞愛來化解一切悲苦。

瓊瑤的傷痕文學

你掉到那個世界裡,在其中感到安全。那個世界就是「她的小說」,瓊瑤的小說。但是爲什麼有的人會掉進入,有的人卻不會呢?問問那些掉進去的人,每個人都有一段屬於她自己的「我的故事」。生病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嚴厲兇惡的級任導師?

傅裕惠的劇場作品《她的小說.我的故事》想闡述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瓊瑤小說說些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喜歡她(或厭惡她)的人,帶著自己童年期、青春期的故事來面對她。當然不是所有瓊瑤讀者都有段曲折的身世,不過,由瓊瑤本人的成長背景及其寫作動機來看,不妨把她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視爲傷痕文學。

瓊瑤有本自傳,書名就叫《我的故事》。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沒有一個不是在顚沛流離中長大的。戰亂與逃難的歲月中,少不了家人離散的經驗,也在小女孩心田裡種下對分離的恐懼以及對親密感情的渴望。逃難途中曾保護他們一家人的一位軍官,騎在馬上的英姿,也成了小女孩心靈版圖中父親/愛人的原型。成長過程中父母親不重視她,這就是她的傷痕。她轉而從國文老師身上尋求情感的慰藉,也就是《窗外》一書的主題。

瓊瑤的傷痕,就是被愛得不夠。寫作,而且是寫愛情小說,就是她的療傷之道。小說中的尋愛之旅,就是嬰兒尋找奶水的過程。書中的女主角其實是個女嬰,尋找餵養她的父親──更確切地說,是男性母親(male mother),有男性雄偉的外表,以及母親懷抱嬰兒時的溫柔。小說裡面所呈現的感情境界,就是女主角很舒適地躺在母親(男性母親)懷抱裡,那種被呵護、被疼愛、被嬌寵的感覺,好舒適,好安全。這種感覺,就像一股電流,直接通到讀者身上,那麼直接而感官的經驗。

在那個貧窮匱乏的年代,一個又一個女生(以及男生),蜷縮在床上或沙發上,直接感受著書中女主角的經驗,外面世界的煩惱暫時被拋開:也許是考試沒考好被媽媽罵;也許是跟妹妹搶東西又失敗了;也許是外遇的父親又晚歸,而母親煩躁不安地在客廳裡兀自喋喋不休;也許是母親精神病又發作了……。一個少女或少男又能怎樣?於是,她躲在自己的小角落,用瓊瑤的小說安慰自己、按摩自己脆弱的神經與敏感的情緒。

親情化的愛情

《她的小說.我的故事》抓住了瓊瑤小說的主旨──親情化的愛情,也表達了瓊瑤小說世界的存在功能──逃避現實,在一個封閉而安全的空間裡編織美麗的幻想。整段表演穿插著崑曲《牡丹亭》的場景與音樂,就是影射《牡丹亭》裡的杜麗娘,因爲在夢中經歷了美麗的情愛經驗,竟因而無法回到現實,夢醒不久後就香消玉殞。孰爲眞實?孰爲幻相?對杜麗娘而言,情愛的夢才是眞實,庸庸碌碌,吃飯穿衣的日常生活反而是虛空不實的。

《她的小說.我的故事》表達了瓊瑤小說的主旨,可惜的是,無法傳達、再現瓊瑤世界裡那種令人迷醉、恍神、微醺的氛圍。這齣戲比較傾向於對瓊瑤文字風格與小說主題的後設思考,理性多於感性,情感的渲染力似嫌不夠。不過,整體而言,仍然使觀衆在觀看時與觀看後都有所體會。以我自己個人而言,少女時代讀瓊瑤小說,很清楚那只是幻想,根本不可能在現實世界發生。年歲越長,體會了人心的奧妙,反而越來越承認幻想的價値與力量。這不就是劇中穿插《牡丹亭》典故的用意嗎?

從小說到戲劇,再到小說讀者與戲劇觀衆,我們就在不同形式的文本當中汲取養份,從她的小說、她的戲劇,編織出屬於自己的體會,也就是「我的故事」。

 

文字|林芳玫 青輔會主委,傳播學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