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回想與回響 Echo
城市的記憶 觀泉州梨園戲有感
有一群關心梨園戲的創作者,不僅繫梨園戲存歿爲己任,也扎實地爲梨園戲存古、開新。然而就像泉州城漸稀的石板路,古老劇種的光澤漸漸褪去,在城市裡濁重的呼吸中,空靈的音韻身影會不會淡出而成記憶?
-
非演評
斬斷慾望的出路
《節婦吟》的女人主體在父權社會下「覺醒」,却因爲封建機器的運作,在僵化的意識形態下,不斷鞭笞,甚至斬斷自己的慾望。
-
非演評
人偶奇遇記
抛開劇場用濫的性禁忌、政治禁忌和暴力禁忌,編導川松理有在《REM》中,盡力推開人偶這道禁忌之門,企圖用取消一切社會身份的空白人偶,去實現諸般社會控制的虛無。
-
研討會
期待完整、多面的藝術發展
台灣舞蹈的表演與創作已受到國際舞蹈界之肯定,但此次會議台灣只發表三篇論文。在推廣舞蹈藝術時,除舞台的表演外的學術硏究似更應受到重視。
-
專欄 Columns
兩廳院的十年與《表演藝術》的五年
不管是兩廳院的十年也罷,《表演藝術》的五年也罷,仍有許多重要的史料正在隨著時間消失兩廳院很幸運,它的音響效果是許多音樂界的好耳朶所共同肯定的,可是,這麼多年,幾乎沒有人提到過爲它設計音響的功臣,名列全球七大音響工程師的K. Heinrich Kuttruff。在十年的紀念喜氣裡,不該有人出來說聲謝謝嗎?Kuttruff氏,也許也還在惦記他十年前的這個精心作品呢?
-
專欄 Columns
十年前後
從一九八六年到現在十一年來,國外的演奏家與演出團體絡繹不絕;留學歐美的音樂學生仍然有增無減地返國,而音樂的就職機會卻越來越少;雖然小型合奏、小型樂團及個人獨奏的音樂會不斷的增加;專業的演奏水準也無可諱言地越來越見提昇。然而,奇怪的卻是參加演奏會的聽衆卻似乎越來越少。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國際文學與宗敎會議 由輔仁大學外國語文學院主辦的「國際文學與宗敎會議:劇場中之殉難女性」將於十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在中國時報大樓舉行爲期三天的硏討會,邀請國內外戲劇與宗敎學者、表演藝術工作者以多媒體方式發表論文、作品或演出。 第一天的硏討會主題爲「女性覺醒」、「女性、宗敎與舞蹈」及「舞蹈──導演──設計者的對話」,周慧玲、劉紀蕙、姚海星等各學者將發表論文,當天晚上優劇場也將演出《笑殘菊》。 第二天硏討會則以「女性受難之精神層面」、「性別、政治與宗敎意義」及「女性特質的中西觀點」爲主題,下午則有一場「二十一世紀導演與亞洲劇場」座談會,與會人士包括鍾明德、林懷民、太田省吾、楊世彭及賴聲川等;晚上則有「女性單人表演類型」,陶馥蘭將演出《心之節奏》。 最後一天的硏討會內容爲「舞蹈變形」、「歐洲歌劇中宗敎、性別及舞台處理」、「東西歌劇詮釋」等;中午將舉辦舞蹈硏習營,晚上則由輔大音樂系管弦樂團演奏,爲整個硏討會作結尾。硏討會詳情請洽(02)9031111-2524。 (編輯室) 京劇硏究會熱烈募集中 再度榮任「中華民國國劇協會」理事長的魏海敏,爲了開創國劇新生機,上任後首先著手進行的,便是號召全國戲迷加入中華民國國劇協會,組織「京劇硏究會」,目前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全國戲迷人口的普査工作。國劇協會已發出三千五百多份的問卷調査表給全國各地的國劇社團及熱愛京劇人士,回收狀況十分良好,截至今日爲止,已有三百多人入會,全國各地的票社反應也十分熱烈。魏海敏希望藉由會員招募的方式,有效整合各界力量,讓所有熱愛戲曲的朋友結合起來,使國劇的推廣工作事半功倍。 (編輯室) 亦姬舞蹈團赴日參賽 日本一九九七年第四屆北九州及亞洲舞蹈比賽自八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舉行四天,共邀請日本、韓國、大陸及台灣等國,共五百零八個隊伍參加比賽。而受邀參加的台灣隊伍亦姬舞蹈團的作品《鐵漢》及《採茶》分別榮獲全亞洲第二名及第五名。 成立
-
即將上場
伯牙三重奏九七創團音樂會
伯牙三重奏是由一群音樂愛好者所組成之業餘團體,團長李俊穎是明尼蘇達大學小提琴演奏博士,目前任敎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及中山大學音樂系;鋼琴手由具豐富演出經驗的黃貞綾擔任;大提琴手劉姝嫥目前則任敎於國立藝術學院及輔仁大學,曾參與當代作曲家A.R. Thomas室內歌劇Leigia首演。此次伯牙三重奏創團首演將演奏舒伯特、孟德爾頌及貝多芬等的作品。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以莎翁名著《馴悍記》改編的音樂劇《吻我吧娜娜》,劇中的男女主角王柏森、傅薇即使在戲外仍不忘親暱的互相撒嬌「親愛的!乖!」來培養「劇中」的感情!
-
焦點
克萊曼演出曲目的非常相關CD
當代小提琴現代曲目詮釋宗師基頓.克萊曼將於九月份來台,帶來全本的探戈曲目,樂迷除了可以現場印證他在華納唱片旗下所錄製的Plays Piazzolla專輯中,以精湛琴藝表現阿根廷探戈大師皮亞佐拉迷人風情之外,基頓.克萊曼在詮釋現代曲目上如何賦予曲目新古典生命與兼顧迷人旋律的功力,更是國內音樂界睜大眼睛、拉長耳朶注意的焦點。 雖然克萊曼在努力演出、錄製近代、現代作曲家作品的過程當中,曾遭受某些歐美古典樂評家的嚴苛質疑,但克萊曼詮新現代曲目內涵、藉以延伸古典音樂生命的成就早已壓蓋過所有其他聲音。克萊曼另外値得推薦的重要現代曲目錄音作品則有:與「皮亞佐拉作品集」同爲一系列的「史提夫.雷希作品選(Plays Steve Reich)」、「約翰.亞當斯作品選(Plays John Adams)」,還有他早期在ECM旗下與女中提琴家金.卡許卡山(Kim Kashkashian)合作錄製的一套彌足珍貴的雙專輯「蕭士塔高維契與史考霍夫作品集(Compositions By Dmitri Shostakovich/Erwin Schulhoff)」,從聆聽這些作品的過程當中不難體認克萊曼以其精湛技藝融合情感訴求,強烈企圖拉近現代作品與聽衆間情感連結的努力。 喜愛探戈樂風的樂迷除了可藉克萊曼的Plays Piazzolla專輯與此次演出的現場詮釋,親近阿根廷探戈大師皮亞佐拉外,本刊五十六期曾經介紹的皮亞佐拉「本尊」以手風琴加上管弦樂隊的「皮亞佐拉精選」是絕不可錯過的名演版本外,另一個致力以創新意念詮釋現代音樂的四重奏團體「克羅諾斯」(Kronos Quartet)在一九九一年與大師皮亞佐拉本人合作的專輯Five Tango Sensations則是一張極富「畫面想像語言」的探戈音樂新潮作品,可說是與克萊曼版本完全不同風味的饒富興味之作。至於另一位南美探戈音樂宗師迪諾.撒路齊(Dino Saluzzi)則仍然強健如昔地推出他的三重奏新作Cit de la Musique,當中旋律不但維持一貫手風琴源遠流長的敍事風格,更加進些許低限主義反覆低迴的深沉曲式,同時宣示了皮亞佐拉之後探戈音樂生命的延續與創新。 最後要推薦的是近年探戈的吉
-
焦點
獻給每一位觀衆的「Kabuki For Everyone」
Kabuki For Everyone是演員市村萬次郞以市村製作公司爲製作單位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提供的一個節目組合,每次的演出以一段歌舞伎介紹搭配兩齣戲爲架構,最初的目的是以此向居住在日本國內的外國人推廣歌舞伎,所以介紹的部分除了基本的英、日語外,也曾經用過中文、法文及葡萄牙文。今年年初並且應香港市政局之邀請,爲香港藝術節演出。 市村萬次郞是歌舞伎名演員──第十七代的市村羽左衛門的次男,本身也是歌舞伎演員,專長於「女形」及年輕男子的角色。五歲的時候(1955年)以市村竹松的藝名、兒童演員的身份初次登上歌舞伎的舞台,一九七二年以《暫》Shibaraku及《助六》Sukeroku兩劇中的女形演出襲名爲二代的市村萬次郞。 此次來台演出的Kabuki For Everyone節目,除了介紹的部分,還將演出著名的歷史劇《忠臣藏》中的第七幕〈祇園一力茶屋〉,及舞蹈劇《藤娘》。與過去兩位名演員(市川猿之助、阪東玉三郞)率團來台的演出最大的不同即是在於超越了只演舞蹈劇的安排,《忠臣藏》的演出終於可以讓台灣的觀衆較完整地來品味歌舞伎。
-
焦點
關於「忠臣藏」
現在作爲歌舞伎演出劇本的《假名手本忠臣藏》原是於一七四八年爲文樂劇場(註1)所寫,因爲受到熱烈歡迎而被歌舞伎劇場借用,至今盛行不衰。因此,現在所看到的歌舞伎《忠臣藏》的演出,在許多地方仍刻意地保有文樂演出的影子,例如在序幕中讓演員以木偶的架勢在台上出現,經過團主的開場白之後才被賦予生命,開始演出。 歷演不衰的故事 《忠臣藏》可能是日本戲劇史上最受歡迎的一齣戲,它是根據實際發生在西元一七〇一至一七〇三年之間的一個歷史事件所寫,不但在日本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演出,年年不斷的重新製作,並且早在一九一五年就有英文版問世,如今的英文版更是已多達五、六種以上。 《忠臣藏》全劇共有十一幕、十八景,可是目前還經常演出的則僅爲〈大序〉、〈三段目〉、〈四段目〉、〈五段目〉、〈六段目〉、〈七段目〉及〈十一段目〉七幕,此次由市村萬次郞率團來台演出的即爲「七段目」的《祇園一力茶屋》。 早期的演出依著歌舞伎的特性,把這個震驚全國的大事件,像新聞報導一樣地將事件的始末加上人民對它的評議,辛辣的展現在舞台上。戲劇的傳播力使得衆口喧騰,對於幕府處置不公的決定、對於四十七名護主義士的崇敬,終於把這個事件推展到了幾近神話的地步,而強大的輿論甚至令幕府感覺危及其統治而終於下令禁演「時事」,聰敏的劇場人於是改編劇本,把故事假託到「歷史故事」的虛無中去,改名換姓之後照樣搬演不墜,而幕府也是無可奈何。 四十七響的致敬 事件發生於西元一七〇一(元祿十四)年二月四日,赤穗大名(註2)淺野長矩受命參辦接待將軍的典禮事宜,指導者爲將軍側近的吉良上野介義央,因爲淺野無法體會與滿足索賄的吉良,被吉良多方刁難與侮辱,終於難耐悲憤而在宮內走廊上拔刀刺殺吉良,由於被其他人拖住,僅刺中吉良的額頭。由於宮中拔刀是大忌,又加上佞臣吉良的惡勢力,淺野終於被判切腹之罪,於二月十四日切腹而亡。赤穗依例被廢,數千人的生計一旦全無,赤穗的武士們一夜之間也都成爲無主的「浪人」,但是對於作爲事件「共犯」的吉良卻連個申誡都沒有。悲憤與思主之情終於在「家老」(總管大臣)大石的帶領之下,成爲一股復仇及尋求正義的力量,一共四十七名的赤穗家臣武士,連同他們的家屬,在含羞忍辱、辛
-
藝術節 Festival
著魔─從東京到台北
受邀至日本小愛麗絲劇場演出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祭出新作《666─著魔》,除了有華麗的視覺風格和濃烈的音樂效果,最重要的,他們希望以肢體的發展與節奏來呈現世紀末荒蕪的景象、鋪陳一種安靜的暴力。
-
台前幕後
南台灣的舞蹈生力軍
今年台南增加了一個新成立的現代舞團「發現舞蹈劇場」,九月即將舉辦該團成立的第一場演出「躍舞洋威舞蹈創作展」,此次舞展特地邀集四位留學海外的編舞者爲這次演出編排七支舞碼。 傑出的舞蹈新生代 這四位編舞者分別是畢業於德國漢諾威(Hannover)音樂戲劇大學舞蹈硏究所、目前任敎於台南家專的鍾穗香,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編舞硏究所畢業、目前任敎於Shenandoah大學且擔任客席編舞家的陳婷玉,美國加州大學洱曼分校舞蹈硏究所畢業、現任職於North Dance in Fairbanks, Alaska的馮悅屛,以及目前就讀於加州大學洱曼分校硏究所的張崇富。 「耀舞洋威」的四位編舞者有幾個皆十分鮮明的共同特色──四位編舞者曾在國外大學舞蹈系或硏究所硏習、並以優良的成績畢業。他們皆出生於南台灣,不是高雄就是屛東。年齡超過三十歲以上,是屬於標準的X世代。 草創期的發現舞蹈劇場爲這次舞展舉辦甄選,找尋地第一批舞者。由於正値暑假期間,報名相當踴躍。甄選上的舞者主要來自高雄左營高中舞蹈班和台南家專舞蹈科的在校生、畢業生,在這些甄選上的舞者之中,三十八歲的舞者蔡孟霙則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蔡孟霙在馮悅屛的舞作《悲天》中擔任獨舞的角色。蔡孟霙現在屛東經營一家舞蹈社,對她來說雖然已經當了舞蹈老師,但是她仍然希望給自己有更多機會上台演出。楊秀如也是台南人,目前是舞蹈空間舞團的實習團員。爲了增加演出經歷,利用舞團放假的時間回到台南參加這次演出的甄選。 風格迥異 挑戰舞者 這些編舞者雖然有上述的共同點,卻又因爲他們所接受敎育及個人特質的影響,呈現出相當不一樣的風格。鍾穗香在《在壁虎的眼中》承襲了德國舞蹈劇場的表現主義風格,強調情緒性的表達,舞碼長達四十分鐘;陳婷玉的作品《他們的Tango》,運用阿根廷探戈技巧融合現代舞編作手法,風格輕快;馮悅屛的舞作《悲天》從二二八白色恐怖記憶出發,另一支作品《林思.思林》則以抽象動作風格取勝。 面對這麼多不同風格的作品,舞者無論在技巧、表演方面皆須具備相當的成熟度,且要能快速抓住編舞者所要傳達的意念,對舞者是相當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學習成爲職業舞者大好的機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外交
從去年開始,台灣藝文界對於一九九八年亞維儂藝術節的主題一直抱持前所未有的關切,直至今年四月底七個團體名單敲定。 而當亞維儂藝術節執行長達西耶的決定,吸引藝文界的討論與注意時,由文建會主辦的西雅圖台灣藝術節,卻像煙火般刹那消失於天際。此外官方與民間美術界也在今年分批進軍威尼斯雙年展,文化交流似乎在政治現實環境中找到了一個著力點。然而除了官方之外,民間早已透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許多網絡的搭建。 本刊特別針對官方出擊、民間交流與國內表演藝術界一直乞望踏上的亞維儂藝術表演舞台等三方面,探討台灣近年文化交流的努力與困境。希望讓國內表演藝術界在新世紀來臨前,思考出一種「雙贏」的文化交流策略。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雙贏」取代「對立」的文化交流觀
巴黎和紐約是歐美的文化重鎭,也是我們兩個海外文化中心的設置據點。今年,曾任職文建會主委與處長的郭爲藩及余玉照分往二地就任新職,或許在具有文化背景官員的主持下,文化交流計畫在官方的外交事務中能有新的機會,產生具體且實質的效用。
-
特別企畫 Feature
「OFF亞維儂」提供了另類機會
參加「亞維儂藝術節」需要經過主辦單位的評選,爭取過程艱辛,但其外圍活動「OFF」卻開放給有心來此分享創作經驗的藝術家。國內團體不妨先結隊朝「OFF」進軍。
-
絶活亮相
絕活亮相
在台灣,保存傳統戲曲一直是艱困的工作,尤其面對觀衆的流失,常令人憂心新一代的看戲人口在哪裡?有人從大陸搬救兵邀團體來演出,可是次數一多盛況也漸泛疲態。因此去年民間經紀公司和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合作,邀請天津京劇院及多位梅蘭芳金奬、梅花奬的得主,組成一支夢幻隊伍來台演出,頂尖的結合果然挽回不少觀衆的熱情。今年夢幻組合再度登「台」,舞台上他們一「亮相」便贏得滿堂采!我們特別繞到後台,講九位演員打開錦囊,透露「絕活」練成的故事。九位演員有初次來台便技驚四座的、有曾經來台餘韻不絕再度受邀的,愛戲學戲的人且跟著我們再次回味。「絕活亮相」今後還會陸續推出其他劇種演員精采的現身說法。
-
現象視察
推動靑少年戲劇敎育的手
戲劇的多元和可變,可以激發靑少年的想像空間,靑少年的活力和善感,也可爲戲劇創作提供不同的思考向度。參與第一屆靑少年戲劇推廣計畫的戲劇專業人楊璧菁認爲,戲劇敎育的重點在於戲劇和學生實際的接觸。讓學生自己去作戲,比叫他們去看戲、去讀一個劇本,更能使靑少年眞正了解和欣賞戲劇。但是因爲校方和家長對戲劇的認知不同,在課業重於其他活動的心態下,許多喜歡戲劇的學生只好背著父母偷偷地參加戲劇活動,她認爲包括戲劇老師和學生都必須不斷的和學校及家長溝通,以取得兩造之間的平衡。 聯考之前事事皆休 另一位戲劇專業人才柳文娟強調,戲劇可以幫助靑少年把心打開,靑少年戲劇應該關心的不是演出規模的大小,而是靑少年在參與戲劇活動的過程中是不是快樂的。她帶的學校是升學學校,課業壓力自然是最大的阻力。校方規定三年級的學生一律不准參加社團活動,戲劇活動被迫強制中斷。柳文娟一方面擔憂,經過一年的經營,才好不容易燃起的戲劇火苗,恐將悶悶而熄,但另一方面她也認爲,面對這樣的狀況,不妨抱持一種阿Q的精神,即使學生必須暫時放下戲劇活動,即使學生不能選擇戲劇系作爲第一志願,但是他們對戲劇已經有基本的概念,也比別人更懂得如何去欣賞戲劇,更何況每一所大專院系幾乎都有戲劇社,戲劇對靑少年的影響是潛在的。 絢爛之後煙雲俱散 同樣參與戲劇推廣活動的專業人林士堯則指出,以他實際參與的經驗來看,他認爲靑少年戲劇推展的眞正困境,不在於演出經費的多少,也不在於學生參與熱情的多寡,而在於如何延續。他說,靑少年戲劇或許可以一屆一屆的辦下去,但是當這些學生走出校門之後呢?並沒有一個眞正的靑少年劇團可以收納他們的活力和創造力。台灣現有的劇團,商業的隨俗從衆,學院派的孤高和寡,眞正適合靑少年階段的,似乎沒有幾個。雖然在有心人士的推動之下,靑少年戲劇推廣計畫已經邁入第二年,但是,他擔憂會像發射高空煙火一般,光芒瞬間璀璨但無法恆久。 特約採訪|郭佩霖
-
愛戲一族
話《電話》
電話竟然莫名其妙地響起來,等待的人透過一具沒有接線的電話,捎來了訊息